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网文档频道给广大网友提供最实用的文档资料: http://www.reader8.net/data/
当前,西部欠发达省份如何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目标,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难点之一。为此,必须确立以人为本经济社会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此,文章针对“先污染后治理”等问题,提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考。一是突出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二是确立生态资源价值观。三是加强岩溶地区生态治理。四是进行能源基地建设。五是改善工业结构和布局发展环保产业。六是实施开放带动战略。七是搞好城镇化建设。八是加强人口对策研究,发展教育、卫生与健康事业。九是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十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形成及含义概述
随着人类对经济的不断追求,对生态边界不断进犯,结果造成了对人类自身的危害。20世纪中叶以来,人类在运用科学技术取得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如资源短缺、环境污染、沙漠化扩大、物种灭绝……,地球生态系统遭受到严重破坏,危及到人类的发展。生态危机促使人自我觉醒。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在潜心研究美国使用杀虫剂所产生的危害后发表了环境保护科普著作《寂静的春天》,作者通过对污染物富集、迁移、转化的描写,阐明了人类同大气、海洋、河流、土壤、动植物的关系,初步揭示了污染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该文引发了人类对自身的传统行为和观念进行反思,可持续发展理念成为人们需要确立的问题。
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形成经过了一个发展过程。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人类环境会议,来自世界113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参加了会议,共同讨论生态环境对人类的影响问题,并通过了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人类环境宣言》,宣布了37个共同观点和26项基本准则。这是人类第一次将生态环境问题纳入世界各国政府和首脑的议事日程,是人类关于生态环境与发展问题思考的第一个里程碑。它唤起了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共同对生态环境问题特别是环境污染的觉醒和关注,这次会议之后,联合国迅速成立了环境规划署。
1980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国际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联合会制定的《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同年,联合国成立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ecd)。1987年,以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为主席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指出我们不能沿袭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发展经济的道路,而是需要走一条永远支撑人类进步和发展的道路,就是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认为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该报告以鲜明、创新的科学观点,把环境保护与人类发展切实结合起来,实现了人类有关环境与发展思想的飞越。
1992年,联合国召开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和《全球21世纪议程》,第一次将可持续发展由理念推向行动,是人类对可持续发展进行思考的第二个里程碑。此后,国际组织和大多数国家都开始考虑可持续发展问题。据统计,全球有100多个国家设立了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制定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或《21世纪议程》。
1994年,中国发表《中国21世纪议程》,提出“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社会体系和保持与之相适应的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和环境基础”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在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得到正式通过,表明可持续发展战略从党的意志变为全国各族人民的行动指南。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坚持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必须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党的十七大再次提出经济社会要协调发展,走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这些都为我们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指明了方向。
二、西部欠发达省份面临的环境问题及认识误区
为了探索欠发达省份可持续的发展,我们应重点关注资源环境问题,正确处理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以贵州省为例,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环境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过多的人口与有限的土地资源的矛盾。国家统计局全国各地农村土地经营情况调查显示,贵州省农村居民平均每人拥有耕地1.07亩,山地0.26亩,远低于全国农村居民平均每人拥有耕地2.16亩,山地0.32亩的水平。而且,越来越多的有植被覆盖的大于25度的坡地被开垦来种植粮食作物,其产量都很低。人口增长的压力正在加速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退化,导致土壤侵蚀、森林减少、石质荒漠化、缺水和污染。如贵州省中部的猫跳河流域属长江水系,是乌江的一条主要支流,全长约180km流域面积3116km2。流域内地貌类型繁多,山地、丘陵、谷地、坝子、湖泊均有分布,是一个典型的喀斯特流域。流域内原生植
读书人网文档频道给广大网友提供最实用的文档资料: http://www.reader8.net/data/
