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子集解》原文txt下载:篇第四人

发布时间: 2013-12-06 02:23:18 作者: rapoo

常用工具

[谜语大全及答案] [歇后语] [顺口溜] [绕口令] [三字经] [谚语]

[名人名言] [对联] [脑筋急转弯] [国学经典] [诗词鉴赏][三句半]

人世,世也。事暴君,世,出人接,其名,而晦其德,此善全之道。末引接歌云:“世不可待也,往世不可追也。”此漆所以寄慨,而以人世名其篇也。

  回仲尼行。曰:“奚之?”曰:“之。”曰:“奚焉?”曰:“回君,文:“司云:‘公蒯。'案左,公以哀十五年冬入,回已死。此是出公也。”姚鼐云:“君,,以指王糜其民者。”其年,其行,宣云:“自用。”用其,役民。而不其,郭云:“莫敢。”用民死,用兵易。死者以量乎,若蕉,中民死之多,若以比量地,如以火烈而焚之之也。郭嵩云:“蕉焦通。左成九年‘蕉萃',班固作‘焦瘁'。雅:‘蕉,黑也。'”民其如矣。所往。回之夫子曰:‘治去之,宣云:“所事。”就之,宣云:“欲相救。”多疾。'入喻。以所思其,崔、李云:“,法也。”庶其有瘳乎!”李云:“瘳,愈也。”仲尼曰:“嘻!若殆往而刑耳!成云:“若,汝也。往恐被戮。”夫道不欲,多,多,,而不救。成云:“ 道在粹,事繁多,事多心,患起。病既乖,彼此俱困,己尚不立,焉能救物?”古之至人,先存己,而後存人。成云:“存,立也。”所存於己者未定,何暇至於暴人之所行!至,逮及也。暴人,君。且若亦知夫德之所,而知之所出乎哉?德乎名,知出乎。成云:“德所以流真者,矜名故也。智所以出逾分者,善故也。”名也者,相也;知也者,之器也。二者器,非所以行也。成云:“,也。”案:言皆凶之器,非所以乎行世之道。云:“瘳,美名也;疾,多智也。持是心以往,萌矣,故曰器。”此言之,下深言。用智名之心,而持仁墨之言以人主,尚不可世而免於,器以往乎!且德厚信,未人;名不,未人心。文云:“,貌。”案:厚不用智,而未孚乎人之意;不名,而未通乎人之心志,人必疑之。 而以仁墨之言暴人之前者,是以人有其美也,文:“,其反。”同述。郭嵩云:“祭‘而省之',注:‘作述。'”案:人若如此,是自有其美,人必之。命之曰人。人者,人必反之,若殆人夫!成云:“命,名也。”文:“音。”且苟而不肖,用而求有以?下而,汝也。且君苟好善,朝多正人,何用汝之求有以自乎?若唯,王公必乘人而其捷。成云:“,言也。王公,君。”言汝唯言,君必乘汝之隙,而以捷相。而目之,而色平之,口之,容形之,心且成之。是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始。郭藩云:“,□之借字。文:‘□,惑也。目,省。'”成云:“形,也。”言汝目所眩,汝色自降,口自救,容益恭,心且舍己之是,以成彼之非。彼既多,汝又而益之。始既如此,後且之。若殆以不信厚言,宣云:“未信而深。”案:此“若”字如。必死於暴人之前矣。且昔者桀逢,王子比干,是皆修其身以下拊人之民,李云:“拊,之。”宣云:“人,君。”以下拂其上者也,故其君因其修以之。是好名者也。因其好修名之心而陷之。一。昔者攻枝、胥敖,禹攻有扈,三名。,宣云:“地丘墟,人鬼。”身刑戮,其用兵不止,其求已。求,利。三如此,故、禹攻之。是皆求名、者也,再。云:“、比修德,而桀、以好名,因而之。桀、直臣之有其美,而自辟王,是亦好名也。枝、胥敖、有扈,用兵不止,以求也,、禹因而攻之,亦未始非求也。故曰:‘是皆求名、者也。'”而不之乎?名、者,人之所不能也,而若乎!夫子又所告之。言人主高位之名,有威之,以人之臣,亦不能不所屈,汝乎!然,若必有以也,以我!”以者,持之具。,也。回曰:“端而,端而。勉而一,勉而一。可乎?”曰:“!可?上,。下可,不可也。夫以充孔, 君之充於,甚於外。采色不定,容外者常。常人之所不,平人莫之敢。因案人之所感,以求容其心。成云:“案,抑也。容,快。人以箴感,乃因而挫抑之,以求放其心意。”名之曰日之德不成,而大德乎!日日之以德,不能有成,而於大德乎!而不化,宣云:“自以是。”外合而不訾,宣云:“外即相合,而自之心。”姚鼐云:“訾,量也。