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瞿於老聃曰:“不治天下,安藏人心?”“ 藏”是“臧”之,古字止作“臧”。安臧人心,言人心由善。老聃曰:“汝慎人心。成云:“人心。”人心排下而上,宣云:“排抑降下,稍亢上。” 上下囚,宣云:“上下之,系之若囚,之若。”云:“ 其亢上也如,其排下也如囚。,囚。”淖柔乎。成云:“淖,柔弱也。 ”郭云:“能淖者柔矣。”廉雕琢,其焦火,其寒凝冰。廉,棱。,利。雕琢,刻削也。言尖利刻削之人,其心燥急如焦火,惕寒如凝冰。其疾仰之,而再四海之外,,也。喻其疾速。其居也而,宣云:“言其深伏。”其也而天。宣云:“言其浮。”而不可系者,不可禁系。其唯人心乎!昔者帝始以仁人之心,、舜於是乎股,毛,以天下之形,李 “,白肉。”愁其五藏以仁,矜其血以法度。郭藩云:“言:‘矜,苦也。'矜其血,孟子言‘苦其心志'。”然有不也。於是放兜於崇山,投三苗於三,流共工於幽都,此不天下也夫!文:“,本亦作危。”案:古注“夫”字下,今以上。施及三王而天下大矣。宣云:“不安其性。”下有桀、,上有曾、史,成云:“桀、行小人之行下,曾、史行君子之行上。”而儒、墨起。同起。 於是乎喜怒相疑,愚知相欺,善否相非,信相,而天下衰矣;大德不同,德本玄同,而此有不同之。而性命漫矣;成云:“漫,散。”天下好知,而百姓求竭矣。 上其智,百姓不能供其求。於是乎制焉,文:“音斤,本亦作斤。”墨焉,椎焉。工匠以墨正木,人君以法正人;工匠以斤椎木,人君以刑法人。天下脊脊大,文:“脊脊,相藉也。”案:藉藉同。罪在人心。故者伏大山岩之下,俞云:“湛。文封文李注:‘湛,深也。'山以大言,岩以深言。”而乘之君栗乎堂之上。今世殊死者相枕也,桁者相推也,刑戮者相望也,文:“雅:‘殊,也。'崔云:‘械及者,皆曰桁。'”案:相枕,已死者。相推、相望,言其多。而儒、墨乃始攘臂乎桎梏之。意!同噫。甚矣哉!其愧而不知也甚矣!吾未知知之不桁也,仁之不桎梏、枘也,司云:“,械楔。”成云:“,孔也。以物孔中曰枘。”桁以管,桎梏以枘用。焉知曾、史之不桀、嚆矢也!向云: “嚆矢,矢之者。”字林“嚆,大呼。”郭云:“ 言曾、史桀、之利用也。”故曰:‘知而天下大治。'”
帝立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成子在於空同之上,故往之,文:“成子,或即老子。雅云:‘北戴空同。'”曰:“我吾子於至道,敢至道之精。吾欲取天地之精,以佐五,以民人;成云:“欲取精,助成五。”吾又欲官,以遂群生。成云:“欲象,官分。遂,也。”之奈何〔一〕?”成子曰:“而所欲者,物之也;成云:“而,汝也。下同。所粗,不形。”而所欲官者,物之也。宣云:“言朴散之。”自而治天下,不待族而雨,司云: “族,聚也。未聚而雨,言少。”草木不待而落,司云:“多。”日月之光益以荒矣。宣云:“天地之凋如此。”而佞人之心翦翦者,又奚足以至道!” 成云:“汝是佞之人,心甚劣。” 李云:“翦翦,短貌。”案:翦同。帝退,捐天下,特室,席白茅,示。 居三月,往邀之。邀,求也。成子南首而,帝下膝行而,再拜稽首而曰:“吾子於至道,敢治身奈何而可以久?”成子蹶然而起,蹶然,疾起貌。曰:“善哉乎!!吾女至道。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昏昏默默。,抱神以,形自正。必必清,女形,女精,乃可以生。宣云:“此言安外以也。 ”目所,耳所,心所知,女神守形,形乃生。慎女,思。女外,止作。多知。宣云:“外交引,病在於知,故言之。”