读书人文档频道给广大网友提供最实用的文档资料http://www.reader8.net/data/
县商务局关于“十一五”商务工作汇报与“十二五”设想的发言交流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
根据会议安排,现我就县“十一五”商务工作情况及“十二五”商务工作的设想向各位领导作汇报,请批评指正。
一、“十一五”商务工作情况
“十一五”期间,我局紧紧围绕“东工业西边贸、南农北电中城镇、实现经济社会率先发展”的发展战略,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抢抓机遇,促进我县商务工作的全面发展,内贸流通市场体系不断完善,对外贸易快速发展,招商引资取得重大突破,为“十二五”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内贸
以建立市场监测队伍和机制为抓手,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积极贯彻落实国家、省、州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全面推进家电下乡、万村千乡、双百市场建设工作,不断提升城乡消费,推动流通体系的完善,加强成品油、生猪定点屠宰、酒类流通企业的管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稳步上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280万元,比增加19413万元,增长167%;2010年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8842万元,同比增长21.05%,完成年计划目标6.46亿元的44.65%。
(二)对外贸易
加快口岸调整转型步伐,口岸转型工作取得初步成效,外贸经济得到恢复性增长,现汇贸易进程稳步推进,口岸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替代发展”项目顺利实施,境内外关系进一步理顺,对外贸易队伍越来越大,一些大企业、大集团先后入驻片马,给外贸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现片马口岸注册的外贸企业32户;片马口岸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21156万元,比的14700万元增加6456万元,增长43.92%;税费总额完成1445万元,比的226万元,增加1219万元,增长539.38%;2010年上半年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9884万元,同比增长39%;上缴税费939万元,同比增长108%。
(三)招商引资
全县上下形成了大招商大发展的共识,思想进一步解放,利用外资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以昆交会、珠洽会等大型活动为载体,不断扩大招商引资面,建立好以商招商的各种平台,推进项目的签约和实施。“十一五”期间,落实招商引资项目累计达41个,项目总投资达444365万元。签约并正在实施的项目25个,项目总投资244167万元,实际到位资金63532万元,比的27554万元,增加35978万元,增长230%;2010年上半年实际到位资金35200万元,同比增长5.6%,完成年计划的58.6%。
二、商务工作发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一)有利因素
1、云南定为南亚、东南亚对外开放的桥头堡,去年总书记总书记在视察云南时指出,将云南建成南亚、东南亚对外开放的桥头堡,而片马口岸作为滇西北地区唯一对外开放口岸,以其特殊的区位优势,必将迎来外贸发展和通道建设的高峰期。
2、中国与东盟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片马口岸作为东盟自由贸易区,对口岸进出口必将有一个大的推动。
3、全国经济转暖回升,消费需求不断增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必将快速增长。
4、云南加大了口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每年拿出2.元2亿资金建设口岸,这给口岸基础建设项目的争取有了保证。
(二)不利因素
1、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仍然深远,经济增长中不确定因素增加,市场不稳定,对内、对外贸易投资风险大。
2、以欧美为主的西方国家设置贸易壁垒,出口难度大、价格低,影响进出口贸易的发展。
3、农民经济纯收入增加慢,消费增长难度大。
4、口岸基础设施差,建设任务重。
5、招商引资前期工作滞后,成熟项目少,投入不足,做项目人才缺乏,处在无米下锅的状态。
三、“十二五”县对外经贸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定不移地实施开放带动战略,把扩大开放与加快“新型工业化和特色城镇化”进程紧密结合起来,以解放思想为基本前提,以优化环境作为关键举措,以区域经济合作为有效途径,以提升口岸发展,加快口岸转型为重要载体,以深化改革为必要保障,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提升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在扩大开放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二)主要目标