君子之言,外若不,而不度量其。”其庸可乎!”“然我直而外曲,成而上比。“ 然”下,子又言也。直者,天徒。天徒者,知天子之己皆天之所子,而以己言乎而人善之,乎而人不善之邪?成云:“ 心直,共自然之理而徒。”宣云:“天子,人君。”郭云:“人,得生一也。故善不善,付之公,一所求於人也。”若然者,人之童子,是之天徒。依乎天理,一私,若也。外曲者,人之徒也。擎、跽、曲拳,宣云:“擎,笏。跽,跪。曲拳,鞠躬。”人臣之也,人皆之,吾敢不邪!人之所者,人亦疵焉,是之人徒。成而上比者,古徒。成云:“忠之事,乃成於今;君臣之,上比于古。”其言教,之也。所之言,是古教,即有之也。古之有也,非吾有也。若然者,直而不病,郭云:“寄直于古,以病我。”是之古徒。若是,可乎?”仲尼曰:“!可?大多政,文:“大音泰。”郭云:“理二,而三以政之,所大多政也。”案:政、正同。法而不,俞云:“四字句。列寇篇:‘形成光。'文:‘ ,便僻也。'此同。言有法度,而不便僻。”固,亦罪。未宏大,可免罪咎。然,止是耳矣,夫胡可以及化!不足化人。心者也。”成云:“其有心。”回曰:“吾以矣,敢其方。” 仲尼曰:“,吾若!文:“,本亦作。”有而之,其易邪?郭云:“有其心而之,未易也。”易之者,天不宜。”成云:“雅:‘夏曰皓天。 '言其皓汗也。”案:白自然之理不合。云:“易之者,仍心也。失其初心,是天。”於亦通。回曰:“回之家,唯不酒、不茹者月矣。如此,可以乎?”成云:“,辛菜。”曰:“是祭祀之,非心也。 ”回曰:“敢心。”仲尼曰:“一若志,宣云:“不也。”之以耳而之以心,成云:“耳根寂,凝神心符。”之以心而之以。成云:“心有知,起攀;情,柔任物。故去彼知,取此柔,遣之又遣,玄妙。”止於耳,宣云:“止於形骸。”俞云:“作‘耳止於',倒也。此申之以耳之,言耳之用,止於而已,故之以耳也。”心止于符。俞云:“此申之以心之,言心之用,止于符而已,故之以心也。符之言合,物合也,物合,非而待物之矣。”也者,而待物者也。俞云:“此申。”宣云:“端,即也。”唯道集。者,心也。”成云:“唯此真道,集在心。故者,心妙道也。”回曰:“回之未始得使,未得使心之教。自回也;自有回。得使之也,未始有回也。既得教令,遂忘物我。可乎?”夫子曰:“矣。成云:“心之妙矣。”吾若!若能入游其樊而感其名,汝入,能其藩,而以名相感。入,不入止。入吾言言,不入姑止。毒,宣云:“不一隙,不一。”郭云:“使物自若,者也;付天下之自安,毒者也。”李云:“、毒文,毒及不同。文:‘毒,厚也。害人之草,往往而生。'亦不合。毒之借字。文下云:‘保也,亦曰高土也,若毒。'郭注‘自安'合。行孚文疑云:‘ 者,累土台以信,即所“高保于王路,置鼓其上,近相”是也。' 是之。者,保之所,故借其保。周易 ‘以此毒天下,而民之',老子‘亭之毒之',此 ‘毒',三毒字,皆是此。雅:‘毒,安也。'亦即此。案:毒本字,正及同,所以、毒文,都皓切,音之也。”案:宣望文生,不如李最合。者,可以沿行路;毒者,可以望的。毒,使人可指目之意。一宅而寓於不得已,矣。成云:“宅,居也。心至一之道,不得已而之,非也,庶矣。”易,行地。宣云:“人之世,不行易,行而不著。”人使,易以;天使,以。成云: “人情使,而易欺;天然用,而。”以有翼者矣,未以翼者也;以有知知者矣,未以知知者也。文:“上音智,下如字。”宣云:“以神,以寂照。”瞻彼者,室生白,司云:“,空也。室,喻心。心能空,白生也。”成云:“彼,前境也。察有,悉皆空寂,故能其心室,乃照真源。”吉祥止止。成云:“吉祥善福,止在凝之心,亦能致善也。”俞云:“‘止止 '文,於取。淮南真:‘室生白,吉祥止也。'疑此文下止字亦也字之。列子天瑞篇重元注‘ 室生白,吉祥止耳',亦可‘ 止止'文之。”案:下“止”字,或“之”之。 夫且不止,是之坐。若精神外而不安息,是形坐而心也。夫徇耳目通而外於心知,鬼神舍,而人乎!李云:“徇,使也。”宣云:“耳目在外,而徇之於;心智在,而黜之於外。”成云:“任物,鬼神冥附而舍止。人依,固其宜矣。”是物之化也,禹、舜之所也,伏羲、蘧之所行,而散焉者乎!”此禹、舜物之,上古帝王之所行止,而凡散之人,有不所化乎!成云:“ 蘧,三皇以前文字之君。”云:“言知此可帝王,可以宰世,而支之散人乎!”於亦通。

