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桃江超短裙苗族牯藏节调查报告

发布时间: 2013-03-19 08:03:32 作者: yuan


  杨胜禹 李则达

  桃江苗族村寨分布。乔仿、干角、山湾、乔王、两洋、乌勇等村寨为长裙苗,即清江苗族之系;桃江、乔兑、岩寨、干脑、南脑、掌雷、年显、龙河等村寨为短裙苗,即超短裙苗族之系。

  长裙苗的牯藏文化,与丹江、西江等的大同小异,由于历史、经济等原因,短裙苗的牯藏节多年来没有再次举行,直接参与最后一次举行的苗族同胞都已离世或过了古稀之年,人们知之甚少,因而短裙苗的牯藏文化也更加显得神秘。

  今年四五月份以来,应雷山县政协科教文卫委员会邀请,笔者先后来到乔兑、掌雷、岩寨等苗寨,走访杨耶九、龙里往、余往略、余九农等几位德高望重的苗族老人,谨请他们回忆当年举办牯藏节的过程和细节。

  苗语都称牯藏节为“noux niux hous nouf”或“noux hous nouf”。根据苗族老人的讲述,最后一次举行牯藏节的是岩寨村,当时场面非常之隆重。狗年做鼓也是准备各类物资,猪年农历11月第一个卯日开始过节,鼠年收尾,这三年不准嫁娶,不准办大事。后经笔者推算,岩寨村举行的牯藏节应在1936年和1938年之间。

  一、节前准备

  十三年一次的牯藏节快要来临,牯藏头就召集寨老开始研究此事,经取得大家同意后,各家各户就着手寻找合适、标准的水牛。有些困难的家庭,为过节而变卖田土换水牛,或分家了的几兄弟共买一头,或以黄牛代替,备好。

  二、过 程

  第一天,主人家像平常一样,只需要准备祭祀用的水牛和其他物资,一般准备一头大水牛,如来的客人较多的话主人家需准备两头以上大水牛。客人家则准备好糯米饭和已煮好了的数只鸡鸭等,并把糯米饭装在竹篓里,在中午以后挑着糯米饭和鸡鸭陆续赶到主人家。晚上六七点钟以后,各家的主客聚在堂屋用餐,所食用的都是客人带来的糯米饭等。

  第二天,天边发白之前,牯藏头先带着香、纸、酒、糯米饭等来到离寨边500米远处,选个好地方,在那里点相烧纸,祭奠天地祖神。此时,芦笙手也来到这里与牯藏头汇合,牯藏头口中念念有词,叨叨有语,念道:今年是个好年,今天是个吉日,谨请各位祖辈、各位先人,来与我们共度祥年,来与我们共祝后生,等等。

  随后,人们带着糯米饭等纷纷向这里走来,待到吉时时候,开始祭祀的第一个程序,踩鼓,苗语说“daod niaok”。说是踩鼓,实跳芦笙,芦声声调为“ghaib ghut liut,ghai ghut ghaib,liut ghux ghaib ghut ghaib”,意为“好声名洁祖先来与我们一同庆祝,野鬼孤魂要远离走开”。

  踩鼓时人们手中都举着竹竿,而且竹竿上沾满白色的鸡毛。随着排在最前面的几个吹着节奏特慢的芦笙队员,全寨所有成年男女老少和客人,穿着盛装,打扮得最漂亮,排着长队,按着走两步退一步的规律,前进后退摇晃摆身踩鼓。其实只有500米左右的路程,人们就这样踩鼓从早上到天黑才到目的地。

  踩鼓结束回到家后,客人用主人家里的银项圈套在水牛头上,盛装披在水牛背,把牛打扮一下,就把牛拉到斗牛场,称“yaox def”。到斗牛场时,随从者在地上挖一点泥土,放在牛背上,称“daib lix daib ongt laol zaid”,意为把田土之神灵带回家去。之后把牛拉回家。所有用来过节的牛都要过这一过程。牛接回家后,客人就开始着手祭祀的第一个前奏,相牛毛圈,苗语说“gheid niaox”。相有多少个牛毛圈就杀多少只鸭,实为相牛毛圈,意为为主人消灾减难,同时也是对这头牛有个交待:为何选用它来担当此事,因为它是经主人家精心选中,相好角好身体壮,毛好脚蹄好眼鼻好。把“道理”一一地与牛讲清楚,直到牛接受,甘愿牺牲自己的生命为此。这时,牛表现为眼泪黯然落下。之后把牛暂时放回牛圈进一步对牛观察:在圈中的牛如无任何反常,就视为该牛已接受,如有不停的反常的表现,就视为此牛还没有完全接受,需加以对其说理。

  第三天,丑时一过,迎来就是寅时(凌晨3-5点钟),客人们纷纷起来拉牛宰杀,牯藏头家的牛最先杀,这一晚的第一炮冲天响起,就知道是牯藏头的牛杀了,自家也可以接着动手自家的了。等到天亮时,客人已经把牛宰杀好,并按客人数量把牛肉分解好,客人每户得到一定重量的牛肉,其中来自舅父的客人得到带有尾巴的一大腿,牛头和内脏煮熟,等到午饭使用。

  有些家庭好,客多,就杀几头水牛,再加头把两头猪,家庭差的,也可以杀黄牛,但不能只杀猪。

  在牯藏节期间,杀不同的牲畜,有不同的喊法,不能违规,如果不小心喊错,就及时说:“醉酒无罪”。如杀水牛时称“kub beid”,吃水牛肉时称“suox beid dlab”,吃黄牛肉时称“suox beid bangs”,吃猪肉时称“suox beid dlub”。期间都是由客人来当炊事员。

