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子集解》原文txt下载:篇第二物

发布时间: 2013-12-08 03:45:27 作者: rapoo

常用工具

[谜语大全及答案] [歇后语] [顺口溜] [绕口令] [三字经] [谚语]

[名人名言] [对联] [脑筋急转弯] [国学经典] [诗词鉴赏][三句半]

天下之物之言,皆可一之,不必致,守道而已。云:“天下之至,莫如物。是非太明,足以累心。故天下之言,如天之旋怒旋已,如音之自然,而一於我。然後忘彼是,成,平尊,均物我,外形骸,生死,求其真宰,照以本明,游心於。皆生最微之思理。然其,多而情激,真忘是非者哉?不空存其理而已。

  南郭子綦而坐,司云:“ 居南郭,因。”文:“,也。李本作。 ”案:事又徐鬼篇,“郭”作“伯”,“ ”作“”。仰天而,焉似其耦。向云:“,息也。”文:“,解貌,本又作嗒。耦,本亦作偶。”俞云:“偶寓,寄也。即下文所‘吾我'也。” 案:徐鬼篇“”下此句。成子立侍乎前,李云:“子綦弟子,姓名偃,成,字子〔一〕。”案:徐鬼篇作“成子入”。 曰:“何居乎?徐鬼篇作“夫子物之尤也”。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文子道原篇引老子曰:“形若槁木,心若死灰。”徐鬼篇此二句同,“木”作“骸 ”。知北篇:“形若槁骸,心若死灰。”庚桑楚篇亦有二句,“槁骸”作“槁木之枝”。生篇亦云:“吾臂也,若槁木之枝。”是此“槁木”即槁木之枝。槁骸,亦槁枝也。以下。今之者,非昔之者也。”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之也!而同。今者吾我,汝知之乎?汝人而未地,汝地而未天夫!”郭云: “,也。”子曰:“敢其方。”成云:“方,也。”子綦曰:“夫大噫,俞云:“,□或,大地。”成云:“噫而出。”其名。是唯作,作怒。而不之乎?之,其。下同。文:“,。李本作。”山林之畏佳,即 □崔,崔巍。大木百之穴,似鼻,似口,似耳,似,似圈,似臼,似者,似者;字林云:“,柱上方木。”成云:“圈,之圈。” 宣云:“,深池。,也。三象身,三象物,二象地,皆木之形。”激者,者,叱者,吸者,叫者,者,者,咬者,宣云:“激如水激,如箭去;叱出而粗,吸入而;叫高而,下而;深而留,咬而清。皆。”文:“音孝。司云:‘,哭。' ”案:“交交”,三家作“咬咬”。前者唱於而者唱喁。李云:“於、喁,之相和。”成云:“皆吹,前後相之。”泠小和,大和,李云:“泠,小也。”雅:“回。”和,胡〔二〕反。 。向云:“ ,烈也。,止也。”止寂然。而不之、之刁刁乎?”郭云:“、刁刁,皆貌。”子曰:“地是已,人比竹是已。以竹相比而吹之。敢天。”子綦曰:“夫吹不同,而使其自已也,其自取,怒者其邪!”宣云:“待者地,而之使自者,即天也。引子綦言。”案:此文以吹引言。所吹有不同,而使之者,仍使其自止也。且每各成一,是者仍皆其自取也。然怒,有使之怒者,而怒者果邪!悟其,之皆不能所待而成形者,更可知矣,又何所得乎!“怒者其”,使人言下自,下文所“真君”也。