  公子高使于,于仲尼曰:“王使梁也甚重,成云:“ 委寄甚重。”之待使者,甚敬而不急。宣云:“貌敬而于事。”匹夫未可,而侯乎!吾甚栗之。也。子常梁也,曰:‘凡事若小若大,寡不道以成。事大小,不由道而以然成遂者。事若不成,必有人道之患;王必降罪。事若成,必有之患。宣云:“喜交,二受而疾作。”若成若不成而後患者,唯有德者能之。'成云:“任成于前,不以喜累心者,唯盛德之人。 ”以上述子言。云:“事成,而卒可患者,惟盛德能。”案:成似浚符之,未可。是也。吾食也,粗而不臧,宣云:“甘守粗,不求精善。”爨欲清之人。成云:“清,也。然火不多,可避。”今吾朝受命而夕冰,我其!灼之故。吾未至乎事之情,宣云:“ 未到行事。”而既有之患矣;事若不成,必有人道之患。是也,人臣者不足以任之,子其有以我!”仲尼曰:“天下有大戒二:成云:“戒,法也。”其一,命也;其一,也。子之,命也,不可解於心;受之于天,自然固。臣之事君,也,而非君也,所逃於天地之。成云:“天下未有君之。”是之大戒。是以夫事其者,不地而安之,不境地何若,惟求安其。孝之至也;夫事其君者,不事而安之,成云:“事夷,安之若命。”忠之盛也;自事其心者,哀不易施乎前, 王念云:“施〔一〕移。此言不移易。晏子春秋外篇‘君臣易施',荀子儒效篇‘哀之相易也',‘人之所施易',皆同。正言之易施,倒言之施易也。”宣云:“事心如事君父之所,哀之境不同,而不移易於其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人臣子者,固有所不得已,行事之情而忘其身,情,也。何暇至於生而死!宣云:“尚何之患!”夫子其行可矣!丘以所:更以前告之。凡交,交。近必相靡以信,宣云:“ 相以信行。”必忠之以言,宣云:“相孚契以言。”言必或之。宣云:“必使。”夫喜怒之言,宣云:“君之喜怒。”天下之者也。夫喜必多溢美之言,怒必多溢之言。郭云:“溢,也。喜怒之言,常其。”凡溢之妄,成云:“,似也。似使人妄。 ”妄其信之也莫,成云:“莫,致疑貌。”莫言者殃。故法言曰:引古格言。子法言名因此。‘其常情,宣云:“但其平者。”其溢言,郭云:“之言而勿。”乎全。'宣云:“庶可自全。”案:引法言。且以巧力者,始乎,常卒乎,大至多奇巧;文:“大音泰,本亦作泰。”案:力,求於,欲之至,奇百出矣。以酒者,始乎治,常卒乎,大至多奇。象治,既醉於迷,昏醉之至,不矣。 凡事亦然。始乎,常卒乎鄙;宣云:“,信。鄙,。”俞云:“鄙,文不相。之。都。地‘宋有孟',史夏本作‘明都',是其例。‘始乎都,常卒乎鄙',都、鄙正相。因字通作,又而,遂失其矣。淮南言‘故始於都者,常大於鄙',即本子,可以正。彼文大字,乃卒字之。