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子曰:司云:“子也。一云:老子也。”宣云:“孔子也。下言‘夫子于老聃 '可知。”“夫道,覆物者也,洋洋乎大哉!君子不可以不刳心焉。成云:“刳,去也,洗也。法道之,洗去有心之累。”之之天,上去。成云:“率性而,天自。”言之之德,成云:“答方,物斯。”人利物之仁, 成云:“心偏,措其性命。”不同同之之大,郭云:“物形,各止其分,不引彼以同我,乃成大耳。”行不崖之,宣云:“和光同。”有不同之富。故德之,成云: “能持以前之德行者,可群物之。”云:“ 故字疑衍。”德成之立〔一〕,成云:“德行既成,方可立功物。”循於道之,成云:“循,也。于通,德行方足。”不以物挫志之完。成云:“一,混辱,不以物屈,其德完全。”君子明于此十者,乎其事心之大也,成云:“,包容也。”俞云:“事心,立心也。郊特牲注:‘事,立也。'人篇‘ 事心乎自然之',亦以事心文。”沛乎其物逝也。成云:“ 逝,往也。群生所往。”若然者,藏金于山,藏珠於;不利,不近富;宣云:“不以物累身。”不,不哀夭;不通,不;夭俱忘,通不足言矣。不拘一世之利以己私分,郭云:“皆委之物。”不以王天下己。郭云:“忽然不之在身。”明,物一府,成云:“忘於物我。”死生同。”成云:“冥於化。”
〔一〕“立”原作“力”,集本改。
夫子曰:“夫道,乎其居也,乎其清也。文:“雅云:‘,清貌。'”金石不得,以。金石不得其和不,亦道之端也。故金石有,不考不。感而後。物孰能定之!推此而言,物 感方,孰能定之!夫王德之人,素逝而通於事,抱以往,羞通於庶。云:“素逝,即山木篇‘晏然逝 '之意。‘ 通於事'‘通於神'文,字疑。”立之本原而知通於神。故其德,本原既立,智可通神,故德能被。其心之出,有物采之。非感不。故形非道不生,生非德不明。成云:“道能通生物,故非道不生;德能照本原,故非德不明。老‘ 道生之,德畜之'也。”存形生,立德明道,非王德者邪!乎!忽然出,勃然,而物之乎!此王德之人。郭云:“忽、勃,皆心而之貌。”乎冥冥,乎。宣云:“道不在形故。”冥冥之中,焉;之中,和焉。宣云:“道又非寂故。”故深之又深,而能物焉;宣云:“至不矣,而物由此出。”神之又神,而能精焉。至方矣,而精不可掩。故其物接也,至而供其求,非有而求不。而要其宿,行而其可。大小、短、修。”宣云:“‘修'作‘近'。大而小,而短,而近。”
帝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之丘而南望,,其玄珠,文交注引司云:“赤水,假名。玄珠,喻道也。”宣云:“ 赤者,南方明色,其北玄境也。南乃明察之方。已游玄境,不能久守,而望明,玄亡也。”使知索之而不得,文:“知音智。”使朱索之而不得,使吃索之而不得也。郭嵩云:“:‘ 吃,同□。'□,也;,怒也,怒亦也。集‘吃力'者是也。知以神索之,朱索之形影,吃索之,是以愈索愈。象罔者,若有形,若形,故眸而得之。”乃使象罔,象罔得之。帝曰:“哉!象罔乃可以得之乎?”宣云:“似有象而,心之。”
之曰由,由之曰缺,缺之曰王倪,王倪之曰被衣。于由曰:“缺可以配天乎?吾藉王倪以要之。”欲天下於缺,因王倪要致之。由曰:“殆哉圾乎天下! 圾同岌,危也。缺之人也,明知,以敏,其性人,文 “音朔。”成云:“,。,捷。敏,速也。” 而又乃以人受天。宣云:“非乎天者。”彼乎禁,而不知之所由生。郭云:“生於知,又役知以禁之,其知甚矣。”之配天乎?彼且乘人而天,若令天子,彼且任人而自然之性。方且本身而形,分人己。方且尊知而火, 宣云:“尚智巧而急用之。”方且使,宣云:“事所役。”方且物,文:“雅云:‘束也,公才反。'”宣云:“物所拘。”方且四而物,宣云:“酬接不暇。”方且宜,事事求合。方且物化而未始有。宣云:“物而不能定。”夫何足以配天乎?然,有族有祖,宣云:“凡聚族必有宗祖。”可以父,而不可以父父。宣云:“父父者,乃族之祖也,化之大宗也。缺亦可人之父,但不能父之父耳。”治之率也,率,主也。用智理物,治之主,亦之主。北面之也,南面之也。”宣云:“不可人臣,亦不可人君。”案:借此言以警,非缺真如此也。
