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子集解》原文txt下载:外篇第二十二

发布时间: 2013-11-22 10:16:30 作者: rapoo

常用工具

[谜语大全及答案] [歇后语] [顺口溜] [绕口令] [三字经] [谚语]

[名人名言] [对联] [脑筋急转弯] [国学经典] [诗词鉴赏][三句半]

知北游于玄水之上,登之丘,文:“音。李云:‘出起,丘貌。'”而遭焉。成云:“此章假立姓名,寓言明理。”知曰:“予欲有乎若:汝也。何思何知道?何何服安道?居服。何何道得道?”,。道,由也。三而不答也,非不答,不知答也。宣云:“本名言。”知不得,反于白水之南,登狐之丘,而睹狂屈焉。知以之言也乎狂屈。之,此也。狂屈曰:“唉!文: “李音熙,云:‘。'”予知之,若,汝。中欲言而忘其所欲言。”知不得,反于帝,帝而焉。帝曰:“思始知道,服始安道,道始得道。”宣云:“ 皆言自然乃合道也。”知帝曰:“我若知之,彼彼不知也,狂屈。其孰是邪?”帝曰:“彼真是也,狂屈似之,我汝不近也。夫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故人行不言之教。成云:“引老子。”道不可致,郭云:“道在自然,非可言致。”德不可至。郭云:“不失德,故德,德不至也。”仁可也,可也,仁可也,仁以亦可也。相也。文而。故曰:‘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失而後。者,道之而之首也。'故曰:‘道者日,郭云:“、,也。”之又之,以至於,而不也。'郭云:“去而朴全,而非也。”成云:“引老重明其旨。 ”今已物也,宣云:“散器。”欲根,宣云:“欲反於道。”不亦乎!其易也,其唯大人乎!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宣云: “死生圈。”人之生,之聚也,聚生,散死。若死生徒,宣云:“死生一。”吾又何患!故物一也,宣云:“物之生死,一也。”是其所美者神奇,其所者臭腐;宣云:“以生神奇而美之,以死臭腐而之。”臭腐化神奇,神奇化臭腐。故曰:‘ 通天下一耳。'郭云:“死生彼我殊哉!”人故一。”宣云:“以上皆言道也。”知帝曰:“吾,不我,非不我,不知我也。吾狂屈,狂屈中欲告我而不我告,非不我告,中欲告而忘之也。今予乎若,若知之,奚故不近?”帝曰:“彼其真是也,以其不知也;此其似之也,以其忘之也;宣云:“近於知。”予若不近也,以其知之也。”宣云:“道本不容言。”狂屈之,以帝知言。宣云:“於言。”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宣云:“利及物,不言所利。”四有明法而不,宣云:“候明分,不。”物有成理而不。宣云:“各有成性,不。”人者,原天地之美而物之理。原,本也。以覆心,其本原天地同,又物各有生成之理,因而之。是故至人,大不作,於天地之也。以天地法。今彼神明至精,彼百化,上彼,彼天地;下彼,彼物。姚本“今”作“舍”,云:“得一本改。”物已死生方,莫知其根也,物自,莫知根原。扁然而物自古以固存。扁然,翩然。自古以,永永固存。六合巨,未其;秋豪小,待之成。宣云: “大外,小。”天下莫不沈浮,身不故; 成云:“浮沈升降,新新相。”四行,各得其序。郭云:“不待之。”然若亡而存,成云: “然如昧,似而有。”油然不形而神,油然而,不形,化若神。物畜而不知。物被畜而不自知。此之本根,可以於天矣。 其本根,可自然之天矣。

  缺道乎被衣,文:“被音披,本亦作披。”被衣曰:“若正汝形,一汝,天和至;宣云:“神凝,和自。”汝知,一汝度,神舍。俞云:“淮南道〔一〕篇、文子道原篇作‘正汝度' 。此文一作正。度,形也。”案:言心形正,神明自。德汝美,道汝居,自然道德在身。汝瞳焉如新出之而求其故!”成云:“瞳焉,知直之貌。”案:初生之,天性一,故以。言未卒,缺睡寐。被衣大,行歌而去之,文:“向所,畏〔二〕其以寐耳。受道速,故被衣喜也。”曰:“ 形若槁骸,心若死灰,成云:“形同槁木之骸。”案:徐鬼篇亦作“槁骸”,物作“槁木”,庚桑楚作“槁木之枝”。人百—q木枝,是“ 槁骸”即“槁枝”矣。真其知,不以故自持。郭云:“俱也。”媒媒晦晦,文:“媒音妹。”案:也。心而不可。宣云:“彼既心,我不容有言。 ”彼何人哉!”郭云:“化者也。”