我女遂於大明之上矣,至彼至之原也;女入於窈冥之矣,至彼至之原也。遂,也。至人智照如日月,故名大明。有感而,故曰遂於大明之上;感之,深根凝湛,故曰入於窈冥之。天地有官,宣云:“分。”有藏,宣云:“互其根。”慎守女身,物自。宣云:“物即道也。守身道得其,自成也。”我守其一,以其和,宣云:“二之和也。”故我修身千二百矣,吾形未衰。”宣云:“形神相守,久之道。”帝再拜稽首曰: “成子之天矣!”宣云:“天合德。”成子曰:“ !吾女。彼其物,而人皆以有;道如圈然,而人以已焉。彼其物,而人皆以有。道本,而人以有。得吾道者,上皇而下王;失吾道者,上光而下土。光明,已土壤。今夫百昌,百物昌盛,之百昌。皆生於土而反於土,宣云:“人不知道,物何!”故去女,入之,以之野。成云:“反冥寂之本,入之;天地之,之野。”吾日月光,吾天地常。成云:“,同也。”我,乎!我,昏乎!文:“,泯合也。”郭嵩云:“、昏字通,亦昏也。我,我而,我,背我而去,任人之向背,一以心之。”人其死,而我存乎!”宣云:“道不息。”
〔一〕“之奈何”四字集本。
,初一引司云: “,之主。”扶之枝,李云:“扶,神木也,生海。”而遭蒙。司云:“自然元也。”蒙方拊髀雀而。 成云:“拊,拍也。雀,跳也。” 之,倘然止,然立,李云:“倘,自失貌。,不貌。”曰:“叟何人邪?叟何此?”司云:“叟,者。”蒙拊髀雀不,曰:“。”曰:“朕有也。”蒙仰而曰:“!” 曰:“天不合,地,六不,成云:“、、、雨、晦、明。”四不。今我合六之精,以育群生,成云:“ 欲合六精,以物。”之奈何?”蒙拊髀雀掉曰:“吾弗知,吾弗知。”不得。又三年,,有宋之野,而遭蒙。大喜,行而曰:“天忘朕邪?天忘朕邪?”尊之曰天,如帝之成子。再拜稽首,于蒙。蒙曰:“浮游不知所求,倡狂不知所往,自得所求,自所往。者鞅掌,有鞅在掌,言出也。以妄,宣云:“真之自者,吾但而寓目焉。”朕又何知!”曰:“朕也自以倡狂,而百姓予所往;朕也不得已於民,宣云:“之不去。 ”今民之放也。郭云:“民所放效。”一言。”蒙曰:“天之,逆物之情,玄天弗成;成云:“天常道,逆物真性,自然之化不成。”解之群,而皆夜;散其群,於夜。及草木,及止。文:“止,本亦作昆。”云:“止、豸同。”意!治人之也!”文:“意,本又作噫,下同。” 郭云:“有治之,之所由生也。”曰:“ 然吾奈何?”蒙曰:“意!毒哉!宣云:“言害已 深。”仙仙乎矣!”成云:“仙仙,貌。令。”曰:“吾遇天,一言。”蒙曰:“意!心。唯心。汝徒,而物自化。成云:“徒,但也。”形,吐明;成云:“身心忘。”物忘,人庶物,皆泯其。大同乎溟;司云:“溟,自然也。”宣云:“浩同。” 解心神,莫然魂。宣“解其黏,其。”成云:“魂,好知。莫然,知。同死灰枯木。”物云云,成云:“云云,多也。”云:“案‘云云',老子作 ‘芸芸',自然貌。”各其根,宣云:“皆得其妄之真本。”各其根而不知。沌沌,身不;宣云:“不其知。”若彼知之,乃是之。成云:“用知,乃自然之性。”其名,其情,宣云:“物本名,我不必;本情,不必。”物故自生。成云:“任於化,物得生理也。”曰:“天降朕以德,示朕以默,躬身求之,乃今也得。”再拜稽首,起而行。