根据我县东工业西边贸易、南农北电中城镇,构建三带经济的战略目标,把片马口岸建设成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区域性加工制造中心、物流中心、商贸中心的总体要求,全面提升外经贸发展的水平,增强我县外经贸对国民经济的拉动力,大力促进开放型经济的发展。一是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引导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调整产品结构,转换经营机制,更大范围地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二是保持对外贸易持续、稳定增长,提高对外贸易的质量和效益
读书人文档频道给广大网友提供最实用的文档资料http://www.reader8.net/data/
,实现外贸发展高于全国外贸平均增长速度,增强外贸对全县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三是建立对外经贸新体制。按照国际化、市场化、法制化的原则,不断深化外经贸改革,建立起统一稳定、公正透明、规范高效的对外经贸管理体制和促进体系;四是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各项指标实现较快增长,初步形成货物、技术、服务、资金、人才双向流动的新格局。具体目标是:
1.进出口贸易保持稳定增长。到2015年进出口总额达到44740.91万元,平均每年增长12%。
2.与缅甸经济技术合作实现较快发展。到2015年,累计对外直接投资协议投资额3亿元。
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0%。
4、完善招商引资体制机制,实际到位资金年均增长15%。
5、口岸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
四、“十二五”商务工作重点
(一)积极参与和推动区域经济合作,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和层次,贯彻落实“东工业西边贸、南农北电中城镇、实现经济社会率先发展”的发展战略决策,积极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大湄公河次区域(gms)合作、泛珠三角经济区合作等多种形式的区域经济合作,以中国昆明商品交易会为平台,以贸易和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为先导,加强统筹和协调,不断扩大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和层次。
1.积极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
(1)、充分发挥中国昆明商品交易会作为国际贸易新平台的作用,通过商品展销、经贸洽谈、论坛交流等多种形式,加深和东盟国家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促进资金和技术、商品和服务的双向流动,使昆交会成为走向东盟、走向世界的重要载体。
(2)、进一步完善贸易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与东盟国家在公路、铁路、海运、航空、信息通讯等方面的对接和贯通,口岸软硬件设施建设达到新水平,为货物进出口和人员往来提供快速、安全、便捷、优质的服务。
(3)、加快发展贸易物流业。依托片马口岸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加强贸易物流及相关设施的发展,高起点地规划和建设一批辐射境内外的国际物流中心、物流网点,简化跨境交通规章和手续、提高货物运输效率,减少贸易交易成本。
2.积极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
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总体框架下,坚持“睦邻友好,扩大交往;
政府主导,企业运作;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的原则,以项目合作为突破口,以交通、旅游、贸易、农业、产业、资源、人力资源开发等为重点合作领域,推进一批重点项目的开发与建设。
3、加快推进通关便利化进程,建立口岸通关便利化机制。实施“大通关”工程,建立健全“监管有效、高效运作、一口对外、方便进出”的口岸通关机制,构筑统一信息平台,提高通关效率,口岸建立“单一窗口”服务的集中办公模式,力争实行“一站式”检查作业方式。
4、加强边境口岸基础设施建设。在“十二五”期间,我们着重建设好查验货场建设、国门、联检楼周边环境整治、联检楼配套后勤设施、俄嘎通道联检检验房、片马口岸通信网络设施及片密公路,争取把片马口岸提升为国家一级口岸。
(二)加快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1、坚持市场多元化、科技兴贸、以质取胜和名牌战略,不断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出口市场结构、贸易方式结构和经营主体结构,加快实现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保持外贸进出口稳步增长,增强外贸对全县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2、进一步优化贸易方式。积极促进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探索新形势下发展对外贸易的有效形式,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促进贸易方式的调整优化。