  〔一〕“道德”,原“道德”,淮南子改。

  〔二〕“畏”原作“”,文改。

  舜乎丞曰:李云:“丞,舜。一云:古有四,前疑後丞,官名。”“道可得而有乎?”曰:“汝身非汝有也,汝何得有夫道?” 舜曰:“吾身非吾有也,孰有之哉?”曰:“是天地之委形也;俞云:“策高注:‘委,付也。'左成二年杜注:‘委,也。'天地之委形,天地所付之形也。下同。”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也;子非汝有,是天地之委也。宣云:“形形相,故曰。”故行不知所往,不知所持,食不知所味。一生之中,行有往,而究不知所往;有持,而究不知所持;食有味,而究不知所味。天地之也,宣云:“就之健言之。”又胡可得而有邪?”

  孔子於老聃曰:“今日晏,敢至道。”老聃曰:“汝戒,疏□而心,文:“ □音。”成云:“疏□,濯。”澡雪而精神,成云:“澡雪,精。”掊而知!文:“知音智。”成云:“ 打破智。”夫道,然言哉!汝言其崖略。崖,也。夫昭昭生於冥冥,有生於形,有序之事,皆自形生之。精神生於道,形本生於精,宣云:“本,。”而物以形相生,故九者胎生,人。八者卵生。禽。其,其往崖,房,宣云:“不知所出,房不知所。”四之皇皇也。宣云:“大通溥博。”邀於此者,成云:“此,道。”俞云:“ 文邀字。彳部:‘徼,循也。 '即今邀字。又曰:‘循,行也。'然邀亦也。邀於此,言於此。郭邀遇,非。”四肢,思恂,成云:“恂,通也。”耳目明,其用心不,其物方。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日月不得不行,物不得不昌,此其道!郭云:“此皆不得不然而自然耳,非道能使然也。”且夫博之不必知,之不必慧,人以之矣。以、已同。成云:“博典,不必知真;宏,不必慧照。故老云:‘善者不,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斯人之矣。”若夫益之而不加益,之而不加者,人之所保也。保其分定。乎其若海,魏魏乎其始也,文:“魏魏,威反,作巍巍。”量物而不,君子之道,彼其外!物皆往焉而不,此其道!云:“量物,有治化之,故曰外。物往,易‘生始'之,此天地自然之功用也,故曰道。”中有人焉,非非,宣云:“乎之。”於天地之,直且人,之,特姑且人耳。反于宗。反其本宗。自本之,生者,暗物也。李云:“喑音。音意。喑,聚貌。”案:言自其本宗之,生者,特一聚之物也。有夭,相去何?同在百年之中。臾之也。奚足以、桀之是非?共此臾,何分、桀!

  果有理,文:‘,徐力果反。”宣云:“木草,不,各有理。”人,所以相。人之,其所以生者自相次。人遭之而不,宣云:“。”之而不守。推移。而之,德也;和而之,即是上德。偶而之,道也。偶然心而之,即契道。帝之所,王之所起也。郭云:“如斯而已。”

  人生天地之,若白之,文:“本亦作隙。隙,孔也。”忽然而已。甚。注然勃然,莫不出焉;宣云:“起而生。”油然然,莫不入焉。文:“音流。”宣云:“而死。”已化而生,又化而死,生物哀之,人悲之。宣云:“死者曰生物,於物曰人。”解其天,其天□,文:“,字林云:‘ 弓衣也。',反。”成云: “□,束囊也。”案:喻形骸束,死解。乎宛乎,成云:“、宛,散之貌。”魂魄往,逝也。乃身之,乃大乎!

  不形之形,宣云:“不形者,形所自出。”形之不形,宣云:“ 形者,不形所。”是人之所同知也,非至之所也,宣云:“非至於道者之所也。”此人之所同也。彼至不,不至。成云:“彼至之人,忘言得理,故所;若之,不至於道。 ”明值,明之而所值。不若默。道不可,不若塞。不如塞耳。此之大得。”成云: “能知此意,可深得於大理矣。”