乎。司云:“地名。” 封人曰:“嘻!人!祝人:使人。” 曰:“。”“使人富”。曰:“。”“ 使人多男子”。曰:“。”封人曰:“、富、多男子,人之所欲也。女不欲,何邪?”曰:“ 多男子多,富多事,多辱。是三者,非所以德也,故。”封人曰:“始也我以女人邪,今然君子也。宣云:“今如此,但可君子。”天生民,必授之,多男子而授之,何之有!富而使人分之,何事之有!夫人居而食,宣云:“常居,言不求安;待母食,言不求。”行而彰;成云:“物俱冥,如之行,可。”天下有道物皆昌,天下道修德就;千世,去而上仙,乘彼白,至於帝。三患莫至,成云:“三患,前富、、多男子也。”身常殃,何辱之有!”封人去之,之,曰:“。”封人曰:“退已!”
治天下,伯成子高立侯。文:“通云:‘老子此天地以,吾身一千二百,後世得道,伯成子高是也。'”授舜,舜授禹,伯成子高侯而耕。禹往之,耕在野。禹就下,立而焉,曰:“昔治天下,吾子立侯;授舜,舜授予,而吾子侯而耕。敢其故何也?”子高曰:“昔治天下,不而民,不而民畏。今子而民且不仁,德自此衰,刑自此立,後世之自此始矣。夫子行邪?落吾事!”乎耕而不。文:“,本亦作盍。落,也。字林云:‘,勇貌。'”
泰初有,不得之。有名,可之而不能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宣云:“太尚未著。”物得以生,之德;宣云:“物得此未形之一以生,性中各有一太,故之德。”未形者有分,且然,之命;宣云:“分,且合,流行,乃天之所以命也。”留而生物,宣云:“即造化 之流行,少留於此,即生一物。”物成生理,之形;宣云:“物受之而成生理,之形。”形保神,各有,之性。成云:“,。” 宣云:“形神而保,合之言,各有然之,乃所性也。上所‘得以生,之德'者,此也。言性在形之後者,性形之,故曰形保神。”性修反德,宣云:“性修其所得於未形之一。”德至同于初。宣云: “德之至,同于泰初,此也。”同乃,乃大。宣云:“形容同于初之妙境。” 合喙,宣云:“合口,忘言也。”喙合,天地合。宣云:“既忘言天地一矣。”其合,文:“,武巾反。”若愚若昏,郭云:“坐忘而自合耳。”是玄德,同乎大。郭云:“德玄而所者大矣。”
夫子于老聃曰:“有人治道若相放,可不可,然不然。郭云:“若相放效,以不可可,不然然。”者有言曰:‘白若宇。'成云:“白,公守白也。孔穿之徒,此,步,天下。今者 ‘我能析白之,不以,如日月于宇'也。”若是,可人乎?”老聃曰:“是胥易技系,形怵心者也。解帝王篇。留之狗成思,猿狙之便自山林。文:“留,本又作□,一本作狸。司云:‘□,竹鼠也。'一云:“留之狗,有能,故被留系,成愁思也。”案:文:“ □,竹鼠也。”埤雅:“一名竹□ 。”郭璞山海注“其音如留牛”,亦引此文“留之狗”。此,知留是留牛,非竹□,特竹□之音似留牛耳。留牛即牛,留、字。牛身大,逍篇所“若垂天之”者,此狗能之,故之留之狗。言狗以有能被系而成愁思,猿狙以便捷亦自山林而,拘也。帝王篇引老子“猿狙之便、之狗藉”,此文微,而大同,尤留、同字之明矣。丘!予告若,而所不能而所不能言。道也。若、而,皆汝。凡有首、有趾、心、耳者,宣云: “具人,而知者皆是。”有形者形而皆存者。有形,人也;形,道也。能人道俱存者之。其,止也;其死,生也;其,起也。此又非其所以也。、死生、,皆非道之所在。有治在人,云:“言道可名,徒有治化之在人耳。”忘乎物,忘乎天,其名忘己。忘物矣,其自然之天而亦忘之,是之忘己。忘己之人,是之入於天。”宣云:“天一。 ”
