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子集解》原文txt下载:帝王第七

发布时间: 2013-12-10 02:11:30 作者: rapoo

常用工具

[谜语大全及答案] [歇后语] [顺口溜] [绕口令] [三字经] [谚语]

[名人名言] [对联] [脑筋急转弯] [国学经典] [诗词鉴赏][三句半]

帝王第七 郭云:“心而任乎自化者,帝王也。” 正郭非。“帝王”二字,活看。如徐鬼篇“□也,豕零也,是帝者也”之帝、德充符篇“而王先生”之王,若作字之,所帝王者,言修道之功,至乎其,帝王之相,寓言也。如非寓言,而言上古帝王治天下之道,上古之治天下者,莫於伏羲、神、帝。伏羲八卦,作甲子,教市易,而罟;神作耒耜,教稼,百草;帝制衣裳,造室,作五兵,半生征,致肌色□,五情爽惑:皆任知任事之尤者也。如篇中所言以己牛,游心於,不知何,食豕如人,然以形立,事任,知主,而此道以治天下,可臻羲、之盛,擅、施之,亦不能言其理矣。惟修道之寓言,通。帝王者,寓言乎篇中之 “太”。太二集合成和之名,和德之也。性篇云:“夫德,和也。”德充符篇云:“德者,成和之修也。”又云:“和豫通。”氏春秋云:“ 王者,天下之所往也,往通矣。”管子兵法篇:“通德者王。”是以王寓言和豫通而太也。文云:“ 帝者,也。”“者,也。”典,其疏云: “事,故之帝也。”篇中“桓之”,喻修道者所之,於集而太也。故“桓之”一段,可作“帝”字之解,而“帝王”二字,即太之寓言也。篇云:“,之大。”和,故太。太,大也。老子曰:“域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此以王寓太之大也。且也,太修道之,帝王天下人民之;太,所集,帝王尊,人民所;太莫,帝王之亦莫。故特寓之以篇也。可言,故篇即以此而 焉。

  缺于王倪,四而四不知。物。 天地篇:“之曰由,由之曰缺,缺之曰王倪,王倪之曰被衣。”武按:“知 ”字篇中骨,通全篇,故首揭出,而之以“ 知主”。本之以己牛,三之淡,合漠,自然,四之游於有,五之不知何,食豕如食人,末之沌,皆不知主也。本之藏仁要人,二之式度,四之物疏明,五之神巫知,末之倏、忽,皆知主也。知北游篇帝曰:“彼其真是也,以其不知也。”始曰:“不知深矣,知之矣。”此,可然於本篇知不知之矣。缺因而大喜,行以告蒲衣子〔一〕。文:“子云:‘蒲衣八,舜以天下。'崔云:‘ 即被衣,王倪之也。'淮南子曰:‘缺道於被衣〔二〕。'”蒲衣子曰:“而乃今知之乎?而,汝。有虞氏不及泰氏。成云: “泰氏,即太昊伏羲也。” 淮南冥“然未及氏之道也”,其下云:“此之,倨倨,眄眄,一自以,一自以牛。”意此同。,古通伏羲。成泰氏即伏羲,本此也。有虞氏,其藏仁以要人,亦得人矣,而未始出於非人。崔云:“仁心以人也。”宣云:“非人者,物也。有心要人,系於物,是未能超出於物之外。” 徐鬼篇:“其形性,之物。”此之藏仁要人,其形性也;未始出於非人,之物也。泰氏,其徐徐,其于於,司云:“徐徐,安貌。于於,所知貌。”一以己,一以己牛,成云:“或或牛,人呼召。”  天道篇老子曰:“昔者,子呼我牛也,而之牛;呼我也,而之。”呼牛呼,名也。名者,人也,非真也。故逍篇“人 名 ”。牛也者,物也。然秋水篇“物之之,人一焉”,是人亦物也。德充符篇“自其同者之,物皆也”,列子帝篇“和者大同於物”,佛之“差心”,“我相”,“生相”,均此也。其知情信,成云:“率其真知,情。” 秋水篇“是信情乎”,成云:“ 信,也。”此言其知之情。者,真也。知真,故所得亦真,下句一。其德甚真,郭云:“任其自得,故。”而未始入於非人。” 宣云:“同自然,毫物累,未始陷入於物之中。” 至人和同物,而非入也。入之者,其形性,凝於物,而心之累者也。此段重在知、德、性、真四字。自以牛,然有一真我在,是真德。彼仁要人,出人之,其知非信,曰得人,非真得也。