  〔一〕“子”字,德明典文(以下文)。

  〔二〕“胡”原“明”,文改。

  大知,小知;文:“ 知音智。下同。”成云:“,裕也。”俞云:“ 雅:‘,也。',好察人。”此智、之。大言炎炎,小言詹詹。炎炎,有焰。成云:“ 詹詹,也。”此、之。 其寐也魂交,其也形,此寐、之。接,成云:“ ,合也。”日以心。宣云: “心相角。”者,窖者,密者。文云:“,。”司云:“窖,深也。”宣云:“ 密,也。”成云:“略而言之,有此三。”此交、接之。小恐惴惴,大恐。李云:“惴惴,小心貌。”宣云:“,迷漫失精。” 此恐、悸之。其若栝,其司是非之也;文:“,弩牙。栝,箭栝。”成云:“司,主也。” 案:言即有是非,辱之主也。其留如盟,其守之也;留不,若盟然,守己以人。此、默之。其若秋冬,以言其日消也;宣云:“琢削,使天真日。”其溺之所之,不可使之也;溺,沈溺。宣云:“‘之'之‘之',往。言一往不可返。”其也如,以言其老洫也;宣云:“然藏。,秘固。洫,深也。老而愈深。” 近死之心,莫使也。宣云: “生意。”喜怒哀,,宣云:“多思,多悲,多反覆,多怖,音。” 姚佚;成云:“姚浮躁,佚奢放,情欲,淫妖冶。” 案:姚同佻。止交接,性情容貌,皆天所。以上言人。出,而有。宣云:“本器,由此作。”蒸成菌。形而有形,皆所使。以上言物。日夜相代乎前,而莫知其所萌。日夜代,于何萌生?上句又德充符篇。已乎已乎!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既可推求,不如其已乎。然俯仰旦暮,自悟真理。此者,生之根也。非彼我,宣云:“彼,即上之此也。”非我所取。成云:“若非自然,能生我?若有我,自然乎?”是亦近矣,成云:“我即自然,自然即我,其理非。”而不知其所使。宣云:“究竟使然者邪? ”案:上“怒者其邪”相。必〔一〕有真宰,而特不得其。崔云:“特,也。 ”李云:“,兆也。”案:若有真主宰者使然,而其不可得。可形已信,而不其形,可者,已信能之,而不我之形。有情而形。我有相之情,而形不可。 百骸、成云:“百骨。”九、眼、耳、鼻、口七,下二漏而九。六藏,李云:“三十九:‘五藏,心、肝、脾、肺、也。'亦有六藏者,有藏也。左,右命。命者,精神之所舍也。其通,故言藏有六也。”而存焉,成云:“,。”吾?成云:“有疏?”汝皆之乎?其有私焉?皆而之乎?或有私於身中之一物乎?如是皆有,臣妾乎,其臣妾不足以相治也〔二〕。其相君臣乎,其有真君存焉。成云:“臣妾,士女之。”案:役使之也。言皆不可,有私不可。既如是矣,或皆有之,而役使之臣妾乎,然主不足以相治也。其或代君臣乎,然有真君在焉。即上“真宰”也。此醒。如求得其情不得,益乎其真。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物相刃相靡,其行如,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成云:“刃,逆。靡,也。”真君所在,求得不加益,不得不加。惟人自受形以,守之不死,坐待,徒外物相,月之行如,而莫之能止,不可悲乎!案:“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又田子方篇,“亡”作“化”。身役役而不其成功,□ 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可不哀邪!所有皆幻妄,故成功,疲於所役,而不知如何宿。文云:“□,作。”司作“”。文云:“疲,困貌〔三〕。”人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之然,可不大哀乎?宣云:“生何用?及形化而心亦之化,然矣。”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 成云:“芒,昧也。”夫其成心而之,且乎?奚必知代而心自取者有之?愚者有焉。心之所志,而成之。以心,人人皆有,奚必知相代之理而心能自得者有之?即愚者莫不有焉。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越而昔至也。未成凝一之心,妄起意,以若者是道,若者非道,未行而自已至。此“是非”下“是非”涉。天下篇“今日越而昔”,惠施者之言也,此引喻。是以有有。有有,有神禹,且不能知,吾且奈何哉! 而有,禹之智,不能解悟。自自欺,吾末如之何矣。此段反醒世人。