季曰:文:“,一本作。,亦作菟,音免。姓,名菟。或云:姓,名也。季,人姓名,季氏之族。”“ 君也曰:‘受教。'不命〔一〕,既已告矣,未知中否,之。,。,也。吾告。吾君曰:‘ 必服恭,若被服之。拔出公忠之,,。而阿私,行政私曲。民孰敢不!'”,和。季局局然笑曰:“若夫子之言,於帝王之德,螳之怒臂以,必不任矣。文:“局局,大笑貌。音。”且若是,其自危,非自安之道。其台多物,台,君所居地。物,事也。言君所自此多事。往投者。”足投者,君且不其,非帝王修德安人之道。然曰:“也若于夫子之所言矣。文:“,貌,逆反。”案:若,茫然。 然,先生之言其也。”俞云:“凡,言其大凡也。本凡,故得通用。”季曰:“大之治天下也,民心,使之成教易俗,宣云:“,言鼓舞。”其心而皆其志,成云:“,皆也。”宣云:“除其害道之心,其得一之志。”若性之自,而民不知其所由然。若然者,兄、舜之教民,溟滓然弟之哉?郭云:“溟滓,甚之。”宣云:“言不肯、舜居先而己後之。”欲同乎德而心居矣。”宣云:“欲同天下於一德,而心安於不用矣。”
〔一〕“命”字,集本。
子南游于楚,反于,,一丈人方圃畦,李云:“菜蔬曰圃,埒中曰畦。”隧而入井,成云:“隧,地道。”抱而出灌,然用力甚多而功寡。 郭云:“,用力貌。”子曰:“有械於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功多,夫子不欲乎?”圃者而之曰:“奈何?”成云:“其方法。”曰:“木,後重前,挈水若抽,李云:“抽,引也。”如,文:“,所角反。,本或作溢。李云:‘疾速如沸溢。'”其名槔。 ”文:“本又作,司、李云:‘ 桔槔也。'”圃者忿然作色而笑曰:“吾之吾:‘有械者必有事,有事者必有心。'心存於胸中,白不;白不,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也。生、性同。言不可道。吾非不知,羞而不也。”子然,文:“,李天典反,貌。司本作。”俯而不。有,圃者曰:“子奚者邪?”曰:“孔丘之徒也。”圃者曰:“子非夫博以,于于以,郭嵩云:“ 帝王篇:‘其于於。'文:‘于,於也,象之舒。'是于、於字同。于于,于於也。”弦哀歌以名於天下者乎?汝方忘汝神,汝形骸,而庶乎—q其庶乎!而,汝也。而身之不能治,而何暇治天下乎?子往矣,乏吾事!文:“乏,也。”子卑陬失色,然不自得,行三十而後愈。李云:“卑 陬,愧貌。,自失貌。”其弟子曰:“向之人何者邪?夫子何故之容失色,日不自反邪?”成云:“反,也。崇朝神不。”曰:“始以天下一人耳,昔以天下止一人耳。意尊孔子。不知有夫人也。 不知有此人也。吾之夫子:‘事求可、功求成、用力少、功多者,人之道。 '今徒不然。徒,也,言此人。道者德全,德全者形全,形全者神全。神全者,人之道也。生民行,宣云:“寄生於世,民大同。”而不知其所之,乎淳哉!乎,言不能其所至。功利、巧,必忘夫人之心。宣云:“夫人之心,必此四累。” 若夫人者,非其志不之,非其心不。之,往也。心志有所。以天下之,得其所,全德。然不;然,傲然。以天下非之,失其所,成云:“名失。”然不受。成云:“然,心貌。”天下之非,益焉,是全德之人哉!郭云:“此宋子之徒,未足以全德。子之迷於此人,即若列子之心醉于季也。”我之波之民。”成云:“水性澄,逢波起,我心不定,彼波。” 反于,以告孔子。孔子曰:“彼假修沌氏之者也:郭云:“以其背今向古,羞世事,故知其非真沌也。”宣云:“假修,言假人事以修之。”案:二通。其一,不知其二;郭云:“徒修古抱灌之,不知因任物之易。”治其,而不治其外。成云:“守道抱素,治也;不能,不治外也。”夫明白入素,,成云:“心智明白,於素之本;淡,于淳之原。”性抱神,以世俗之者,汝固邪?郭云:“此真沌也,故世同波而不自失,游於世俗而泯然,必使汝哉!”俞云:“固胡。胡、固皆古,故得通用。汝胡邪,言汝真沌遇,何 也?郭注正得其意。”且沌氏之,予汝何足以之哉!”郭云:“沌玄同,孰之哉!”