  〔一〕“缺因而大喜,行以告蒲衣子”,王氏原刻及集本。

  〔二〕王氏引文,王氏原刻。

  肩吾狂接。狂接曰:“日中始何以女? ”李云:“日中始,人姓名,者也。 ”崔本“日”字,云:“中始,人也。”俞云:“ 日〔一〕言日者也。左文七年、襄二十六年、昭七年、十九年。”肩吾曰:“告我:君人者,以己出式度,司云:“出,行也。 ”王念云:“式度,皆法也。,古字通。” 正焦云:“之式,之度,皆所以正人。 ”林云:“常之法式,理之制度,如三五常,皆所以正人也。”二如字,非不可通。天下篇云:“以理。”林“理”字亦合,似不必改。天篇云:“故夫三皇、五帝之法度。”如“ ”“法”互易,“法度”,亦所出入,足改“”之不必矣。且“”字於此最。名:“,裁制事物使各宜也。”文“度,法制也”,亦有裁制。上文“以己出”,裁也;下文“人孰敢不”,以其裁而之也。上藏仁以要人,此出法以制人,其治更出有虞氏之下。必如是,然後上不。人孰敢不而化!”狂接曰:“是欺德也。成云:“以己制物,物其真,是欺之德,非道。” 反映上文“其德甚真”句。 其於治天下也,涉海河,涉海而河。 文:“涉,徒行水也。”徒行涉海,非惟不,且必陷溺矣。河所以通海,今涉海以河,是倒道而行也,下“正而後行”之反喻。而使□山也。 此非□力所能也,下“乎能其事者”之反喻。夫人之治也,治外乎?用法,是治外也。正而後行,正其性而後行化。 言不治外而正。德充符篇:“正生以正生。”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乎能其事者而已矣。李云:“,也。”宣云:“不人以性之所。”  正言不人以力之所不能,如使□山之也。天地篇:“治乎!官施而不失其宜,拔〔二〕而不失其能。”文子自然篇:“故人事,未不因其而用之也。有一功者一位,有一能者服一事。力其任,即者不重也;能其事,即者不也。”且高以避弋之害,鼷鼠深穴乎神丘之下,以避熏之患,成云:“,。鼷鼠,小鼠。神丘,社。”宣云:“物尚有知如此。” 文: “,能反。鼷音兮。熏,香反。”而曾二之知!”曾是人之知。不如二乎! 言出己私意,立法制人。二知避害,曾是人不如二,而不知避治者之法乎!此答“孰敢不而化”。