被已被破坏殆尽,裸岩分布较广泛,较大的地势高差和较强的降水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第二,工业在快速发展,但在环保设施方面的投资却很短缺。工厂、企业大量的污染物被排放到环境中,全省so2的减排形势仍然严峻,《贵州省环境质量公报》数据显示,湖库水质有所下降,全省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不足70%。
第三,快速城镇化与市政设施的缺乏正在使空气和河流质量变坏。近年来,贵州省的河流环境形势不容乐观,主要超标污染物是粪大肠菌群和总大肠菌群两项细菌学指标。[4]而大面积干旱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第四,缺乏可遵守的法律细则,而且环境监管无力。在自然资源利用,土地、森林、环境和矿山等方面的违法和“钻空子”行为普遍,在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方面的有效机制还未形成。导致了资源毁灭性利用以及不可再生,可持续发展的自然资源基础受到严重威胁。
由于西部省份欠发达,不少人陷入了在发展方面的认识误区:一是“为了发展经济,可以不惜一切代价”。二是“在发展过程中环境污染和破坏是不可避免的,在经济发达后再来处理环境问题”。三是“西部经济的增长主要靠自然资源的开发,大规模开采自然资源是不可避免的。”“没有必要担心某种自然资源的耗竭,只要造出了足够的机器、道路和机场作为补偿就行。”在经济资源问题上,持资源乐观主义态度。四是“gdp是唯一的评价标准”。这些错误认识对西部欠发达省份的可持续发展无疑是阻碍,是不适合西部省情的,西部欠发达省份有过多的人口和偏少的人均自然资源。作为发展中的区域,它无力支付由于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破坏所造成的巨额恢复费用。西部欠发达省份经济基础的薄弱性和生态环境的脆弱性,确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该地区显得更为重要。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应该统一起来,不应被割裂。
三、对西部欠发达省份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结合西部欠发达省份在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考:
第一,突出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制定可持续发展的地方法规和政策体系,通过法规约束、政策引导和调控,推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同资源环境、人口相协调。建立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增长模式。有效利用经济手段和市场机制,促进污染控制和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
第二,确立生态资源价值观。加强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研究,通过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降低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建立符合市场机制与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的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推行建设项目可持续发展影响评价制度,实施自然资源保护和管理政策的生态效益分析。要注意对那些充当经济资源的自然资本,尤其是非可再生资源展开循环利用、节约利用,并作出积极的生态补偿。如西部喀斯特景观资源,它们是经过大自然数万年雕琢而形成的,若被破坏就难以再生,生态环境的保护对于奇特景观的持续存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西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有力的支撑。
第三,结合岩溶地区生态治理,加大扶贫开发力度。西部欠发达省份农业人口比重大,生态环境脆弱,耕地资源少,农业生产条件差,农村经济落后,贫困人口多。因此,要加强岩溶生态治理,加强防护林体系和农田基本建设,增加农业生产抗灾能力,因地制宜发挥农业资源优势,扩大生态农业建设等;政府要更多地关注并帮助农民在坡度大于25度以上的坡地退耕还林还草,以获得生态恢复及保护的功效,解决人畜饮水困难,帮助贫困人口发展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的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
第四,进行能源基地建设,做到能源生产与消费的可持续。在现有能源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制订能源-环境-经济综合规划和实施方案,提高水电清洁能源的比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快农村初级电气化建设,有利于人民生活的改善及生态环境的保护。
第五,调整工业结构和布局,推广高效节能技术和清洁生产,发展环保产业。有色冶金、化工等高耗能、重污染的产业要积极研究转型,开发和推广有利于环保的新技术、新工艺,减少单位经济产出的废弃物排放量,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提高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的技术水平,使污染防治逐步从浓度控制转为总量控制,从末端治理转变为全过程防治,鼓励企业争创环境友好企业,对重点排污企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对恶意排污行为实行重罚,并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抓住国际、国内提倡实施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机遇,吸引国内外投资,特别是对现代林业、生态旅游业、能源、交通、科技等关键领域的投入。
第七,搞好城镇化建设,完善住区功能,改善住区环境。要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制订可持续发展的城镇总体规划,增加绿化覆盖面积,提高城镇供水普及率和城市燃气普及率,改进和加强市区燃煤管理。建成污水处理设施,解决生活污水污染问题;制订和完善城镇生活垃圾管理办法,逐步推行垃圾处理收费制度,推行城镇垃圾无害化和资源化技术等。加强环境风险源的日常监督检查。
第八,加强人口对策研究,发展教育、卫生与健康事业。要从改善人口构成、提高人口质量出发,完善计划生育政策,同时,增加教育投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发展初、高等教育和职业培训,改善医疗卫生保健条件,使人力资源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量。
第九,加强民主政治建设,为可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群策群力、集思广益、相互促进、相互基督,为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共同目标而努力。
第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呼吁人们的利他动机和社会责任感,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为可持续发展打牢思想基础和提供精神动力,也许会比利用市场机制更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