芒之大壑,海也。遇苑於海之。苑曰:“子奚之?”曰:“之大壑。”曰:“奚焉?”曰:“夫大壑之物也,注焉而不,酌焉而不竭,吾焉。”成云:“大海宏深,以譬至理。寄往溟,游心大道也。”苑曰:“夫子意于目之民乎?成云:“五行之,惟民目。”治。”芒曰:“ 治乎,官施而不失其宜,司云:“施政布教,各得其宜。”拔而不失其能,其情事而行其所,宣云:“情理,而行之。”行言自而天下化,躬行其言,皆以自,而人化之。手指,四方之民莫不俱至,言以手麾,以指,而民。司云:“,也。”郭藩云:“指,其人而指使之。左思都‘搴旗若指',逵注:‘指如意。'”此之治。”“德人。”曰:“德人者,居思,行,不藏是非美。 宣云:“心中而不留。”四海之,共利之之,共之之安;民上共安。、字同。怊乎若之失其母也,乎若行而失其道也。文:“字林云:‘怊,也。'”案:,心主也。民仰之如此。用有而不知其所自,食取足而不知其所。成云:“寡欲止分,故用有;不滋味,故食取足。”此德人之容。”郭云:“德者,神人也,故曰容。”“神人。 ”曰:“上神乘光,形亡,上品神人,乘光照物,不其形。此照。成云:“智周物,明逾三景,幽不,非!” 姚云:“人昭,皆作照,右法帖皆然。不知者乃因照字作解,非也。”致命情,宣云:“致天命,理。”天地而事亡,宣云:“天地同,而物累皆捐。”物情,其情。此之混冥。”混同于玄冥。
鬼司本作“畏”,云: “姓,畏字。”赤稽,宣云:“赤姓,稽名。”于武王之。孟津之役。赤稽曰:“不及有虞氏乎!故此患也。”不及有虞之揖,故遭征伐之患。鬼曰:“天下均治而有虞氏治之邪,其而後治之?”言天下皆治,而有虞氏又而治之邪,其必有而後治之?赤稽曰:“天下均治之,而何以有虞氏?郭云:“均治各足矣,何有虞氏之德而推以君!”有虞氏之也,李云: “,也。”王引之云:“,古曜,近通。方言:‘,治也。'”郭云:“天下皆患,故求虞氏之。”而施□,病而求。宣云:“不何用□?不病何用?”孝子操以修慈父,修,治也。其色然,人羞之。宣云:“言不如使不病也。”至治之世,不尚,不使能;上如枝,如枝心而在上。民如野鹿;郭云:“放而自得。”端正而不知以,自然合宜。相而不知以仁;而不知以忠,而不知以信;成云:“任真理。” 蠢而相使,不以。互相役使,故不。是故行而,事而。”成云:“率性而,故可。既昧矣,事亦焉。 ”姚本“”一,之。
孝子不其,忠臣不其君,臣子之盛也。之所言而然,所行而善,世俗之不肖子;君之所言而然,所行而善,世俗之不肖臣。而未知此其必然邪!宣云:“明于臣子之,不知人情皆必然。”世俗之所然而然之,所善而善之,不之道之人也。而同 。郭藩云:“道即也。父篇: ‘希意道言之。'荀子不苟篇‘非也',子先醒篇‘君好而至言',外作‘道' 。道、一之。”宣云:“世俗明道,而不之道。”然俗固於而尊於君邪!宣云:“道君之,道世俗安之,世俗更更尊邪?”己道人,勃然作色;己人,怫然作色。而身道人也,身人也,宣云:“其名而甘蹈其。”合譬聚也,宣云:“合譬喻,使人易;修令,使人。所招人附己也。”是始本末不相坐。宣云:“蹈其,不坐其罪,故曰不相坐。”垂衣裳,采色,容貌,以媚一世,而不自道,指人君。夫人之徒,通是非,而不自人,宣云:“人徒,同是非之,而又自於。 ”愚之至也。知其愚者,非大愚也;知其惑者,非大惑也。大惑者,身不解;大愚者,身不。司云:“,也。”三人行而一人惑,所者可致也,成云:“,往也。致,至也。”惑者少也;二人惑而不至,惑者也。而今也以天下惑,予有祈向,祈,求也。