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集解》原文txt下载:外篇第十七秋
发布时间: 2013-11-24 07:43:21 作者: rapoo
秋水至,百川灌河,李云:“水生於春,於秋。”流之大,司云:“,通也。”崔本作“”,云:“直度曰。”渚崖之,文:“,涯也。水中可居曰渚。崖,字又作涯,亦作□。”不牛。成云:“隔水看,不辨牛之。”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在己。文:“河伯,姓名夷,大宗篇。流而行,至於北海,面而,不水端,成云:“北海,今州是。”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文“望”作“”,云:“洋,望羊,仰貌。司云:‘若,海神。'”曰:“野有之曰‘道百,以莫己若'者,我之也。李云:“道百,分之一也。”郭嵩云:“百者,多也。”郭藩云:“百,古若博,若。”且夫我少仲尼之而伯夷之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也,吾非至於子之殆矣,吾笑於大方之家。”司云:“大方,大道也。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於海者,拘於也; 王引之云:“蛙,本作,後人改之也。御序部、介部、豸部引此,‘井不可以於海',本作可知。且文於此不出蛙字,直至下文‘陷井之蛙',始‘蛙,本又作□,反 ',引司注‘蛙,水,形似蟆',此作不作蛙明矣。若作蛙,‘'之音,‘水'之注,先於此,不至下文始也。再淮南原道篇‘夫井不可大,拘於隘也',梁文‘井之不巨海,夏之不冬冰',水水注‘聊奇文,以井之',皆用子之文,子之作‘井' 益明矣。井九三‘井射',注曰:‘所生大,但多耳。'(逵都注。)困十引御所子曰:‘用意如井者,吾以投之。'大篇:‘井中之大也。'此皆‘井' 之。後人以此篇有‘陷井蛙'之,而荀子正篇亦‘坎井之蛙,不可海之',遂改‘井'‘ 井蛙',而不知井自有,改作蛙也。自有此改,世井蛙夏,不知有井之喻矣。”王念云:“墟同,故文云:‘ ,本亦作墟。'雅:‘墟,□也。'(□,古“居”字。)文西征注引曰:‘ 墟,故所居也。'言丘墟者,皆故所居之地。言井拘于所居,不知海之大也。以喻河伯居於涯。崔注‘ 拘于井中之空也',空。 ”夏不可以於冰者,于也;郭藩云:“司厚,迂曲通。:‘,固也。'‘信好',信之固也;儒行‘行而不倦',所行之固也。凡鄙陋不,之固。夏所蔽,故曰于。字上下文拘、束同。” 曲士不可以於道者,束於教也。司云:“曲士,曲之士。”今出於崖,于大海,乃知,可大理矣。郭云:“以其知分,故可言理也。”天下之水,莫大于海,川之,不知何止而不盈;尾泄之,不知何已而不;文生注引司云:“尾,水之往海外出者也,一名沃焦,在大海之中。尾者,在百川之下,故尾。者,聚也,水聚族之,故也。在扶桑之,有一石,方四里,厚四里,海水注者不,故曰沃。”案:“ 沃”,亦作“沃焦”,山海。今球周通,可此之疑矣。春秋不,水旱不知。此其江河之流,不可量。而吾未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於天地而受於,吾在天地之,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少,又奚以自多!四海之在天地之也,不似空之在大乎?文:“,崔音。空音孔。孔,小穴也。李云:‘小封也。' 一云:也。”中之在海,不似米之在大乎?文:“郭注雅:‘似稗。'大音泰。”物之之,人一焉;人卒九州,食之所生,舟之所通,人一焉。崔云:“卒,也。”郭嵩云:“人卒九州,言九州之人。卒者,。九州之大,人之繁,其在天之中,要亦物之一而已。”此其比物也,不似豪末之在於乎?五帝之所,崔云: “,也。”三王之所,仁人之所,任士之所,此矣。伯夷之以名,仲尼之以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向之自多於水乎?”河伯曰:“然吾大天地而小毫末可乎?”北海若曰:“否。夫物,量,宣云:“各有局量。”止,宣云:“各瞬息。”分常,成云:“所分命,易。 ”始故。宣云:“化日新。”是故大知於近,知同智,近,不尚一隅之。