  〔一〕“必”,集本作“若”。按:王氏案“若有真主宰者使然”,王氏本亦作“若”。

  〔二〕“也”,集本作“乎”。

  〔三〕“困貌”,文作“病困之 ”。

  夫言非吹也。上“吹”。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果有言邪?其未有言邪?其以於音,亦有辨乎,其辨乎?人言非吹比,人甫有言,未定足也。果以言邪?抑以此言邪?抑以初生音果有乎,乎?其言之重尚不定。道乎而有真?言乎而有是非?,蔽也。道何以蔽而至於有真有?言何以蔽而至於有是有非?道乎往而不存?言乎存而不可?宣云:“皆道,本不言。一言一道,亦不。”道于小成,小成,各所成以道,不知道之大也。宣云:“偏之人,乃致道。”成引老子云:“大道,有仁。”言于。成云:“,浮之,美之言也。只于,所以蔽至言。老子云:‘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成云:“昔有人名,於求氏之地,三年成而化儒。儒者祖述、舜,章文、武,行仁之道,尊卑之位,故之儒。弟名翟,化其弟,遂成於墨。墨者,禹道也。尚崇,以兼,摩放踵,以救生,此之墨也。、翟二人,兄弟,各一教,更相是非。恨其弟,感激而死。然彼我是非,其久矣。之甚,起自二,故指此二群之。是知道言,方督是非。”案:儒、墨事,列寇篇。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莫若以明。郭嵩云:“彼是有待之形,而是非立,所持之是非,非是非也,彼是之存也。”案:莫若以明者,言莫若即以本然之明照之。物非彼,物非是。有立,皆有彼此。自彼不,自知知之。人昧,返即明。故曰:彼出於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也。有此而後有彼,因彼而亦有此,乃彼此初生之也。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然其生,生,浮游定。郭以此言死生之,非是。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言可,即有以不可者;言不可,即有以可者。可不可,即是非也。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有因而是者,即有因而非者;有因而非者,即有因而是者。既有彼此,是非之生。是以人不由,宣云:“不由是非之途。”而照之於天,成云:“天,自然也。”案:照,明也。但明之于自然之天,所用其是非。亦因是也。是,此也。因此是非,故不由之。云:“言是故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是,此也。郭云:“此亦彼所彼,彼亦自以此。”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成云:“此既自是,彼亦自是;此既非彼,彼亦非此。故各有一是,各有一非也。”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彼是乎哉?分有彼此,合彼此。彼是莫得其偶,之道。成云:“偶,。,要也。夫彼此俱空,是非幻,凝神,而於天下者,可得〔一〕其玄,得道要。” 始得其中,以。郭嵩云:“是非化,而道存焉,故曰道。握道之,以乎中。中,空也。是非反,相,若圈然。乎空中,不是非所役,而後可以。”唐湛然止行宏引子古注云:“以空,故曰〔二〕中。”案篇亦云:“冉相氏得其中以成。”是亦一,非亦一也。郭云:“ 天下莫不自是而莫不相非,故一是一非,行。”故曰“莫若以明”。惟本明之照,可以。此言有彼此而是非生,非以明不能道。