不可得也。不亦悲乎!大不入於耳,司云:“ 大,咸池六音之。”折、皇,成云:“古之俗中小曲。 ”文:“,本又作,音花。”嗑然而笑。 李云:“嗑,笑。”是故高言不止於人之心,宣云:“不相入也。 ”成云:“超出俗表,之高言。”至言不出,俗言也。成云:“出,也。”以二缶惑,而所不得矣。文:“缶,作垂;,作踵。言垂空中,必不得有之也。司本作‘二垂',云:‘,注意也。'”郭嵩云:“文:‘缶,瓦器也,所以盛酒。'‘,酒器也。'小雅:‘釜二有半之,二有半之缶,缶二之。'缶、皆量器:缶受四斛,受八斛。以二缶惑,不辨缶所受多寡也,持以 量,茫乎所矣。上文‘一人惑'、‘二人惑',人言;此‘以二缶惑',事言。”案:郭注“各自信,故不知所之”,所今本同。自氏易“ 缶”“垂踵”,成疏因之,究未安。俞氏易“二缶”“一企踵”,改字更多,不如郭注望文生之也。而今也以天下惑,予有祈向,其庸可得邪?知其不可得也而之,又一惑也,故莫若之而不推。宣云:“不必推究。”不推,其比!成云:“比,也。”案:自之。之人夜半生其子,遽取火而之,汲汲然惟恐其似己也。宣云:“,也。人惟恐子之相似,今知天下之惑,而我乃欲所不可得而又成一惑,不其相似邪?故莫若之而于,惟恐同蹈於惑也。”百年之木,破尊,淮南真篇高注:“尊,疏之尊。”青而文之,其在中。之木。比尊於中之,美有矣,其於失性一也。曾、史,行有矣,然其失性均也。且夫失性有五:一曰五色目,使目不明;二曰五耳,使耳不;三曰五臭薰鼻,困中;成云:“五臭,膻、薰、香、□、腐。,塞也。言鼻耽五臭,故壅塞不通而中。外呼香臭,故易‘其臭如';道‘五香',故西升‘香味是冤'也。”文:“,子公反,郭音俊。”四曰五味口,使口爽;郭藩云:“ 大雅思:‘,病也。'雅:‘爽,也。'言病滋味。”五曰趣舍滑心,使性。成云:“趣,取。滑,也。”此五者,皆生之害也。而、墨乃始自以得,非吾所得也。,人立。夫得者困,成云:“既其性,遭困苦。”可以得乎?之在於也,亦可以得矣。且夫趣舍色以柴其, 如柴之塞。皮弁、冠、笏、修以其外,成云:“皮弁,以皮冠。翠羽冠。,插也。 笏,。,大。修,也。”支盈于柴, 成云:“,也。支柱充塞於,故以柴之。”外重,文:“重,直反。”成云:“,也。”然在之中成云:“,貌。” 而自以得,是罪人交〔一〕臂、指,司云:“交臂,反也。”宣云:“ 指,指。”而虎豹在於囊,亦可以得矣。
〔一〕“交”原作“支”,集本改。注文“交”字同。
国学经典 | 经 史 子 集 蒙
【经部】
[尔雅] [公羊传] [梁传] [论语] [礼记] [诗经] [孝经] [仪礼][周礼] [周易] [左传] [孟子] [尚书] [四书章句] [韩诗外传]
【史部】
[史记] [三国志] [晋书] [宋书] [南齐书] [梁书] [陈书] [魏书][北齐书]
[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新五代史][元史][明史] [清史稿][汉书][后汉书][新元史][资治通鉴] [续资治通鉴] [战国策][贞观政要][荆楚岁时记][逸周书] [古列女传][徐霞客游记][大唐西域记]
[唐才子传] [通典] [东观汉记] [前汉纪][后汉纪][华阳国志][洛阳伽蓝记] [唐会要][唐律疏议] [吴越春秋] [越绝书][竹书纪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