王氏。” 其作始也,其也必巨。夫言者,波也;如之,如波之起。行者,也。郭嵩云:“者,有而存之;者,而舍之。,得失也。”波易以,易以危。得失定,故曰“易以危”。故忿由,巧言偏。忿怒之端,他由也,常由巧言,偏失中之故。死不音,息然,於是生心。困而就死,不音,而忿有。于其,且生於心而,欲噬人也。以之心,譬下人有不肖之心。克核大至,必有不肖之心之,而不知其然也。克求精核太,人以不肖之心起而相,不知其然而然。苟不知其然也,孰知其所!宣云:“ 必罹。”故法言曰:‘令,成云:“君命,得改。” 成。'成云:“弗,令成就。”再引法言。度,益也。若於本度,是增益言。令、成殆事,事必危殆。美成在久,成不及改,成而善,不在一;成而,必有不及改者。可不慎!且夫乘物以心,不得已以中,至矣。宣云:“物以寄吾心,于不得已而,而毫造端,以吾心不之中,此道之也。”何作也!郭云:“任所,何必作意於其!”莫若致命。此其者。”但致君命,而不以己,即此。若人道之患,非患也。傅公太子,文: “,人。太子,蒯。”而于蘧伯玉曰:“有人於此,其德天。天性嗜。 之方,危吾;宣云: “其度,必覆邦家。”之有方,危吾身。制以法度,先害己。其知足以知人之,而不知其所以。文:“其知,音智。”但知人,不己。若然者,吾奈之何?”蘧伯玉曰:“善哉乎!戒之慎之,正汝身也哉!先求身之。形莫若就,心莫若和。宣云:“外示附之形,寓和之意。”然,之二者有患。宣云:“未善。”就不欲入,和不欲出。附不欲深,必防其;不欲,必其。形就而入,且,崩蹶。,。,。崩,。蹶,也。心和而出,且名,妖孽。郭云:“自和之,且有含垢之;彼之名,彼且其己,妄生妖孽。” 彼且,亦之;喻知。彼且町畦,亦之町畦;界限。喻小有逾越。彼且崖,亦之崖。 不立崖岸。之,入於疵。其意而通之,以入於疵病。汝不知夫螳乎?怒其臂以,不知其不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戒之慎之!伐而美者以犯之,矣。而,汝也。伐,功也。美不可恃,汝之美,伐汝之美,以犯太子,近似螳矣。一喻。汝不知夫虎者乎?不敢以生物之,其之之怒也;不敢以全物之,其之之怒也。成云:“以死物投虎,亦先分,不使用力。”其,其怒心。虎之人而媚己者,也;故其者,逆也。虎逆之人,之媚人。喻教人不可怒之。再喻。夫者,以筐盛矢,以盛溺。成云:“,大蛤也。”之至者。有□虻,王念云: “,附也。言□虻附于也。‘景命有',毛:‘,附也。'”而拊之不,成云:“拊,拍也。不,掩不意。”缺、首、碎胸。成云:“,勒也。”至此。意有所至,而有所亡,可不慎邪!”亡,失也。欲除□虻,意有偏至,反以之故,而致亡失,故慎也。三喻。