  〔一〕“日”字,王氏原刻。

  〔二〕“拔”原作“援”,天地篇原文改。

  天根游于殷,崔云:“地名。 ” 李云:“殷,山名。殷山之。”成同。至蓼水之上,李云:“蓼水,水名。”文:“蓼音了。”成云:“蓼水,在界。”遭名人而焉,成云:“遭,遇也。”武按:老子曰:“道常名。”此名人,即寓言道也。夫人而名,呼牛呼,不可者,上所“ 其知情信,其德甚真”也。大宗篇“夫道有 情有信”,故曰“名人”寓言道也。“名”亦本篇重要字,“知”字同全篇。名出於知,知名。首之自以牛,此之名人,四之有莫名,六之名不入,皆言名也,末以“名”之焉。曰:“天下。”名人曰:“去!汝鄙人也,何之不豫也!俞云:“:‘豫,也。'楚惜‘行直而不豫兮',王注:‘豫,也。'此怪天根之多,何不也! ” 正俞非。多方可之不,此遭初,下二,俞乃怪其多不,不免。雅:“豫,安也。”夫道在,老子曰:“者之。”今天根天下,其不安即在一“”字。彼人且名,奈何向之乎!所之在天下乎!宜乎名人斥之去,而辟其之不安也。以下至“感予之心”,明己之也。予方造物者人, 人,偶也,大宗篇。 正“人,偶 ”,非,正亦大宗篇。又乘夫莽眇之,成云:“莽眇,深。”按:清之若然。 文:“莽,莫反。眇,妙小反。 ”武按:逍篇“莽”,成云:“郊野之,望之不甚分明也。”文:“莽,莫郎反。”集音茫,亦茫同。成所郊野之色者,也,草色也;望不明者,莽也,茫茫然也。就地言,用“莽”;就高空言,用“莽眇”。庚桑楚篇:“ 藏身不深眇而已。”博雅:“眇,也。”然莽眇者,望之不甚分明之深也。此句“藏身不深眇 ”之同,下句,下文“游心於淡,合於漠” 之喻。“漠”字,文“通幕”。程大昌北 “幕者,漠也”,言望之漠漠然也,即望之不甚分明也,亦即莽之也。以出六之外,成云:“六,六合。”而何有之,逍篇。以之野。崔云:“,也。” 文:“,徐苦反。,徐力党反,李音浪。”武按:此上句,下“ 物自然而容私焉”之喻。有者,也。文子道原篇“ 所者,不先物也”,即 物自然之,而己不先也。有私,必私欲所蔽塞矣。必私焉,然後心能,故曰之喻也。汝又何帛以治天下感予之心?”帛,徐音,未何字。崔本作“”,之。 帛依崔作“”,去句末“”字,否不。俞作,以“假”之,又有“假”“暇” 者,均不。徐音,彼必有所本。音同通。者,才也。言汝又有何才以治天下感予之心?如此,上“汝鄙人也”相。鄙者陋也,鄙陋,才也,似合。此“心”字,全篇主。凡篇中所言道德、、情知、名,皆之于一心,文分反、正以之。其反,藏仁要人,己出式度,私心也;天根以鄙人而天下,妄心也;向疾明而勤,怵其心也;神巫而心醉,迷其心也;感善待而,亦心之妄也。其正,泰氏之徐徐于於,率其真心也;接之正而後行,正其以己出之私心也;名人游心於淡,老聃游心於有也;子之太莫,之游心於淡可,之游心於有亦可;人之心若,而之以沌其心焉。子之,心也。前六篇所,亦心已矣,然或一隅而未及其全,故此篇特就心之反正,修之次第而之,以篇之殿焉。子之其道,於此篇之矣。又。名人曰:“汝游心於淡,合於漠,物自然,而容私焉,宣云:“不用我智。”而天下治矣〔一〕!”上二段,明有以治天下,即私心主知,非正而後行也。此段即申正而後行之,淡合漠,自然而私,即正而非治外也。知北篇云:“相乎!澹而乎?漠而清乎!”心淡而漠清,不藏仁以要人也。物自然,不出式度以制人也。仁者有,私也;法必己出,私也。私焉,不治天下而天下治矣。游心於淡,合於漠,全篇精要,然有先後之分:必先能游心於 淡,然後能合於漠。如篇中之徐徐于於,情信、欺、私,篇末之四,即游心於淡也。合於漠之致,即下“神巫”之太,太二交合成和之也。故“心”二句,“神巫 ”之。彼方由入深,逐敷,修道之明。“ 天下”二字,道家喻全身,言之下,足之上也。玩“神巫”“ 天壤”“地文”,及“於踵” ,即明此言未理。本多寓言,就修心立,乃方以外之言也。其中所君、、臣、民,各有寓意。老子五千言,意亦如之。若徒就文句之之,多不合情理。此已於篇正及之矣。