(1)促进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在逐渐消化和吸收国际国内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打造自主品牌,带动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重点发展有色金属、珠宝、贵金属及制品、木材深加工及根雕工艺品等的加工贸易,增强深加工能力,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促进利用外资与加工贸易发展良性互动。积极开展加工贸易招商,重点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辐射带动性强、发展前景好的“配套协作型”加工贸易龙头项目,延长加工贸易产业链,提高加工贸易产品的深加工和精加工程度,释放加工贸易的辐射能力和聚集效应,促进加工贸易由低层次加工向深层次加工转移。优化加工贸易发展软环境。简化加工贸易审批手续,减少审批环节,提高办事效率,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2)实现对外贸易的良性发展。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发展边境贸易的有效形式,改变过去以单一木材贸易为主的模式,以贸易带动投资,大力发展边境加工贸易。“十二五”期间,在片马口岸设立集贸易、加工、仓储、旅游为一体的跨国加工贸易区,大力培育口岸支柱产业和新兴特色产业,发展与进出口贸易配套的组装业,将小型“通道经济”转化为具有本地特色的口岸经济。
(3)创造良好的对外贸易环境。努力营造公开、公平、透明的边境贸易经营环境,提高边贸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多方筹集资金,加强边贸点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使片马口岸基础设施建设能适应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和对外贸易快速发展的需要。
(4)、进一步优化外经贸经营主体结构。继续推进外贸经营主体多元化,赋予符合条件的企业进出口经营权,培育和发展大型外经贸龙头企业,引进外向型外商投资企业,不断壮大外经贸经营队伍。一是继续推进外贸经营主体多元化。利用国家对进出口经营权门槛降低的机遇,积极支持具备条件的生产企业、流通企业、私营企业开展外经贸业务,加快形成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乡镇企业、私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等多种所有制企业共同发展的外经贸经营格局。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鼓励外资投资生态开发型和出口创汇型农业,引导外资发展信息工程、生物工程、环保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丰富出口货源,扩大外商投资企业出口比重。
(三)健全外经贸法规体系
1.做好涉外经济法规的清理、修改和制定工作。进一步做好涉外经济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清理工作,对不适应当前外经贸发展要求和不符合wto规则的法律文件予以废止、修订,同时,根据片马口岸的实际情况加强立法调研工作,适时出台一些地方性法规、规章,推进涉外经济的立法进程。
2.建立健全外贸预警和快速反应体系。一是从建立矿产品损害预警机制入手,建立和完善地方快速、高效的进出口预警系统,积极防范和化解贸易风险,维护本地产业和经济安全;二是建立贸易壁垒的保护体系,加强对贸易壁垒特别是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研究,帮助外贸企业采取合法的应对措施规避有关国家的贸易壁垒。
3.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提高全社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重视和加大对出口产品在海外市场的商标保护工作,鼓励有较大出口市场和出口潜力的技术成果在国外申请专利。
4.加强涉外经济的管理执法和监督检查。加强政府对涉外经济的调控和管理,进一步建立健全涉外经济法规体系,强化涉外法规的执行,加大对涉外经济活动的监管力度,加强对涉外经济活动的引导,使其符合我国经济发展方向和目标。
(四)建立外经贸促进体系
1.择优扶强,培育外向型重点产业和重点企业。
2.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提高商务信息化服务水平。把商务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制定规划、落实人员和资金,建立和完善以提供外经贸商情信息、政策法规信息和经济环境信息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外经贸信息服务体系,加快电子商务的推广和应用。
3、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积极推动商会、协会等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加强对商会、行业协会的指导和联系,充分发挥他们在行业协调、行业自律、应对国际贸易摩擦、人才培训、市场开拓和招商引资等方面的独特作用。
4.加强外经贸人才队伍建设。把建设高素质外经贸人才队伍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来抓,实施“人才强贸”工程,加快精通外语、熟悉业务、适应国际竞争新形势的外经贸人才队伍建设,同时,大力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努力营造吸引人才、发挥人才作用的良好环境。
(五)完善内贸流通体系
1、抓住我省加大乡村流通市场建设的机遇,抓好市场建设项目的立项和申报工作,力争一年改扩建一个乡村市场。
2、以万村千乡建设工程为抓手,积极推进农家店和配送中心的建设工作,力争村村有超市。
3、加强市场流通监测队伍建设,全面掌握整个市场的动态发展。
(六)加强招商工作,提高利用外资水平
1、积极开展项目的收集、整理工作,按县域经济的规划策划项目编制,建设完备的项目库。
2、以昆交会和珠洽会为平台,积极参与各种大型活动不断改善项目推介方式,推进项目签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