  〔一〕“得”,集本引成疏作“ ”。

  〔二〕“故曰”,止行宏作 “名”。

  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喻之非,不若以非喻之非也。天地,一指也;物,一也。下文“ 物之而然”立一影子。近取身,指是;取物,是。今曰指非指,非,人必不信,以指喻之,不能明也。以非指非者喻之,指之非指,之非,可以悟矣。故天地大,特一指耳;物,特一耳。可乎可,不可乎不可。郭云:“可乎己者,即之可;不可於己者,即之不可。”道行之而成,宣云:“道,路也。”案:行之而成,孟子所“用之而成路”也。下句取譬,理道涉。物之而然。凡物之而名立,非先固有此名也。故指、可曰非指、,非指、者亦可曰指、。乎然?然於然。乎不然?不然於不然。何以之然?有然者,即而皆然之。何以之不然?有不然者,即而皆不然之,人是非也。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物不然,物不可。物之初,固有然有可,如指指,是也。物之後起,不正之名多矣,若易名,不然,不可,如指非指,非,何不可人之?“乎然”以下,又寓言篇。此是非可否,以寓言篇之,“ 不然於不然”下,似更有“乎可?可於可。乎不可?不可於不可”四句,而今本之。故是莛楹,西施,恢□怪,道通一。文:“,於反。”成云:“是故略事。”俞云:“文:‘ 莛,也。'方朔:‘以莛撞。'司云:‘楹,屋柱也。,病。'莛、楹,以大小言;、西施,以美言。”成云:“恢,大之名。,奇之。,之名。怪,妖之。”案:自知道者之,皆可通而一,不必。 其分也,成也;分一物以成物。其成也,也。成云:“于此成,於彼。如散毛成□,伐木舍等也。”凡物成,通一。如此成即,即成,故成,可通而一,不必。唯者知通一,是不用而寓庸。唯道者能一之,是不用己而寓常之理。庸也者,用也;宣云:“用之用。”用也者,通也;用而有用者,以能其通。通也者,得也。其通,自得。得而已。然自得,於道矣。因是已。因,任也。任天之也。已而不知其然,之道。宣云:“已者,既通一,不知其然,未有心也。之道,所‘得而'也。”案:此言非是非不能得道,以下又反言以明。神明一,而不知其同也,之朝三。若神明以求一,而不知其本同也,是囿於目前之一隅,“朝三”之何乎?何朝三?狙公,曰:“朝三而暮四。”狙皆怒。曰:“然朝四而暮三。”狙皆。名未,而喜怒用,亦因是也。列子帝篇:“宋有狙公者,狙,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焉,限其食,恐狙之不於己也,先之曰:‘若,朝三而暮四,足乎?'狙皆起而怒。俄而曰:‘朝四而暮三,足乎?'狙皆伏而喜。物之以能鄙相,皆此也。人以智群愚,亦狙公之以智狙也。名不,使其喜怒哉!”湛注:“好猿猴者,因之狙公。音序,栗也。”案:漆引之,言名,而喜怒其所用,其天性而已,亦因任之也。 是以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是之行。 文:“,本又作均。”成云:“均,自然均平之理。”案:言人和通是非,共休息于自然均平之地,物我各得其所,是行也。案寓言篇亦云:“始卒若,莫得其,是天均。天均者,天倪也。”此作“”,用通借字。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成云:“至,造之名。”乎至?有以未始有物者,至矣矣,不可以加矣。郭云:“此忘天地,物,外不察乎宇宙,不其一身,故能然累,物俱往,而所不。”其次以有物矣,以上又庚桑楚篇。而未始有封也。封,界域也。其次有物,尚彼此。其次以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有彼此,尚是非。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也。是非,道之然者矣。道之所以,之所以成。私以是非而成。果且有成乎哉?果且成乎哉?成云:“果,定也。道增,物有成。是以物既成,道,而道也。故假端,以明其。”有成,故昭氏之鼓琴也;成,故昭氏之不鼓琴也。宣云:“故,古也。”成云:“ 姓昭名文,古善琴者。鼓商角,失征,未若置而不鼓,五音自全。亦存情所以乖道,忘智所以合真者也。”昭文之鼓琴也,之枝策也,成云:“枝,柱也。策,打鼓枝,亦言枝。妙解音律,平公。”案:枝策者,拄其策而不。惠子之梧也,司云:“梧,琴也。”成云:“典籍,惠子善琴之文。梧者,止是以梧而之。”案:今成。德充符篇惠子云:“今子外乎子之神,乎子之精,倚而吟,槁梧而瞑。”案梧而瞑,善者有不之,枝策者有不之。上昭文鼓琴,亦兼承不鼓意。三子之知乎!皆其盛者也,故之末年。 崔云:“之於今也。”案:言昭善鼓琴,知音律,惠名理,三子之智,其庶乎!皆其最盛美者也,故之,於後世。唯其好之,以於彼,其好之也,欲以明之彼。宣云:“惟自以於人,且欲以於人。”成云:“彼,人也。”案:“唯其好之”四,承善者言。非所明而明之,故以白之昧。非人所必明,而欲共明之,如“石”“白”之,欲共明,而於昧,故曰“以白之昧”。白,又德充符、天下、天地、秋水四篇。成云:“公,人。六,弟子孔穿之徒,此,行天下,服人之口,不服人之心。”而其子又以文之,身成。郭云:“昭文之子,又乃文之。”成云:“昭文之子,倚其父,卒其年命,竟所成。”案:文之,中庸“太王、王季、文王之”也。所成者,不成其一技,而去道,仍是成。若是而可成乎,我亦成也。成云:“我,人也。若三子於人,遂自以成,而人於三子,亦可之成也。 ”若是而不可成乎,物我成也。若是而不可成乎?天下之成者多矣。知以我逐物,皆是成也。是故滑疑之耀,人之所也。是不用而寓庸,此之以明。司云:“滑疑,也。”案:道,而足以眩耀世人,故曰“滑疑之耀”。人必去之,其有害大道也。是不用己智,而寓常之理,此之以本然之明照之。以上言求道不容有物,得物之一端以道,不可成。