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知量;不以大小多寡,知量之各足也。向今故,郭云:“ 向,明也。今故,古今。”故而不,望古,我自,不必古徒也。掇而不, 近可掇取,我亦不而求之。知止;明今古之大道,不以人世夭大期,知之止也。察乎盈,故得而不喜,失而不,知分之常也;知天道有盈,得失常,何足介意!明乎坦,郭云:“死生者,日新之正道也。”故生而不,音。死而不,不以。知始之不可故也。郭云:“明始之日新,知故之不可而留矣。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知者有,而不知者何限!其生之,不若未生之。生有,而天地。以其至小,求其至大之域,是故迷而不能自得也。成云:“之境未周,有限之智已。”由此之,又何以知毫末之足以定至之倪!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至大之域!”毫末非小,天地非大。河伯曰:“ 世之者皆曰:‘至精形,至大不可。'是信情乎?”成云:“ 信,也。”北海若曰:“夫自大者不,宣云:“小而大,有所不及遍,故不可。”自大者不明。宣云:“大而小,有所不及,故形。”夫精,小之微也,,大之殷也,宣云:“音孚,郭也。殷,盛也。”故便。宣云:“故一不可,是小者以大不便,而自便其小;一形,是大者以小不便,而自便其大也。”此之有也。此所有,不足致辨。夫精粗者,期於有形者也;宣云:“尚在有求道。”形者,之所不能分也;精。不可者,之所不能也。粗。可以言者,物之粗也;曰粗可以言。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曰精可以意致。言之所不能,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不期於精粗者,在意言之表,即道妙也。是故大人之行,不出乎害人,不多仁恩;固不害人,亦不以仁恩自多。不利,不;固不利,亦不以求利之守。弗,不多;不,亦不以之德高。事焉不惜人,不多食乎力,不污;事不借力於人,而自食其力,但期取足,亦不以人之得者。行殊乎俗,不多辟;行不俗,亦不以乖僻立多。在,不佞;情,亦未以佞□者。 世之爵不足以,戮不足以辱;知是非之不可分,大之不可倪。是非之不可分,大之端不可,惟大人知之。曰:成云:“寓他人,故曰。”‘道人不,郭云:“任物而物性自通,功名物矣,故不。”案:又山木篇,“道”作“至”。至德不得,郭云:“得者,生於失也。物各失,得名去也。”大人己。'郭云:“任物而已。”分之至也。” 己於其分。河伯曰:“若物之外,若物之,至而倪?至而倪小大?”既不期精粗,此物性之外何由而有小大之端倪? 北海若曰:“以道之,物;以物之,自而相:物情彼此皆然,故言相。以俗之,不在己。世俗以外之戮。以差之,等差之。因其所大而大之,成云:“以自足大。”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成云:“以小。”物莫不小。知天地之米也,知豪末之丘山也,差等矣。以功之, 之事功也。因其所有而有之,物莫不有;因其所而之,物莫不。云:“物情以得用有,以相,矢人可函,函人可矢也。然以矢有,函矢,亦可有;以函,矢函拒,亦可。”知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功分定矣。西本相反,然非以定西,故就相反而相言之,功分可定。以趣之,人之趣向。因其所然而然之,物莫不然;因其所非而非之,物莫不非。人之是非是非。知、桀之自然而相非,趣操睹矣。非桀,桀亦非,附、桀者亦各一是非,趣操之定可睹矣。昔者、舜而帝,之、而; 司云:“燕王用代之,效、舜位相子之,三年而。”、武而王,白公而。文:“白公,名,楚平王之,作而死。事左哀十六年。”由此之,之,、桀之行,有,未可以常也。宣云:“以此,小大可知。” 梁可以城,而不可以窒穴,言殊器也;崔云:“梁,屋也。”郭藩云:“列子篇:‘ 雍鬻歌,音梁,三日不。'梁,即梁也。上林‘卷',注:‘,支柱也。'者附著,者交午。:‘,著也。'玉篇:‘ ,偶也。'柱偶曰,梁相附著亦曰,即椽柱之。梁必材之大者,故可用以城,不泥。”文:“窒,塞也。”,一日而千里,捕鼠不如狸,言殊技也;夜撮蚤,文:“淮南子‘夜聚蚤,察分毫末',慎云:‘夜聚食蚤虱不失也。'司本作□,云:‘,,夜取□食。'”