  三、鼓点响起

  第三天,午间吃饭期间,讲究一系列的程序和规矩。


  把牛头骨剃去肉,放在堂屋神龛下,一对牛角左右挂于神龛中央,再把已经煮好的牛肝摆放在牛头骨前,倒上六碗酒,并点着香。此时,里师来到神龛下蹲着,口中念念有词,从盘古开天辟地说起,念到苗族祖先离开北方南下,跨江过河、翻山越岭、披荆斩棘、千辛万苦地来到这里安养生息、繁衍后代,祖宗先辈,无论生在何处,死于何因,祖宗先辈们来与我们过大节,享大年,等等。

  念词完后,把十三个碗里的酒往地下倒上一点,再接着念,念完再倒酒。完后,主客人全来喝酒。

  此时,桌上的酒、饭已经摆好,主客正式用餐。

  酒过三巡后,牯藏头约好寨老们,把已经做好的木鼓从家中请到鼓场,鼓场里塔一个架台,上方立着一对牛角,下方放着木鼓。木鼓已在年过节前做好,长两米,直径50厘米,木鼓是用X木做成。

  请鼓到鼓场中还讲究和遵守一系列的程序。先由一师夫对木鼓进行一番的叨念,从本寨各房族的祖先说起,到为何过牯藏节等事,这过程称“gheid niaol”。也是这个节中的核心。

  陶醉的三天三夜。木鼓摆在鼓场中央,鼓藏头先击一段时间后,别人方可击鼓。鼓声响起后,妇女们已穿好盛装,并手戴镯链,脚套脚镯,胸挂项圈,头叉牛角银饰、银花,纷纷前往鼓场赶来,加入到跳木鼓中来,围着木鼓,按逆时针方向翩翩起舞。

  按照祖训,跳木鼓应该在牯藏头家中进行,这就要求牯藏头的家比较宽大,能同时容得上几百人参加。但因苗族的牯藏头由寨老们采取选举形成,所以,上一世的牯藏头家比较宽大,但这一世的牯藏头家规模小,给跳木鼓就带来诸多不便,此时,就有必要在外面搭建一个临时的帐篷,这就是后来所谓的鼓场的形成。

  击鼓时,鼓面连击两下,鼓身击一下,再鼓面两下,鼓身一下,鼓面一下,按着这样的规律反复击鼓。随着庄重、恢弘、激昂、欢快的木鼓声鼓点,舞蹈者还是如踩鼓一样,进两步退一步,动作夸张豪放,舞姿英洒飘摇。

  在接下来的三天三夜里,全寨都处于浓厚的节日氛围之中,鼓场里鼓声不断,人潮如流,场面非常之热烈、繁杂、气派;主客相劝饮酒的吆喝声,回音绕梁,振荡山寨。

  四、尾 声

  最后一晚,虽然鼓点声依然庄重、恢弘、激昂、欢快,但随着客人纷纷离去,鼓场冷清了许多,只有少数的人们在跳木鼓。

  夜晚时分,牯藏头、几位寨老们抬着鼓,悄然来到一处山崖,随同来的还有一位背着一只潲桶和一位披着一件蓑衣的未婚少女,选好一处风刮不到雨淋不湿的,距离寨子不远的山洞,把木鼓存放好,以此作为本寨牯藏节的结束仪式。

  五、不再敢提及的牯藏节

  新中国成立以后,所有的牲畜都收归集体,不允许私有,并且官方要求打破一切封建迷信,从而阻断了短裙苗过牯藏节的生存条件。今天,时隔以久,老年人不再敢提及,年轻人已望而生畏,逐渐淡忘。

  六、传 说

  相传,在上古时候,凡间的苗人祖先“goux xiangs”、“wuk meis”夫妇应“jiux yib naib”(意为太阳父亲)和“baox dies leit”(意为月亮妈妈)的邀请,到上天过节。

  回来后,“goux xiangs”说:他们上天过节用羊来碰角,羊跳起来一碰又转头回去了,又再碰,这样不是很好看,也不热闹。以后我们过年过节都要用水牛来碰角,这样才精彩,也好看。在粮食收割后,“goux xiangs”召集所有族人在“zaox oub def ceit”(地名)的地方过了一次热闹的大节。

  这就是苗族牯藏节的来历。也称为“canb naib bus gout”,意为给太阳父亲和月亮妈妈祝寿。

  太阳父亲看到汉人“wangx dongb guol”发明了喇叭、唢呐后,他就去用楠竹制作芦笙、X木制作鼓,并从“wangx dib senl”处学到了相和纸的制作工艺。太阳父亲对月亮妈妈说:“他们汉人七月过节,我们苗人要等到收割后再过节,也就是10月以后,这样客人来了才有吃的喝的”,于是邀请凡间的人们到天堂来一起过节。

  “goux xiangs”、“wuk meis”夫妇举办节日后,又传到了“goux yix”、“wuk nail”夫妇,“goux yix”、“wuk nail”夫妇在“zaox yit faos diaod”(地名)又成功的举办了一次,又到“goux niul”、“wuk vub”夫妇,并在“gab waob zeid vat”(地名)召集族人过节。

  尔后,一个兄弟去了“faob yioub”(现在的榕江等),一个去了“faob ged”(现在的三都等),一个去了“dliab jiangf”(现在的雷山西江等),一个到了“faob baif”(现在的雷山桃江等)。

编辑推荐您关注:

2013年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范文汇总(3月版本)

寒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范文汇总

2012年经济发展调查报告汇总

最新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汇总

本文由读书人编辑为您精心准备3,请大家参考!

  


读书人网 >调查报告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