  今且有言於此,不知其是乎?其是不乎?不,相,彼以矣。如人皆彼此之,今且有言如此,不知其我乎?我不乎?若求彼,而引不者,彼之不有乎?宣云:“是,我也。”然,言之。成云:“,也。”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成云:“未始,未曾也。”案:事端未露。有未始有〔一〕夫未始有始也者。事端,具事理。有有也者,有也者,言之有。有未始有也者,言未曾出。有未始有〔二〕夫未始有也者。出言之心亦未曾萌。俄而有矣,而未知有之果孰有孰也。忽而有有言者,有言者,然有者或情已竭,者或意未。是有者,者有,故曰“未知有之果孰有孰也”。今我已有矣,既有言矣。而未知吾所之果有乎,其果乎?未知吾所言之果有言乎,其果言乎?合於道言,不合有言言等。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太山小;莫於子,而彭祖夭。天地我生,而物我一。文:“子,短命者也。或云:年十九以下。司云:‘兔毫在秋而成。'”成云:“秋,生毫毛,其末至微,故秋毫之末也。人生在於褓而亡,之子。物之生也,形不同,有小有大,有夭有。若以性分言之,不自足。故以性足大,天下莫大於豪末,莫小於太山。太山小,天下大;豪末大,天下小。小大既,夭亦然。是以大,各足之性乃均;物多,自得之唯一。”案:此漆所彭、也。但如前人所,妄作矣。其意太山、豪末皆中之一物,既有相千於太山之大者,太山不豪末等,故曰“莫大於豪末,而太山小”。彭祖、子,皆中之一人,彭祖七八百年而亡,彭祖不子等,故曰“莫於子,而彭祖夭”。我能天地,天地我生;我不必物相,物我一也。漆道精妙,醒世迷,欲其直指最初,各葆真性。俗子徒就文章求之,止益其妄耳。既已一矣,且得有言乎?何所容其言?既已之一矣,且得言乎?之一,即是言。一言二,二一三。自此以往,巧不能得,而其凡乎!成云:“夫以言言一,而一非言也。一既一矣,言又言焉,有一有言,二名斯起。後之二名,前之妙一,有一有二,不之三乎?三以往,有善巧算之人,亦不能得其,而凡夫之乎!”故自有,以至於三,而自有有乎!成云:“自,也。,往也。至理言,言名起。言以之有言,才言至於三。有言有言,枝流分派,其可乎!”焉,因是已。若其,惟有因任而已。此物之大小、人之夭之,得因任之妙。夫道未始有封,成云:“道不在,有何封域?”言未始有常,郭云:“彼此言之,故是非定。”是而有畛也。 言常,而後有畛域。言其畛:有左,有右,或袒左,或袒右。有,有,郭云:“物物有理,事事有宜。”文:“崔本作‘有有'。”俞云:“崔本是。下文‘存而不',‘而不'。又曰:‘故分也者,有不分也;也者,有不也。'彼所分、,即此‘有分有'。然彼所、,即此‘有有'矣。”案:上言“有畛”,非畛也。俞。有分,有,分者,者剖。有,有,者,者群。此之八德。德之言得也。各所得,而後有言。此八也。六合之外,人存而不;成云:“六合,天地四方。妙理希夷,超六合之外,所以存而不。” 六合之,人而不。成云:“六合之,生所之性分。人其感,而之。既曰,亦可。”春秋世,先王之志,人而不。成云:“春秋者,代。先王,三皇、五帝。志,也。祖述、,章、舜,代,以典。人,利益,不取是非,於。”案:春秋世,有年以世事,非孔子所作春秋也。故分也者,有不分也;也者,有不也。以不分分,不。曰:何也?人之,存之於心。人之以相示也。相示。故曰:也者,有不也。不道之大,而後起。夫大道不,宣云:“可名。”大不言,使其自悟,不以言屈。大仁不仁,成云:“亭毒群品,泛心,譬彼青春,非仁也。” 大廉不,文:“徐音。” 成云:“知境幻,一可,物我俱空,何所?”大勇不忮。宣云:“客害人之心。”道昭而不道,以道炫物,必非真道。言而不及,宣云:“不。”仁常而不成,郭云:“有常,必不周。”廉清而不信,宣云:“外示然,中不可知。”勇忮而不成。成云:“ 舍慈而勇,忮逆物情,共疾之,必成遂。”五者□而向方矣。文:“□,崔音〔三〕,司云:‘也。'”成云:“,近也。”宣云:“五者本然通,今於而近向方,不可行也。”故知止其所不知,至矣。 成云:“智不逮,不知。知止其分,之造也。”孰知不言之,不道之道?不道,即上“不”。若有能知,此之天府。宣云:“然之中,所不藏。”注焉而不,酌焉而不竭,而不知其所由,郭云:“至理之,自然。”此之葆光。成云:“葆,蔽也。蔽而其光朗。言藉言以者非道,反以明之。”