  郭子於子曰:“所道,乎在?”子曰:“所不在。”郭子曰:“期而後可。”郭云:“欲令子指名所在。”子曰:“在。 ”曰:“何其下邪?”曰:“在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 “在屎溺。”郭子不。子曰:“夫子之也,固不足。成云:“,也。固答子之,未逮真也。”正之於市履也,每下愈。李云:“正,亭卒也;,其名也。市,市魁也。,大豕。履,也。市魁履豕,履其股,肥,故知豕肥耳。道亦下,知道也。”成云:“正,官,今之市令也。”宣云: “,譬也。”汝唯莫必,乎逃物。言汝莫期必道在何,乎逃於物之外也。至道若是,大言亦然。成云:“至道,理也。大言,教也。”周、遍、三者,名同,其指一也。周、遍、三字一。相乎何有之,同合而,所乎!宣云:“游心於,道之同合而也。”相乎!澹而乎!漠而清乎!郭藩云:“漠亦清也。:‘漠、察,清也。'樊注:‘漠然,清貌。'”而乎!和而逸也。寥已吾志,寥然寂者,吾之志。往焉而不知其所至;本所往,而己不知其所至。去而而不知其所止,去而,而又不知其所住止。吾已往焉而不知其所;倏往倏,初。仿徨乎,郭云:“ 者,廓之。”大知入焉而不知其所。大智者入焉,恣化之所如。物物者物,物物者,道也。物在即道在,故物涯。而物有者,所物者也;成云:“一物各有涯,特之物耳,可言道!”不之,道本不,而於物。之不者也。於物,而仍是不也。 盈衰,彼盈非盈,彼衰非衰, 彼,彼道也。成云:“富盈,,老病衰。”彼本末非本末,彼散非散也。”成云:“始本末,生,死去散。”

  婀荷甘神同于老吉。神瞑,婀荷甘日中而入,文:“音奢,司云:‘也。'”曰:“老死矣!”神杖而起,然放杖而笑,上言 “”,此“”二字衍。文:“音,李云:‘放杖。'”曰:“天知予僻陋慢,成云:“老有自然之德,故呼曰天。”文:“,郭音但。”故予而死。已矣!夫子所予之狂言而死矣夫!”成云:“狂言,至言也。非世人之所解,故名至言狂也。”吊之,李云:“,道人;吊,其名。 ”宣云:“吊也。”曰:“ 夫道者,天下之君子所系焉。郭云:“言道者,人之宗主也。”今於道,秋豪之端,分未得一焉,宣云:“今神析秋豪之端,分未得一,言其少也。”而知藏其狂言而死,宣云:“知老也。”又夫道者乎!宣云:“ 道本不在言。”之形,之,於人之者,之冥冥,宣云:“者不能明道。”所以道,而非道也。”郭云:“冥冥而非道,明道之名也。”

  於是泰清乎曰:“子知道乎?”曰: “吾不知。”又乎。曰:“吾知道。”曰: “子之知道,亦有乎?”曰:“有。”曰:“其若何?”曰:“吾知道之可以,可以,可以,可以散。此吾所以知道之也。”成云:“帝王,,聚生,分散死,乃。”泰清以之言也乎始,之是。曰:“若是,之弗知,之知,孰是而孰非乎?”始曰:“不知深矣,知之矣;弗知矣,知之外矣。”於是泰清中而曰:文:“崔本中作。”“弗知乃知乎!知乃不知乎!孰知不知之知?”始曰:“道不可,而非也;道不可,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知形形之不形乎?道不名。”上“不形之形,形之不形”。知形形之不形,知道不指名也。始曰:“有道而之者,不知道也。道者,亦未道。者固非,者亦未是。道,。郭云:“去教,而於自然之意也。”之,是也;本可而,是也。之,是也。 可而,是徇外也,故曰。 以待,若是者,外不乎宇宙,不知乎太初,不知事理在六合,不知道本在己身。是以不乎昆,不乎太。”何以超昆而太乎?

  光曜乎有曰:“夫子有乎,其有乎?”光曜不得,俞云:“淮南道此句上有‘有弗也'五字,之。此,不。” 而孰其貌,孰同熟。然空然,日之而不,之而不,搏之而不得也。光曜曰:“至矣!其孰能至此乎!予能有矣,而未能也,宣云:“有□,是能有矣,未能若竟之愈也。”及有矣,何至此哉!”宣云:“及而未免於有矣,何至乎之境哉!”