王引之云: “正文字,涉文‘,'而衍。埤雅引此已。文:‘ ,尺夷反。崔云:“,。 ”'而不字作音,正文字明矣。淮南主篇亦‘夜撮蚤。'”案:聚亦撮也。崔本“ 撮”作“最”。古聚、最多通作,故又聚。察毫末,出瞠目而不丘山,言殊性也。文:“瞠,本或作瞑。”云:“作瞠是。言夜察蚤之毫末,及瞠目而不丘山矣。徐鬼篇‘目有所',亦夜而不也。”故曰:是而非,治而乎?恒言如此。是未明天地之理,物之情者也。是天而地,而,其不可行明矣。然且而不舍,非愚也。宣云:“愚者不知,知而妄言。”帝王殊,成云:“或宗族相承,或他姓,故言殊。”三代殊。成云:“或父子相,或兵征,故言殊。”差其,逆其俗者,之篡夫; 俗既非,而差逆之,如子之、白公,世以篡夫。其,其俗者,之徒。俗可行而之者,世以徒,可有。默默乎河伯!戒勿多言。女知之,大小之家!”河伯曰:“然我何乎?何不乎?吾受趣舍,吾奈何?”北海若曰:“以道之,何何,是反衍,郭云:“之道,反覆相。”崔云:“所,乃反美也。”本亦作“畔衍”,李云:“漫衍,合一家。” 拘而志,而,也,下同。定,不必拘。道大蹇。拘道行。何少何多,是施,天之施而已。一而行,道差。一而行,道不合。乎若之有君,其私德;不私惠於物,而物皆被德。繇繇乎若祭之有社,其私福;繇繇,由由同,自得之貌。如群奉一社,以神之福我也。 泛泛乎若四方之,其所畛域。泛泛如水之畔岸。兼物,其孰承翼?是方。物皆我之,其孰承我而孰助我?是所偏向。物一,孰短孰?宣云:“所以方。”道始,物有死生,不恃其成;宣云:“有生死,物之成不足恃。”一一,不位乎其形。宣云:“乘,形定位。”年不可,不可止;宣云:“往者莫存,逝者莫挽。 ”消息盈,有始。是所以大之方,物之理也。物之生也若若,言其速。而不,而不移。何乎?何不乎?夫固自化。”成云:“安而任之,必自化,何措意不?”河伯曰:“然何於道邪?”宣云:“既不之分,何道?”北海若曰:“知道者必于理,於理者必明于,明于者不以物害己。至德者,火弗能,水弗能溺,寒暑弗能害,禽弗能。非其薄之也,薄,迫也。非其迫近之而不害也。言察乎安危,甯於福,成云:“甯,安。,塞。福,通也。”于去就,莫之能害也。故曰:天在,宣云:“天藏於不。”人在外,宣云:“人事著于作。”德在乎天。德以自然者尚。知天人之行,本乎天,位乎德,惟知天人之行者,本乎自然而乎自得。□而屈伸,成云:“□,退不定之貌。屈伸,曾定。” 反要而。”宣云:“乃之要而道之也。”曰:“何天?何人?”北海若曰:“牛四足,是天;落首,穿牛鼻,是人。落同。故曰:以人天,以故命,以得殉名。勿以人事天然,勿以造作性命,勿以有限之得殉之名。守而勿失,是反其真。”郭云:“真在性分之。”
夔,蛇,蛇,目,目心。司云:“,也。雅云:‘蛆渠,。'夔一足,多足,蛇足,形,目形於此而明流於彼,心幽,神外。”成云:“是尚之名。 ”夔曰:“吾以一足□踔而行,成云:“□踔,跳也。”予如矣。成云:“易如我者。”今子之使足,奈何? ”以也。曰:“不然。子不夫唾者乎?大者如珠,小者如,而下者不可也。今予吾天,而不知其所以然。”蛇曰:“吾以足行,而不及子之足,不及其速。何也?”蛇曰:“夫天之所,何可易邪?吾安用足哉!”蛇曰:“予吾脊而行,有似也。似有足。今子蓬蓬然起于北海,蓬蓬然入於南海,而似有,何也?”曰: “然。予蓬蓬然起于北海而入於南海也,然而指我我,□我亦我。文:“□,本又作 □。”郭嵩云:“荀子篇‘大燕□吾後',注:‘□,蹴也。言蹴踏於後也。'”成云:“人以手指,不能折指,以足蹴踏,亦不能折足,此小不也。”然,夫折大木,蜚大屋者,唯我能也,故以小不大也。大者,唯人能之。” 能大者,小不所容其,非知道之人不能如此。宣云:“目、心之用更神,身可自喻之,故省文。”
孔子游于匡,宋人之匝,而弦歌不。文:“司云:‘ 宋作。人孔子,以虎,虎暴于匡人也。',本又作。”子路入,曰:“何夫子之也?”孔子曰:“!吾女。我久矣,而不免,命也;成云:“ ,忌也。”求通久矣,而不得,也。、舜而天下人,非知得也,士升庸,非其智得也。桀,而天下通人,非知失也,人皆遁,非其智失也。然。夫水行不避蛟者,父之勇也;行不避兕虎者,夫之勇也;白刃交於前,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知之有命,知通之有,大而不者,人之勇也。由矣!且安息。吾命有所制矣。”制之於天。何,甲者,曰:文:“,本亦作持。”“以虎也,故之;今非也,而退。”解去。