  〔一〕“有”字,集本。

  〔二〕“有”字,集本。

  〔三〕“”,文作“”。

  故昔者於舜曰:“我欲伐宗、、胥敖,崔云:“宗一,二,胥敖三。”案人世篇:“攻枝、胥敖,。”是未舜言矣。南面而不然。成云:“然,怡貌也。” 案:同。又庚桑楚篇。其故何也?”舜曰:“夫三子者,成云:“三君。”存乎蓬艾之。存,在也。成云:“ 蓬艾,草。”若不然,何哉?昔者十日出, 淮南子:“十日出,使羿射落其九。”故援以喻。物皆照,而德之乎日者乎!”成云:“ ,也。欲蓬艾之,而伐使我,於至道宏哉!”、舜一。缺乎王倪曰:文:“倪,徐五嵇反,李音。高士云:‘王倪,人也。'天地篇云:‘缺之。'”“子知物之所同是乎?”曰:“吾乎知之!”郭云:“所同未必是,所不非。彼我莫能相正,故所用其知。”“子知子之所不知邪?”成云:“子既不知物之同是,自知己之不知乎?”曰:“吾乎知之!”郭云:“若自知其所不知,即有知,有知不能任群才之自。”“然物知邪?”汝既知,然物皆知邪?曰:“吾乎知之!成云:“不知我,亦乃不知物。物我都忘,故所措其知也。”然,言之。庸知吾所知之非不知邪?庸知吾所不知之非知邪?李云:“庸,用也。。何也。”案:小知仍未知,不知未必非。且吾乎女:民腰疾偏死,司云:“偏枯。”□然乎哉?案:言物不然。成云:“泥□。”木惴栗恂,文:“恂,徐音峻,恐貌。班固作。”猿猴然乎哉?三者孰知正?民、□、猿,孰知所正?民食豢,,野蔬。豢,家畜。孟子:“豢之我口。”麋鹿食,文:“,之所食。”且甘,文:“且,字或作蛆。雅云:‘蜈公也。'崔云:‘,蛇也。'”耆鼠,、二。耆,文:“字或作嗜。”四者孰知正味?民、、、,孰知所食之味正?猿,狙以雌, 文:“,徐敷面反,郭、李音偏。司云:‘狙,一名,似猿而狗,□雌猿交。'”麋鹿交,□。毛、姬,人之所美也,之深入,之高,麋鹿之。崔云:“,疾走不。”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自我之,仁之端,是非之,樊然,吾能知其!”文:“樊音。”文: “,也。”成云:“行仁履,益不同,或於我利,於彼害,或於彼是,於我非,何能知其分!”缺曰:“子不知利害,至人固不知利害乎?”王倪曰:“至人神矣:成云:“ 至者,妙之;神者,不之用。”大焚而不能,河、冱而不能寒,向云:“冱,也。”疾雷破山、振海而不能。若然者,乘,郭云:“寄物而行,非也。”日月,郭云:“ 有夜而死生。”而游乎四海之外。三句逍篇同,“日月”作“”。死生於己,郭云:“,故死生若一。”而利害之端乎!”缺、王倪二。