  〔一〕“而天下治矣”五字,王氏原刻及集本。

  子居老聃曰:成云:“姓,字子居。”案:即朱,寓言篇注。“有人于此,向疾梁,往敏疾,果。 正向,如易系“其受命也如向”之向。疏:“如向。”言其人用知敏疾如向之,任事如梁之而不。物疏明,事物洞,疏通明。 正史“疏房、床第、席”,索:“疏,□也。”篇“周疏”,李云: “疏窗外通。”武按:室窗疏,所以通明也。句其於物理洞,如窗疏之通明也。上句言用知任事,以向梁喻之;此言明物,以疏窗喻之。若如注, “”“疏”,“明”“洞”。道不倦。求知也。如是者,可比明王乎?”老聃曰:“是于人也;胥易技系,神怵心者也。言此其人,如胥之易,如技之系,徒役其形心者也。郭藩云:“胥徒,民徭役者。易,治也。胥易,胥徒供役治事。技系,若王制‘凡技以事上者,不事,不移官',是技所系也。”“ 正注非。文王世子篇:“小正,大胥之。”(注:“ 大胥掌士之版,以待子春入,舍菜合舞,秋合。”)又云:“胥鼓南。”(注:“胥掌以六之正舞位。”)周天官:“胥十二人。”(注:“胥如。其有才知,什。” 疏:“ 周室之,胥者多。若大胥、小胥、胥之,不什,皆是有 才智之。”又云:“徒使役,故一胥十徒也。”)然胥才智而,徒使役,任各分。郭“ 胥徒徭役”,非也。且句言胥,以其有才智也,不必涉及徒。“易,治也”,亦非。祭:“易抱南面,天子卷冕北面。有明智之心,必其志焉。”(注:“易,官名,周曰大。大主三兆、三易、三之占。”)此,胥必精舞之技,易必精占卜之技,皆技所系而不能移,故曰“胥易技系”也。子所言之人,以有才智而勤,何胥易以才智技所系乎?徒苦其形,怵惕其心耳。形怵心,反上“游心於淡”二句。且曰虎豹之文田,以文致。猿狙之便、捷也。之狗藉。司云:“ 藉,系也。”按:猴、狗以能致系。二亦天地篇。 正藉系,似事不合。凡狗一受,恒依主人,不系也。名:“藉,咀藉也。以藉牙也。”狗田之久,必不猛所咀藉也。上胥易以人喻,此以物喻;上喻形,此喻生。如是者,可比明王乎?”子居蹴然曰:“ 敢明王之治。”老聃曰:“明王之治,功天下而似不自己,成云:“人功成不居,似非己之。” 不以己出式度也,私也。化物而民弗恃,宣云:“,施也。 ”成云:“百姓不君之能。” 不藏仁以要人也。民弗恃,非民孰敢不之治可比矣。有莫名,宣云:“似有,而能名。” 老子曰:“太上,下知有之。”本徐鬼篇“人包天地,及天下,而不知其氏”,此同。使物自喜,成云:“物各自得。” 物自然,不出式度以制之,物自喜矣。立乎不,宣云:“所存者神。” 之野,自其崖。而游於有者也。”宣云:“ 行所事。” 自篇首至此,分四,其意不出“反正”二字,每又自有反正。第一藏仁,似治矣,而非正;泰氏之徐徐于於,正也。第二以己出法,治外也,制人更下于要人。於此提出“正而後行”,以下二。 第三申正之。第四子所言之人,亦治而非正,故老子辟其神怵心。至“功天下”、“化物”二句,申“行”字之,至此而後化行也。而其要,在游心於淡,合於漠;惟其能淡合漠,然後能立于不,游於有。此均于“神巫”之。玩此四,反正相,外相,相,先提後,先伏後彰,似,皆互相明也。