  〔一〕“”原“”,集引改。

  匠石之,至乎曲,社。石,匠名。之,往也。司云:“曲,曲道。”成云: “如之道也。社,土神。,社木。”其大蔽千牛,之百,文注引司云:“,匝也。”李云:“尺,十丈。”其高山十仞而後有枝,其可以舟者旁十。俞云:“旁、方古通。方,且也。言可舟者且十。” 者如市,匠伯不,遂行不。遂,竟也。文注引司云:“匠石,字伯。”弟子之,,也。走及匠石,曰:“自吾斧斤以夫子,未材如此其美也。先生不肯,行不,何邪?”曰:“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以舟沈,重。以棺速腐,多。以器速,疏脆。以液, 李云:“:‘ ,松心,又木名也。'松心有脂,液正取此。”以柱蠹。。是不材之木也,所可用,已逍游篇。故能若是之。”匠石,社曰:“女乎比予哉?若比予于文木邪?郭云:“凡可用之木文木,可成章也。”夫、梨、橘、柚、果、之,成云:“,瓜瓠之。”熟,辱,大枝折,小枝泄。俞云:“泄,。荀子非相篇 ‘接人用',注:‘ ,引也。'小枝,引也。”此以其能苦其生者也,故不其天年而中道夭,自掊於世俗者也。掊由其自取。成云:“掊,打。”物莫不若是。且予求所可用久矣,死,伐而死。乃今得之,郭云:“有睥睨己者,唯今匠石明之。”予大用。成云:“ 方得全身,我大用。”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大也邪?且也,若予也皆物也,奈何哉其相物也?而死之散人,又知散木!”而,汝。,近也。匠石而其。王念云:“畛。雅:‘畛,告也。'告其于弟子。”弟子曰:“趣取用,社何邪?”既急取用以全身,何必社木以自?曰:“密! 言秘之。姚鼐云:“密、默字通。田子方篇仲尼曰:‘默!女言!'生篇:‘公密而不。'”若言!彼亦直寄焉,以不知己者也。彼亦特寄於社,以不知己者病之而不也。司云:“,病也。”不社者,且有翦乎!如不社木,且有翦伐之者,或析薪木。且也,彼其所保,, 保于山野,究俗,非城狐、社鼠之比。以〔一〕之,不亦乎!”宣云:“,常理。”案:彼非社神以自,而以常理之,於情事也。南伯子綦游乎商之丘,李云:“即南郭也。伯,也。”司云:“商之丘,今梁睢。”大木焉有,千乘,芘其所。向云:“ ,也。”崔云:“,於也。”成云:“曰乘。言千乘,可庇於其。”子綦曰:“此何木也哉?此必有材夫!” 言必可材也。仰而其枝,拳曲而不可以;俯而其大根,解而不可棺;成云:“,如之,心木也。案:解者,文理解散,不密。其,口而;嗅之,使人狂酲三日而不已。李云:“狂如酲也。病酒曰酲。”子綦曰:“ 此果不材之木也,以至於此其大也。成云:“不材全生之大材,用乃物之妙用,故能不夭斧斤,而庇千乘也。”嗟夫!神人以此不材! ”由木悟人。宣云:“神人亦以不其材,故用於世,而天全也。”宋有氏者,宜楸、柏、桑。司云:“氏,地名。 ”宜此三木。其拱把而上者,求狙猴之者之; 司云:“手曰拱,一手曰把。”宣云:“,系橛也。”三四,求高名之者之;崔云:“八尺一。”郭藩云:“名,大也。”(天下“名山三百”下。)成云:“,屋也。”七八,人富商之家求傍者之。文:“,本亦作檀。” 成云:“棺之全一而不合者,之傍。其木大,取大板。”故未其天年,而中道已夭於斧斤,此材之患也。故解之以牛之白者,豚之亢鼻者,人有痔病者,不可以河。郭云: “解,巫祝解除也。”成云:“,也。亢,高也。三者不可往河而祭。古者人沈河以祭,西豹令,方之,即其是也。”此皆巫祝以知之矣,以、已同。郭云:“巫祝於此,亦知不材者全也。”所以不祥也,此乃神人之所以大祥也。宣云:“可全生,祥莫大焉。”