公于魏牟曰:司云:“ ,人。牟,魏之公子。”姚云:“公生不相及,此其弟子所耳。”“少先生之道,而明仁之行,合同,白,然不然,可不可,困百家之知,口之,吾自以至已。今吾子之言,焉之,不知之不及,知之弗若?今吾所吾喙,敢其方。”公子牟太息,仰天而笑曰:“子不夫陷井之蛙乎?陷,郭音陷。成云:“陷井,井。”海之曰:‘吾!自言甚。出跳乎井之上,,木作“”。文:“司云:‘井也。褚之音西京作音。' ”入休乎缺之崖,李云:“,如,以之,著井底也。”成云:“休息乎破之涯。”赴水接腋持,宣云:“水承腋而浮。”蹶泥足跗,成云:“跗,趺也。”蟹科,莫吾能若也。宣云:“,回也。”文:“音寒,井中赤,一名。雅‘,',郭注云:‘ 井中小□赤也。'科,蟆子也。”案:言此,如其。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陷井之,此亦至矣,夫子奚不入乎?'海之左足未入,而右膝已矣。司云:“,拘也。三云:‘也。'”案:井小不容。於是逡巡而,容而退。 告之海曰:以海之大告之。‘ 夫千里之,不足以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其深。禹之,十年九潦,而水弗加益;之,八年七旱,而崖不加。夫不久推移,成云:“,少。久,多。”不以多少退者, 退,益。此亦海之大也。'於是陷井之蛙之,然,成云:“,怖之容。”然自失也。,小貌,下同。且夫知不知是非之竟,上知音智,下知如字,下同。而欲於子之言, 成云:“察至理之言。”是使蚊山,商河也,成云:“商,也。亦名商,亦名且渠。”必不任矣。且夫知不知妙之言,而自一之利者,是非陷井之蛙?且彼方泉而登大皇,文:“雅云:‘,蹋也。'”成云:“大皇,天也。 ”南北,然四解,於不;文:“音。”成云:“然。”西,始于玄冥,反於大通。王念云:“ ‘西',作‘西',通。”成云:“始于玄而其道杳冥,反於域中而大通於物也。” 子乃然而求之以察,索之以,郭云:“者,非察所得。”是直用管天,用指地也,不亦小乎!子往矣!且子不陵子之行於邯?司云:“未丁夫子。”成云:“陵,燕邑。邯,都,其俗能行,故燕少年步。”未得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耳。成云:“未得之能,更失陵之故,以手地,匍匐而。”今子不去,忘子之故,失子之。”公口而不合,司云:“,也。”舌而不下,乃逸而走。
子于濮水,成云:“濮,水名,郡,今濮州濮是。”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司云:“威王也。”曰:“以境累矣!”欲以事相累。 子持竿不,曰:“吾楚有神,死已三千矣,王巾笥而藏之堂之上。此者,其死留骨而乎,其生而曳尾于中乎?”二大夫曰:“甯生而曳尾中。”子曰:“往矣!吾曳尾于中。”
惠子相梁,成云:“惠施,宋人,梁惠王相。”子往之。或惠子曰:“子,欲代子相。”於是惠子恐,搜于中三日三夜。子往之,曰:“南方有,其名,李云:“之。”子知之乎?夫於南海而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不食,成云:“,竹。”非醴泉不。於是得腐鼠,之,仰而之曰:‘!'司云:“,怒其,恐其己也。:‘以口拒人曰。'”今子欲以子之梁而我邪?”姚云:“此者,徒之陋。”
子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成云:“濠,水名,在淮南郡,有子墓在焉。亦有、惠遨之所。石水梁。”子曰:“倏出容,文:“李音由,白也。” 文云:“□,作。”姚云:“倏,即至篇‘ 食之□□'□字耳,而籍多作。”是之也。”惠子曰:“子非,安知之?”子曰:“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之?”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矣,子之不知之全矣。”宣云:“全相知之理。”子曰:“循其本。成云:“其源。”子曰‘ 汝安知'者,既已知吾知之而我,郭云:“循子‘安知'之,已知吾之所知矣,而方我。”我知之濠上也。”宣云: “我濠上而,知濠下亦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