  瞿子於梧子曰:“吾夫子,梧子,李云:“居梧下,因以名。”崔云:“名丘。”俞云:“瞿,必七十子之後人。夫子,孔子。下文‘丘也何足以知之',即孔子名。因瞿述孔子之言而折之。崔非也。下文‘丘也汝皆也,予女亦也',予者,梧子自。既‘丘女皆' ,又‘予亦',安得即以丘梧之名乎?”人不事于,郭云:“自而理自,非而事之也。”不就利,不害,成云:“,避也。”不喜求,不道,郭云:“至。”有,,言也。或而不答,即是答也。有,有言而欲言。而乎垢之外。夫子以孟浪之言,向云:“孟浪,音漫,所舍之。”宣云:“畔岸貌。”李云:“略也。”成云:“率略也。”案:率略即略。言其大略。而我以妙道之行也。吾子以奚若?”梧子曰:“是帝之所也,“”,元作“皇” ,文:“本又作。”文云:“、皇通用。今本作。”成云:“,疑惑不明之貌。”而丘也何足以知之!且汝亦大早,文: “大音泰。”成云:“方此言,便妙道,下云云也。”卵而求夜,崔云: “夜,司夜,。”而求炙。司云:“,小,可炙。毛草木疏云:‘大如斑,色,其肉甚美。'”成云:“即,所。 ”案:二句又人世篇。予女妄言之,女亦以妄之,奚?成云:“何如?”旁日月,文:“旁,薄葬反,司云: ‘依也。'”郭云:“以死生夜之喻。”宇宙,子云:“天地四方曰宇,古往今曰宙。”文:“舟所覆曰宙。”成云:“,藏也。”郭云:“以物一之譬。”其吻合,吻,司云:“合也。”向音唇,云:“若唇之相合也。”成云:“分貌。”置其滑,成云:“置,任也。滑,也。向本作汨。,也。”以相尊。成云:“,,皂之。”案:此一。人役役,人愚春,春,徐徒奔反。司云:“沌不分察。”成云:“忘知照,春然若愚。”而一成。糅,千殊,然汨然,不以介,抱一而成精也。 物然,而以是相。文: “,也。”案:言於物所不然,但以一是相。予乎知生之非惑邪!音。予乎知死之非弱而不知者邪!,失也。弱失其故居,安於他土。之姬,艾封人之子也。成云:“艾封人,艾地守封疆者。”之始得之,涕泣沾襟;及其至於王所,崔云:“六侯僭王,因公王也。”王同筐□,文:“筐,本亦作匡,崔云:‘方也。'”食豢,而後悔其泣也。又借喻。予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生乎!郭云:“ ,求也。”酒者,旦而哭泣;哭泣者,旦而田。方其也,不知其也。之中又占其焉,而後知其也。、之。且有大而後知此其大也,死大,生是大。而愚者自以,然知之。自知之。君乎,牧乎,固哉!其孰真君上之乎?孰真牧圉之乎?可固陋哉! 丘也,女皆也;予女,亦也。是其言也,其名吊。文:“吊音的,至也。,也。”云:“言人此言,以吊,遇大知其解矣。”世之後,而一遇大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解人得,世一遇,旦暮然。既使我若矣,若我,我不若,若果是也?我果非也邪?我若,若不吾,我果是也?而果非也邪?若、而,皆汝也。其或是也,其或非也邪?有是有非。其俱是也,其俱非也邪?我若不能相知也,人固受其。吾使正之?使我各偏,不能相知,旁人亦因之不明,是受其也。我欲正之,使乎?,不明之貌。使同乎若者正之,既若同矣,能正之!使同乎我者正之,既同乎我矣,能正之!使乎我若者正之,既乎我若矣,能正之!使同乎我若者正之,既同乎我若矣,能正之!然我若人俱不能相知也,而待彼也邪?同彼,我不信;同我,彼不服。立是非,彼我皆疑,人是非,更定,不能相知,更何待邪?言之益。化之相待,若其不相待。郭嵩云:“言物而,之化。若,也。是不是,然不然,在人者也。待人之是然,而是之然之,其待於人,而自是自然,一皆於其心,如下文所也。”和之以天倪,因之以曼衍,所以年也。成云:“天,自然也。倪,分也。曼衍,化。因,任也。,也。和以自然之分,任其之化,天年之性命。”案:此二十五字,在後“亦”下,今宣本移正。又寓言篇亦云:“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因以曼衍,所以年。”何和之以天倪?曰:是不是,然不然。是若果是也,是之乎不是也亦;然若果然也,然之乎不然也亦。成云:“是非然否,出自妄情,以理推求,幻,所是不是,所然不然。何以知其然邪?是若定是,是非;然若定然,然否。而今此之是,彼之非;彼之所然,此以否。故知是非然否,理在不殊,彼我更,妄分,故也矣。”忘年忘, 成云:“年者生之所,既同於生死,所以忘年。者裁於是非,既一於是非,所以忘。” 振於竟,故寓竟。”成云:“振,。竟,。寓,寄也。”案:理於,斯意寄於,不言也。瞿、梧三。