  〔一〕“以”字上,集本有“而” 字。

  支疏者,司云:“支,形不全貌。疏其名。”於,肩高於,司云:“言脊曲也。”淮南曰:“脊管高於也。 ”撮指天,司云:“撮,髻也。古者髻在中,脊曲低,故髻指天。”崔云: “撮,椎也。”李云:“崔是。大宗篇:‘ 句指天。'李云:‘句,椎也,其形如。'亦崔合。素刺篇:‘上三椎,陷者中也。' 王注:‘此脊椎大法也。'沈彤骨云:‘大椎以下二十一椎,通曰脊,骨曰脊椎。'四十五云:‘骨大杼。'注:‘大杼,穴名,在後第一椎,旁骨自此檠架往下支生,故骨於大杼。'撮,正骨取,又在大椎之,故曰‘椎'也。初十九引撮作□。玉篇:‘□,木□也。'脊正相似。木作□,於。”五管在上,李云:“管,腧也。五藏之腧,在人背。”李云:“ 、肩外,撮、五管。”髀。司云:“脊曲脾,故肋相。”挫治,足以糊口;司云:“挫,衣也。,浣衣也。”鼓播精,足以食十人。司云:“鼓,簸也。小箕曰。米曰精。”成云:“播,土。”上征武士,支攘臂而游於其;郭云:“恃其用,故不自匿。”上有大役,支以有常疾不受功;宣云:“不任功作。 ”上病者粟,受三十束薪。司云:“六斛四曰。”夫支其形者,足以其身,其天年,又支其德者乎!”成云:“忘形者足免害,忘德者乎!”

  孔子楚,楚狂接其曰:“兮兮,何如德之衰也!成云:“何如,如何。 ”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郭云:“之宜耳。”天下有道,人成焉; 宣云:“成其功。”云:“引,所遇非。苟生有道,固用世,不自全其生矣。”天下道,人生焉。宣云:“全其生。”方今之,免刑焉。福乎羽,莫之知;易取不取。重乎地,莫之知避。避不避。已乎已乎,人以德!宣云:“亟止者,示人以德之事。”殆乎殆乎,地而!宣云:“最可危者,拘守自苦之人。”迷迷,棘刺也,生於山野,之足。至今吾楚夫遇之,呼“迷踢”也。迷音如麻。吾行!吾行曲,宣云:“步委曲,不敢直道。” 吾足!”

  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司云:“木斧柄,自伐;膏起火,自消。”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成云:“桂心辛香,故遭斫伐,漆供器用,所以割之,俱才能,夭於斤斧。”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用之用也。喻意清局,上接歌不,歌有,此。

国学经典 |

经部

[尔雅] [公羊传] [梁传] [论语] [礼记] [诗经] [孝经] [仪礼]
[周礼] [周易] [左传] [孟子] [尚书] [四书章句] [韩诗外传]

史部

[史记] [三国志] [晋书] [宋书] [南齐书] [梁书] [陈书] [魏书][北齐书]
[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新五代史][元史][明史] [清史稿][汉书][后汉书][新元史][资治通鉴] [续资治通鉴] [战国策][贞观政要][荆楚岁时记][逸周书] [古列女传][徐霞客游记][大唐西域记]
[唐才子传] [通典] [东观汉记] [前汉纪][后汉纪][华阳国志][洛阳伽蓝记] [唐会要][唐律疏议] [吴越春秋] [越绝书][竹书纪年]

子部

[道家][兵家][儒家][法家][杂家][世情小说][历史演义][历史小说][志怪小说]

集部

[全唐诗] [全宋词][李太白全集][乐府诗集] [文心雕龙][文选][王右丞集笺注] [楚辞][楚辞补注]

蒙部

读书人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