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人湛之注,(乙)唐人重玄之解,(丙)有列子本文以及注、解之校勘、考,(丁)唐人殷敬所纂宋人景元所之文以及有文之考。除注解外,各皆冠以圈“”。
二、列子版本甚多,而元明以後之刊本多以文入注,遂使注文不相白。清人汪培始厘正,取影宋本、纂互注本、明世德堂本、虞九章王震亨同本缺,刻入湖海,取之底本。但汪校仍有可商,乃取瞿氏琴所藏之北宋本、即四部刊之底本吉府本、影宋本、道藏本、白文本、宋徽宗解本、林希逸口本、江解本、高守元集四解本。元本、明世德堂本校,善而。若本皆有,明,仍不敢改。其他文字同,除校本之然刻以及漏者外,其可者,亦注出。王重民敦煌古籍有列子,亦加。
三、北堂、群治要、文聚、初、太平御、白孔六帖、花谷、事文聚等以及其他古籍所徵引之列子正文湛注,共不下二三千,文字之出入有大者。古人引率多臆改,未必全可信。本只其有助於校勘者之。
四、列子之人所,殆。汪培“依采子而稍附益之。其萃之,在者可覆按也”。本不之疏通明,但於其可覆按之,必借校勘之便之注出,亦示作之所本耳。
五、清代以之者于“先秦古籍”率多有校勘,但於列子,除文、任大椿、俞樾、陶以及今人王重民、王叔岷家外,著不多。列子之文既多因,不得不摘,故凡有古籍之考足者之一助者,悉加甄。至於附氏空玄理者加屏。
六、湛其人列子之甚密,而行事已不可得。亦略加,是附一。
七、向之目、湛之序、重玄之序、景元(碧子)之序、任大椿之序、秦恩之序、汪培之序,都本所有,有助於者本之解,故悉其全文,是附二。
八、於列子之辨文字,眉之古今通考心之通考均有,然皆缺略甚多。故重加萃,附己,是附三。
九、凡所徵引,多覆核。惟有少校,未能一一比勘。如有差失,深冀指正。
十、集用引,或者明引文起,或者注重要,皆所以助文意之豁,求一目了然。然用之太勤,失之碎。故或用或否,制於所宜。故徵引某家之言,於某某曰下之引省略,一以起易明,毋注,且以其中又有徵引,宜加;如此,可免於用引,不致有混淆之病。又如敬文,自有例,易於理解,如必要,引亦省略。可推。此乃是自定,幸勿以常律。
国学经典 | 经 史 子 集 蒙
【经部】
[尔雅] [公羊传] [梁传] [论语] [礼记] [诗经] [孝经] [仪礼][周礼] [周易] [左传] [孟子] [尚书] [四书章句] [韩诗外传]
【史部】
[史记] [三国志] [晋书] [宋书] [南齐书] [梁书] [陈书] [魏书][北齐书]
[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新五代史][元史][明史] [清史稿][汉书][后汉书][新元史][资治通鉴] [续资治通鉴] [战国策][贞观政要][荆楚岁时记][逸周书] [古列女传][徐霞客游记][大唐西域记]
[唐才子传] [通典] [东观汉记] [前汉纪][后汉纪][华阳国志][洛阳伽蓝记] [唐会要][唐律疏议] [吴越春秋] [越绝书][竹书纪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