  有神巫曰季咸,列子帝篇云:“有神巫自,於,命曰季。”知人之生死存亡,福夭,期以月旬日,若神。或或月或旬日,不神。 “知”,主要字。任知必。人之,皆而走。宣云:“惟恐言其不吉。” 首任知要人,而人始;第二,任知制人,而人不敢不;此任知惑人,皆而不。前後分,相映射。列子之而心醉,向云:“迷惑於其道也。” 以知道,以文,而不知其知非真也。以告子,列子作“邱子”。司云:“ 名林,人,列子。”曰:“始吾以夫子之道至矣,通篇所者道也,至此方明,出“至”字。帝王人之至,此不道,乃道之至,以帝王之相。又有至焉者矣。” 郭云:“季之至,又於夫子。” 子曰:“ 吾汝既其文,未既其,而固得道?成云:,授。既,也。吾比授汝,始文言,於其妙理,全未造。汝固文字,言得道邪?”按:列子 “既其文”作“其文”,湛注引向秀云:“由文,道以事彰。有道而事,有雌而雄耳。今吾汝,深不同,文相,故未我道之也。此言人之唱,必有感而後和。” 正成固“固”之固,非。向注。此承“道”字。言吾平日汝所言者,乎道之外文,而未乎道之也。汝得吾所言之文,遂自以得道之乎?句本明 ,成、向注,反令人迷眩。下“天壤”“太”,即示之以也。雌而雄,而又奚卵焉!郭云:“喻列子未道。” 正此以雌喻文,以雄喻,以卵喻道。言有文而,安得道?之有雌而雄,安得卵?而以道世亢必信,而,汝也。信曰伸。言汝之道尚,而乃世亢,以求必伸。列子“亢”作“抗 ”。 正信伸,非。如上“ 其知情信”之信,也。淮南“文者所以接物也”,言汝以吾前汝所既之文道,所以接物者也,遂出而世亢,以必可得世人之情矣。不知世人其情非信,故反所惑也。夫故使人得而相汝。故使人得而之。文者章於外,故使人得而以惑之。,以予示之。”明日,列子之子。出而列子曰:“ 嘻!子之先生死矣,弗活矣,不以〔一〕旬矣!吾怪焉,灰焉。”宣云:“言焰。” 下。列子入,泣涕沾襟,以告子。子曰:“吾示之以地文,列子注引向云:“然若土也。” 正注非。此示以地之文,非示以然之土也。易卦:“坤地,文。”“地文 ”二字本此。史注:“文也。”故草木之萌勾茁,敷,水流地上,漾成,天下降,地上,皆地之文也。譬泰岱之,生於石罅,於太清,寸而合,不崇朝而天下。人身之亦如之,于玄牝,於泥丸,然後周流一身,或息。此段言初功,於下,有待上,故以地文喻也。萌乎不震不正。俞云:“列子作‘罪乎不不止',之。罪□,文作□,云:‘山貌。'震即之之。不不止者,不不止也,故以□乎形容之,言山同也。今罪作萌,止作正,失其矣。文,崔本作‘不不止',列子同,可以正。”按:列子注引向云:“不,亦不自止,枯木同其不 ,死灰均其寂魄,此至人感之也。” 正“萌”“震”“ 正”,均不。俞“不不止,以□乎形容之”, □,山貌,形容不可也,亦可形容不止乎?理恐通。萌,承地文,如草木之始萌芽也。在此,重要,上既承“地文”,下之“不震不正”,“杜”字“ ”字,皆此字生。如作“□”,所取矣。震,易卦“ 也”。正,雅“也” 。有主宰,佛“所住而生其心”之住同。又如孟子“必有事焉而勿正心”之正,朱注:“正,期也。”就地文言之,草木初萌,不之以助;如勾茁,不正之使必直。又不期以必生,如名人所 “物自然”而已。以喻者,初萌,心不可於物以之,然亦不可有著心,即不主宰之也,即所住也。此不正之一也。又不可有希望心攀心。希望者,期也;攀由希望而生。此不正之又一也。循是以,即上所“游心於淡”也。萌乎者,神初萌,有,故用“乎”之疑。季之,其未萌有,其已萌不震不正,未有萌之,疑而不明,故曰“怪”“灰”也。是殆吾杜德也。成云:“杜,塞也。” 列子“”作“”,下同。注引向云:“德不,故曰杜。” 德充符篇云:“德者,成和之修也。” 修和已成,方之德。此和初萌,尚德可言,故曰“杜德”,言德塞而未也。然德杜,而已萌,故季得之。而未德,之列子文而未也。子此境界,如回坐忘,南郭子綦我,故季曰“死”,曰“弗活”也。此明游心於淡一。 又。”亦也。明日,又之子。出而列子曰:“幸矣!子之先生遇我也。有瘳矣,全然有生矣。列子“ 全”作“灰”。作全。吾其杜矣。”宣云:“杜中,有。” 前其萌而未之,此其之,故曰“有生”也。列子入,以告子。子曰:“吾示之以天壤,列子注引向云:“天壤之中,覆之功矣。 比地之文,不外乎!”按:郭注“地之”作“之地”, “外”作“卵”,是字。昔人郭向注,殆不然,此得毋近是乎? 正壤,柔土也。曰壤。“地 ”言“壤”者,明非砂石斥不毛之,草木各物,皆易萌芽生息也。就人言之,象天,足方法地,故足一身之天地。庭云:“口天精神,足地生命。”以人之息入出起迄,定天地之也。“天壤”二字,本四段之。自“地文”至“ 有九名,此三焉”句,明“ 壤”字;“未始出吾宗”段,方“天”字。名不入〔二〕,列子注引向云:“任自然而覆,名皆物。”按:郭注“”下,作“ 天玄,而名利之皆物矣”。 