世俗之人,皆喜人之同乎己,而人之于己也。同於己而欲之、於己而不欲者,以出乎心也。 宣云:“言己超出於,皆己也。 ”夫以出於心者,曷出乎哉!非果能超出於也。因以甯所,不如技矣。 ,但因,遂一而安之,反不如能集技者之信矣。而欲人之者,此乎三王之利,而不其患者也。宣云:“然且欲以己治人之者,此徒以知仁利,而不其害也。”此以人之也,何而不人之乎!其存人之也,分之一;其人之也,一不成而有矣。一事不成,事之。悲夫!有土者之不知也!夫有土者,有大物也。有大物者,不可以物物;郭云:“不能用物而物用,即是物耳,能物物 哉!不能物物,不足以有大物矣。”云:“言有土者自以若有物存,物所物矣。惟物而不物,故能以一身物物。下文‘有',即物之旨。”而不物,故能物物。宣云:“不有物,超乎物外,故能主宰乎物也。”明乎物物者之非物也,治天下百姓而已哉!出入六合,乎九州,往,是有。有之人,是至。成云:“人欲出而己,此能,是名有。有之人,百姓荷戴,以斯主,可至尊至也。”
大人之教,若形之於影,之於。有而之,其所,天下配。成云:“配,匹也。先感主,者匹。”乎,郭云:“寂以待物。”行乎方。郭云:“物化。”挈汝之,以端, 俞云:“:‘,往也。',往。,也。惟大人能提世俗往之人,之共游於端。”出入旁,宣云:“去。”日始,成云:“日俱新,故始。”形,合乎大同,其形貌,合乎人群,不自立。大同而己。己,乎得有有!郭云: “天下之者己也。己既矣,群有不足有之。 ”睹有者,昔之君子;宣云:“ 三代所明。”睹者,天地之友。
而不可不任者,物也;卑而不可不因者,民也;民、物卑,惟因而任之,反其性。匿而不可不者,事也;郭云:“事藏於彼,而各自,故不可自,但因任耳。”粗而不可不者,法也;成云:“法,言教也。理妙法粗,故。”而不可不居者,也;成云:“去道疏,苟其合理,取。”而不可不者,仁也;成云:“偏,周乃大仁也。”而不可不者,也;成云:“,厚也。, 文也。” 中而不可不高者,德也;修德之人,世中和,自然高。一而不可不易者,道也;成云:“妙本一,通生物,甚自易,其唯道乎!”神而不可不者,天也。故人于天而不助,成云:“人自然妙理,大群物,而不助其性分。”成於德而不累,出於道而不,郭云:“不而一,所以易。”於仁而不恃,所自仁,不恃之。薄於而不,於而不,俞云:“。雅: ‘,避也。'注:‘,避也。'二字近通。不,即不。”接於事而不,於法而不,成云:“因於物性,以法之,故不。”恃於民而不,郭云: “恃其自,不用也。”因於物而不去。郭云:“因而任之,不去其本。”物者莫足也,而不可不。成云:“素之,不可;性中有者,不可不。”不明於天者,不於德;成云:“自然之理,薄之德不。”不通於道者,自而可。成云:“事面,而可。”不明於道者,悲夫!何道?有天道,有人道。而尊者,天道也;有而累者,人道也。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天道之人道也〔一〕,相去矣,不可不察也。宣云:“此段意文,本篇不甚切,不似子之,或後人貂耳。”案:宣疑是也。然郭象有注,世本已然。
〔一〕“天道之人道也”八字,集本。
国学经典 | 经 史 子 集 蒙
【经部】
[尔雅] [公羊传] [梁传] [论语] [礼记] [诗经] [孝经] [仪礼][周礼] [周易] [左传] [孟子] [尚书] [四书章句] [韩诗外传]
【史部】
[史记] [三国志] [晋书] [宋书] [南齐书] [梁书] [陈书] [魏书][北齐书]
[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新五代史][元史][明史] [清史稿][汉书][后汉书][新元史][资治通鉴] [续资治通鉴] [战国策][贞观政要][荆楚岁时记][逸周书] [古列女传][徐霞客游记][大唐西域记]
[唐才子传] [通典] [东观汉记] [前汉纪][后汉纪][华阳国志][洛阳伽蓝记] [唐会要][唐律疏议] [吴越春秋] [越绝书][竹书纪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