  大之捶者,成云:“大,楚之大司也。捶,打也。,腰也。”年八十矣,而不失豪芒。司、郭云:“玷捶之重,不失豪芒。”大曰:“子巧?有道?”曰:“臣有守也。王念云: “守,即道字。生篇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 曰:‘我有道也。'是其。道字古若守,故守通。九、楚、老、子用之文,道字皆若守。文:‘道,,首。'今本字者,二徐不古音而之。”臣之年二十而好捶,於物也,非察也。云:“此即不以物易蜩翼之旨。”是用之者,假不用者也以得其用,成云:“所以至老得捶之用者,假於不用心察他物故也。”而乎不用者乎!不用善矣,乃此不用而亦之,所也。物孰不焉?”故物皆其用也。

  冉求于仲尼曰:“未有天地可知邪?”仲尼曰:“可。古今也。”郭云:“言天地常存,乃未有之。”冉求失而退,成云:“失其意。”明日,曰:“昔者吾‘ 未有天地可知乎',夫子曰:‘可。古今也。'昔者吾昭然,今日吾昧然,敢何也?”仲尼曰:“昔之昭然也,神者先受之;郭云:“心以待命,斯神受也。”今之昧然也,且又不神者求邪?不神者,象也。於象,故求解悟。古今,始。皆一之化。未有子而有子,可乎?”宣云:“子可自而有,天地不可自而有乎?”冉求未。仲尼曰:“已矣,末矣!成云:“未之,仲尼止令。”不以生生死,不以死死生。死者自死,其生也,非以生此死者也。生者自生,其死也,非以死此生者也。死生有待邪?皆有所一。死生不相待,各有成。有先天地生者物邪?者之。物物者非物。物物者,道也,不得之物。物出不得先物也,物出,物不得先物。其有物也。然物皆有也。其有物也,已。然物皆有,而且至於已,以有物物者在也。人之人也已者,亦乃取於是者也。”人以人心,已者,亦取法天地之道也。

  乎仲尼曰:“回夫子曰:‘有所,有所迎。'成云:“,送也。人如,不送不迎。”回敢其。”宣云:“心何?”仲尼曰:“古之人,外化而不化;宣云:“物偕逝,天君不。 ”今之人,化而外不化。心神徙,凝於物。物化者,一不化者也。郭云:“常心,故一不化;惟一不化,乃能物化耳。 ”安化安不化,成云:“安,任也。人心,物流,化不化,皆安任之。”安之相靡,成云:“靡,也。”案:任之相靡。必之莫多。成云:“物相,而亦各止其分,彼我。”氏之囿,帝之圃,有虞氏之,、武之室。世愈降所愈隘,人而安之。君子之人,若儒、墨者,故以是非相□也,而今之人乎!文:“□,子兮反,和也。”郭云:“儒、墨之,天下之和者,而心者故和之,而其凡乎!”案:言君子于今世之人,皆能而化之。人物不物。宣云:“心是非。”不物者,物亦不能也。唯所者,能人相、迎。、迎可,、迎亦可。山林!皋壤!使我欣欣然而!皋壤,平原。未也,哀又之。成云:“情事,哀斯。是知世之哀不足也。 ”哀之,吾不能,其去弗能止。悲夫!世人直物逆旅耳!郭云:“不能坐忘自得,而哀所寄耳。”案:外物客舍也。夫知遇而不知所不遇,遇有,知亦有。知能能而不能所不能。知以能能,而不知以不能能。知能者,固人之所不免也。宣云:“知能涯,有所不知,有所不能,此人之常也。”夫免乎人之所不免者,宣云:“乃欲心推,以冀知能。”不亦悲哉!成云:“愚惑之甚。”至言去言,至去。成云:“至理之言,言可言;至理之,可。”知之所知,矣。”宣云:“必欲以知之所知之,使皆不知,道者之哉!”

国学经典 |

经部

[尔雅] [公羊传] [梁传] [论语] [礼记] [诗经] [孝经] [仪礼]
[周礼] [周易] [左传] [孟子] [尚书] [四书章句] [韩诗外传]

史部

[史记] [三国志] [晋书] [宋书] [南齐书] [梁书] [陈书] [魏书][北齐书]
[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新五代史][元史][明史] [清史稿][汉书][后汉书][新元史][资治通鉴] [续资治通鉴] [战国策][贞观政要][荆楚岁时记][逸周书] [古列女传][徐霞客游记][大唐西域记]
[唐才子传] [通典] [东观汉记] [前汉纪][后汉纪][华阳国志][洛阳伽蓝记] [唐会要][唐律疏议] [吴越春秋] [越绝书][竹书纪年]

子部

[道家][兵家][儒家][法家][杂家][世情小说][历史演义][历史小说][志怪小说]

集部

[全唐诗] [全宋词][李太白全集][乐府诗集] [文心雕龙][文选][王右丞集笺注] [楚辞][楚辞补注]

蒙部

读书人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