正淮南原道 “天下之圈,名同居”,注:“ 名,爵之名也。,之也。一曰仁之功也。”又本“ 是故生,死,不聚而名不立”,注:“,也。”皆以爵利名,近是矣,然不足以概本。天壤之,惟道名,以形也。有形有,有有名。乎非,亦乎非名。淮南所“天下之圈,名同居”者,言圈惟名,他物也,但以功名利限之乎?如夷、、光之殉名,殉仁之名,非爵功之名也;仁之,非利之也。然自有道者之,彼夷、之名,皆亡身不真,足以生性,是以不入也。且呼牛牛,呼,人之名亦不入也;忘肝,耳目,肢,本身之亦不入也。故曰“名不入”。若然者,能如老子所“ ”“”之候也。然後可以於踵,再焉,然後洋溢於天壤,而太莫矣。此游心於淡二。而於踵。宣云:“一段生,自踵而。” 大宗篇云:“真人之息以踵。”田子方篇老子曰:“至,至赫赫。出乎天,赫赫乎地。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慎子曰:“天地相去八四千里,和之在其中。四二千 已上位。冬至之候,於地,一上升七千里。至六,上升四二千里,而至位。”又曰:“天地之所以能久者,以其中有,下降而生;中有,上升而生。二者交通,合太和。”武按:慎子乃本老子之而之,又本慎子之,著法一,言人身之,其一夜之升降,天地四之相。因按月令候,言之方,以,修家之秘法焉。此亦以天壤之升降,喻人身之升降。以壤喻踵,庭之地也。於踵,即老子所言“赫赫乎地”也,亦即慎子所言 “冬至之候,於地,一上升”也。冬至之候,在易震卦,一初生之也。大宗篇“ 真人之息以踵”,彼注,此有。彼言真人呼吸之常息,此言身中之初。然人之呼吸以肺,家以丹田,所呼吸也。其身中二,於,而聚于丹田。此功候,亦非可。至於踵,可以踵息矣,然非真人不能也。前段之初萌,此段之正,上而及於天矣。是殆吾善者也。宣云:“ 善即生意。” “善”字本于易。易系云:“一一之道。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前之初萌,此之。又。”明日,又之子。出而列子曰:“子之先生不,文:“皆反,本又作。下同。” 正如字,下“”字“衡”字相。月令仲夏之月云:“是月也,日至,,死生分。 ”注:“者,方盛,欲起也。”前言人身之天相,此於踵之,之赫赫于地之也。身之方盛,其欲起而相,故不也。吾得而相焉。,且相之。”列子入,以告子。子曰:“吾示之乙太莫。列子 “”作“朕”,之。注引向云:“居太之,浩然泊心,玄同方,莫其。”按:郭注“莫其”,作“故莫得措其也”。 正仍作“” ,方上“不”、下“衡”字相 。淮南言:“故神制形,形神。明用,必反神,之太。”注:“,也。”反神,神制形,即神也。神之太,此“ 太莫”之同。易曰:“不之神。”是神之用也。“”注“”者,太乃二和之名也。文子上仁篇:“天地之,莫大於和。和者,。”列子天瑞篇:“和者人。”慎子二者合太和。此,此太之所由名也。和,,,何有?故曰“太莫”也。篇中所言之莽眇、、、,皆形容太者也;而游心於淡,篇末所言之,修太之下手工夫也。能淡能,然後能合於漠,合二而漠之和,即太也。是太之也,莫大焉,位莫焉,用莫神焉,莫焉,帝王之有同符焉。故本篇名之曰帝王,重於太也。是殆吾衡也。宣云:“衡,平也。”列子注引向云:“往不平,混然一之。”按:郭注同。 之初,有盛衰多少,每不能平,故必平之使平以成和。和之,太也。季咸其平之之,正平之之,固尚未平也,故曰“先生不”。桓之,止水之,流水之。有九名,此三焉。列子“桓之”作“旋之潘”,注以作“蟠” ,云:“,大。桓,桓也。蟠,洄流也。言大桓,其水蟠洄而成泉。”有九名者,桓、止水、流水、水、(雅:“水出也。”)沃水、(水泉上溜下。)水、(水泉旁出。)雍水、(河水出,入也。)水、(水流行也。)肥水。(水所出肥。)是九,皆列子之文。成云:“水心,止物,或桓,或凝湛止住,或波流湍激。多不同,而玄默心一也。” 正此各注都不得解。就列子文,“潘”不,改“蟠”,非也。管子五篇“潘渚”,注:“潘,溢也。”言桓之水,溢出而赴於也。此自作“”,方上下文相。徐鬼篇“水之守土也”,勉道云:“ 言水之守土,定不 移也。”管子度地篇:“水出地而不流者命曰。”水性就下,不赴海,所向,不高地;至停而不流,故曰“ 守土也”,知乎土之下也。此桓之水,其而守者,亦惟之。水之所曰,以喻之所曰太;水之守,喻人之守也。,“大”,且“桓”,非也。桓之水,是尚未也。,之大者,非海不容,未之水,安能容其桓乎?本外物篇 “灌守”,李云:“皆小也。”庚桑楚篇云: “常之,巨所其,而□之制。”此不待注,而知小矣。所桓者,也。小桓小水,波亦小,以喻中段杜德方始,其小也;於踵,其小也。小,慎守之。盛,合和而太矣。止水,喻首段似萌非萌,不震不正,和德杜之。流水,喻末段盛,洋溢天壤,合和,一流行,是太,之之水而也。