  景曰:郭云:“罔,景外之微也。”文:“景,本或作影,俗。”“ 曩子行,今子止,曩子坐,今子起,何其特操?” 成云:“立志操。”景曰:“ 吾有待而然者邪!吾所待又有待而然者邪!影不能自立,待形;形不自主,又待真宰。吾待蛇、蜩翼邪!言吾之待如之。文:“ 音附。司云:‘蛇腹下,可以行者也。'”成云:“若使待翼而,待足而走,禽甚多,何蛇可譬?,蛇皮。翼,蜩甲也。蛇皮,蜩新出甲,不知所以,莫所然,化而生,待也。是知形影之,甲也。”案:言吾之所待,其蛇邪,蜩翼邪?二物有一定之形,此尚不甚相合也。以上寓言篇同,而繁互。所以然?所以不然?”成云:“待不待,然不然,天自,莫知其宰。”罔、景四。

  昔者周蝴蝶,栩栩然蝴蝶也,成云:“栩栩,忻貌。”自喻志!李云:“喻,快也。”自快其志。音。不知周也。俄然,蘧蘧然周也。成云:“ 蘧蘧,之貌。”不知周之蝴蝶,蝴蝶之周?周蝴蝶,必有分矣。此之物化。周、蝶必有分,而其入方,不知周、蝶之分也,周蝶可,蝶周亦可。此一而化矣。身法,五。物境。

国学经典 |

经部

[尔雅] [公羊传] [梁传] [论语] [礼记] [诗经] [孝经] [仪礼]
[周礼] [周易] [左传] [孟子] [尚书] [四书章句] [韩诗外传]

史部

[史记] [三国志] [晋书] [宋书] [南齐书] [梁书] [陈书] [魏书][北齐书]
[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新五代史][元史][明史] [清史稿][汉书][后汉书][新元史][资治通鉴] [续资治通鉴] [战国策][贞观政要][荆楚岁时记][逸周书] [古列女传][徐霞客游记][大唐西域记]
[唐才子传] [通典] [东观汉记] [前汉纪][后汉纪][华阳国志][洛阳伽蓝记] [唐会要][唐律疏议] [吴越春秋] [越绝书][竹书纪年]

子部

[道家][兵家][儒家][法家][杂家][世情小说][历史演义][历史小说][志怪小说]

集部

[全唐诗] [全宋词][李太白全集][乐府诗集] [文心雕龙][文选][王右丞集笺注] [楚辞][楚辞补注]

蒙部

读书人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