有九,止取可喻本者,故曰“此三焉”。流水□洄,地文也,取以喻,既照“地文”“壤”字,兼上三段作收束,使不散漫。又。”明日,又之子。立未定,自失而走。子曰:“追之!”列子追之不及,反以子,曰:“已矣,已失矣,初距,所,故曰“”也。追之近,能而不能及,故曰“失”也。吾弗及也。”子曰:“吾示之以未始出吾宗。深根冥,不出吾之宗主。 正天下篇“以天宗”,此“宗”字,承上“天壤”之天字,暗伏下“其所受於天”之天字。上各段未及天,此申之。本所天者,自然也。未始出吾宗者,言未始逸出於吾所宗自然之天也,即上文“物自然”之。生篇言至人“其天守全”,又“人藏于天”,在宥篇“神而天” ,皆不出宗之也。下句,即物自然而,乃申此句,兼作物自然之例也。吾之而委蛇, 成云:“委蛇,貌。”郭云:“心 而物化。”按:列子“委蛇 ”作“猗移”,同。 反映列子世亢。“”字重要,下“”字伏根,且承上“太”。太之和。人世云:“者,而待物者也。”者,太之也。委蛇者,如蛇之行,或左或右,委婉曲屈,以喻太之,或而,或而,所不可也。此句下“弟靡”“波流”二句而之。 不知其何,向云:“ 泛然所系。”按:郭注同。 不知主,故不知其何。反映神巫主知以相人,有而。下“食豕如食人”,即明此句。因以弟靡,文:“弟音。弟靡,不之貌。”文云:“正字通弟作□。後字亦因之,而于古有也。篇弟字下,有徒回反一音,云:‘弟靡,不貌。'正本此。列子作‘茅靡'。” 正崔云: “弟靡,伏也。”武案:天地篇云:“兄、舜而弟之哉!”宣云:“言不肯、舜居先而己後之。 ”此,故弟有。靡,也。弟靡者,而其後也。列子作“茅靡”,言茅而靡,弟兄而,其同也。音,作不貌者,非也。此就而委蛇之。因以波流,崔本作 “波”,云:“常之。”王念云:“崔本是也。蛇、何、靡、。蛇,古音徒禾反。靡,古音摩。,古亦音徒何反。” 正弟靡即,此作“波”,矣。本於四字句,多者嫌平板,往往以救之。亦自然之音,取其和口而已,非如後世之,不可出一定之也。若必字字指古某音,既非古人口授,何定之?是以明、清以,古音者,如聚,莫衷一是也。如王、俞等之於本,其字音,非不勤且博也,然徒斤斤焉辜於一字半句之,而于文之全理正,反不深究,故所者,恒于本,已於上之各篇,逐正之矣。即如此,五字者三句,“不知”句上,因以句,而以 “故逃也”短之句,住其,使峭峻,非不患平板,且起伏之致。而四句之末字,平仄相,,何以救之乎?如必改“流”“” 以合,上,他所取,徒 犯之嫌而已。刻意篇“人之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而同德,而同波”,以本段:生也天行,即未始出其宗也;而同德,德而,地之德也。吾故曰弟靡就也。而同波,德而健,天之行也。波之流似之,故此句系就而委蛇之。二句分含天地之德,即分上文“天壤”二字之也。故逃也。”成云:“因任前,曾,千化,非相者所知,故季逃逸也。”按:列子注引向云:“至人其也天,其也地,其行也水流,其湛也嘿。嘿之於水流,天行之地止,其於不而自然,一也。今季咸其居而坐忘,即之死;其神而天,即之有生。苟心而〔三〕感,升降,以世量,然後足物主,而耳,相者之所哉!” 前季言“不,得而相”,其,初,未和,哉其不也。及後,已充,已和而太,如易所“不”之神矣。前之“得而相 ”者,此不知所以相之矣,故逃也。此系借神巫相人,喻修道次第,道家工夫之明,篇之,非真有巫如此之神也。然後列子自以未始而,成云:“始丘道深,自知〔四〕未。” 今子所示之,然後自知既其文,之未也,故而求既其。下文,求既之明也。三年不出,不敢世亢。其妻爨,向云:“辱。” 正妻爨,有何辱?本亦未涉及辱,向非。此重在食豕,妻食豕,因而之爨也。食豕如食人,文:“食音祀。”郭云: “忘也。” 正此“不知其何”之。其不主知,上文自以牛同。於事,不近世事。 而委蛇而已。下“事任”伏。 雕琢,成云:“雕琢之,悉皆屏除,于素。” 昔之雕琢者,今去而,即去文而 也。然以其形立,然偶。而封哉,文:“而,崔‘貌'。哉,崔本作戎,云:‘封戎,散也。'”李云:“ 崔本是也。列子作‘□然而封戎'。六句人、,、立,戎、,各自。” 正注非。成云:“封,守也。”武按:生篇云:“其天守全,其神,物奚自入焉?”又云:“死生,不入乎其胸中。”天守全,封之也。物之曰,死生等,可矣,能封吾而守之,故神,而然之物,死生,自自入矣。此列子已既其,涉,而能不出其宗矣。一以是。宣云:“道加也。引季、子事,明帝王己,立於不,不可使天下得相其端,以智。其取意微妙。”以上引五事。 正此句系收上文列子神巫而心醉,以告子曰“始吾以夫子之道至矣,又有至焉者矣”各句。列子告,大有向神巫,不能子之意,今而後方知己未始,不再他慕,而一以是道矣。于此可以知文接之密。至注中“明帝王己”等,於本文意,尚隔膜。文之真意,前“故逃也”句注末段。

  〔一〕“以”上原有“可”字,王氏原刻及集本。

  〔二〕“入”原“久”,王氏原刻及集本改。

  〔三〕“而”原“”,王氏原刻改。

  〔四〕“知”原“如”,王氏原刻改。

  名,成云:“,主也。名之主。” 正注中“”字。名以知生,知主,凡知所生之名,皆之,不限於也。文子符言篇此四作老子。此句篇中各“名 ”字。府,之府。 德充符篇“人不,用知”?故出於知。 事任,郭云:“付物使各自任。” 上“於事”。知主。文:“知音智。”成云:“不智以主物。” 正成非。言不知主,非言不物主也。此句重要,上三句之主,兼篇中“知”字。如藏仁,出法,胥巫之技,倏、忽之,皆主知也。主知神怯心,不帝王矣。知如字。,悟真源,冥。 正非“悟”之,乃上“未既其”之也。既,也。“”,即既其也。 “出六之外”,“之野”,“立於不”,“合於漠”,“太莫”各句。而朕,崔云:“ 朕,兆也。”成云:“朕,也。晦光,故朕。 ” “乘莽眇之”,“何有之”、“游心于淡”、“游於有”各句。其所受於天,而得,全所受於天,而自以得之。 功天下,化物,不出其宗,即其所受於天也。容私,似不自己,民弗恃,神巫得而相,即得也。亦而已。郭云: “不,不能任群。” 道名形,也。老子最精要之曰“致”,本最精要之曰“道集於”,曰“者,而待物者也”。心不,不集而神不凝,何能合和太而成道?故老、千言,亦而已;本篇四“”,亦而已。故此句不收本篇及本,即收、老、、列一切言,亦不可。至人之用心若,郭云:“物而情。” 篇中“心”字。不不迎,而不藏,成云:“,送也。物感斯,不以心,既、迎,有情於匿哉!” 文子符言篇:“者不迎,去者不。”故成送。此二句,承“”字。淮南原道:“夫水之於形接也,不知故,而方曲直弗能逃也。” 前安:“清水明,不可以形逃。”夫不知故,即不不迎,上所“亦而已”也。方曲直不可以形逃,即而不藏也。故能物而不。成云:“用心不,故害。”此段正文。 文子真篇:“是故人若,不不迎,而不藏,物不。”淮南冥:“故若,不不迎,而不藏,故化而。”武按:音升,文“任也”。言能任物取照而不致也。世袁羊曰“何明疲於照”,可明斯。此喻人之心,不名,不府,不任事,不主知,物,故化而也。

  南海之帝倏,北海之帝忽,中央之帝沌。文云:“倏、忽,取神速名。沌,以合和貌。神 速〔一〕譬有,合和譬。”崔云:“沌,孔也。” 文:“倏音叔。,胡本反。沌,徒本反。沌,李‘清未分也'。”武按:此喻明不知主之。沌不知主之正面,倏、忽,其反面也。倏忽相遇於沌之地,沌待之甚善。 沌未始出其宗,之而委蛇。倏忽沌之德,曰:“人皆有七,以食息。此有,沌之,以道言之,即生主篇所“官知止而神欲行”也。之。”日一,七日而沌死。郭云:“ 者之。”此段喻意。

  〔一〕“神速”,原作“倏忽”,文引改。

国学经典 |

经部

[尔雅] [公羊传] [梁传] [论语] [礼记] [诗经] [孝经] [仪礼]
[周礼] [周易] [左传] [孟子] [尚书] [四书章句] [韩诗外传]

史部

[史记] [三国志] [晋书] [宋书] [南齐书] [梁书] [陈书] [魏书][北齐书]
[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新五代史][元史][明史] [清史稿][汉书][后汉书][新元史][资治通鉴] [续资治通鉴] [战国策][贞观政要][荆楚岁时记][逸周书] [古列女传][徐霞客游记][大唐西域记]
[唐才子传] [通典] [东观汉记] [前汉纪][后汉纪][华阳国志][洛阳伽蓝记] [唐会要][唐律疏议] [吴越春秋] [越绝书][竹书纪年]

子部

[道家][兵家][儒家][法家][杂家][世情小说][历史演义][历史小说][志怪小说]

集部

[全唐诗] [全宋词][李太白全集][乐府诗集] [文心雕龙][文选][王右丞集笺注] [楚辞][楚辞补注]

蒙部

读书人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