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子集解》原文txt下载:大宗第六

发布时间: 2013-12-11 02:30:56 作者: rapoo

常用工具

[谜语大全及答案] [歇后语] [顺口溜] [绕口令] [三字经] [谚语]

[名人名言] [对联] [脑筋急转弯] [国学经典] [诗词鉴赏][三句半]

大宗第六  本篇云:“人效之。”效之言也。又云:“吾乎!吾乎!”以道也。宗者,主也。

      正天下篇“以天宗”,此所“大宗”者。天道篇云:“夫明白於天地之德者,此之大宗大本,天和者也。”和大宗也。然易“一一之道”,本篇“,之大者也,道者之公”,言道之公名也。田子方篇“者交通成和”,者,也。此,之公名道,之相合和。是和乃道之也,故天道篇和大宗,即道大宗也。子何故天宗,而道大宗?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法者,也,即人地,地天,天道也。本篇“夫道”,道“生天生地”。夫天既法道,道既生天,天宗,道大宗,又何疑乎?且“夫道”“於上古不老”句,指道言之也。篇末“吾乎”下,亦有此句,其所吾者,亦指道言之也。而天道篇“大宗大本”下,所引“於上古” 句,概本篇末同,所言和大宗,道大宗,尤明矣。由以上所,此所大宗者,道也;所大宗者,以道也。

  知天之所,知人之所者,至矣。知天之所者,天而生也;凡物皆自然而生,其自然。 天地篇:“之之天。”夫“之”者,即其所循天之理,因乎自然,而不以人也,如下所“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士”等是也。故此所“ 天之所”,即下真人之所也; “人之所”,即下狐不偕人之所,而乎其者也。提於此,以下文。刻意篇“恬淡,乃合天德”,生篇“形全精,天一”,即天而生 也。以“恬淡”而至 “形全精”,下所真人之所亦可以此八字概之。 知人之所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其知之所不知,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其知,音智。不知,智得所。郭云:“知人之所者有分,故任而不也;知人之所知者有,故用而不也。故所知不以涯自困。” 明此知之盛,而非知之真也。物云:“故知止其所不知,至矣。 ”生主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涯。以有涯涯,殆矣。”夫人之所者事也,事之能者知也,事涯,故知亦涯。所知人之所者,因有人之形,故群於人,而不人以,知人之所也,即下文“ 人徒”也。所其知之所不知者,言知乎其所能知,不知其所不知者,是不以有涯涯也,得其天年而不殆矣。若狐不偕人,知人之所,而不知其不知者,故除箕子徉狂免外,皆死蹈河而中道夭也。然,有患。成云:“知盛美,有患累,不若忘知而任也。” 正知盛矣,然未能登假於道,非真知也,故不能患。夫知有所待而後,其所待者特未定也。成云:“知必境,非境不。境既生不定,知亦待常。唯境、知忘,然後患。” 正注非。下文 “若化物,以待其所不知之化已乎!且方化,知不化哉?方不化,知已化哉”?即此文之。欲知已化,必待已化之,其知然後;欲知未化亦然。故曰“知有所待而後”。未化,生也;已化,死也。死生命也,人何能定?故曰“特未定也”。庸知吾所天之非人乎?所人之非天乎?成云:“知能用,非自然。是知天之人,理二,故天即人,人即天。所吾者,生自。此泯合天人,混同物我也。” 正注非。其所待者既未定,吾之所知者能必其真?吾所天理者,或于人;吾所人者,或反合于天理矣。如狐不偕等之死,彼必自以知之真而死之矣,安知其行名失己, 忘身不真,役人之役,而不自其者哉?物云:“庸知吾所知之非不知耶?庸知吾所不知之非知邪?”意正此同。且有真人,而後有真知。郭云:“有真人,而後天下之知皆得其真而不可。” 真知,知之盛一。知之真者,不于人之。何真人?此句下“古之真人”四。古之真人,不逆寡,任物,寡少,不逆忤。 逆,不也。天地篇:“是玄德〔一〕,同乎大。”大,即一所逆也,尚何寡之逆乎?不雄成,不以成功自雄。 徐鬼篇“成固有伐”,雄成之也。此常人之情也,真人不。老子曰:“不而成。”又曰: “以其不自大,故能成其大。”不自以大,即不自以雄也。本篇:“不也,不成也。”物:“其成也,也。”夫成如一,尚何成之雄乎? 不士。成〔二〕:“夷而士自,非招致。” 正注非。庚桑楚篇:“至知不。”真人然後有真知,即至知也,故不士。 若然者,而弗悔,而不自得也。成云:“天已,曾悔吝之心;分命偶,不以自得美。” 正夫知有所待而後,若知之所待者已成去,亦不追而悔之,此家所“去心不可得”也。若如其所待而知,亦不自以得,此不雄成之同,家所“在心不可得”也。上文所者,未也。不士,家所“未心不可得”也。若然者,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是知之能登假於道也若此。危生死,不以介。其能登至於道,非世之所知也。 知能登假於道,斯真知,非盛也。古之真人,其不,成云:“思想,故寐寂泊。”其,郭云:“所寓而安。”其食不甘,成云:“不耽滋味。” 老子曰:“ 味味。”又曰:“五味令人口爽。”王弼注:“爽,差失也。”故不甘食。其息深深。李云:“息之貌。”真人之息以踵,成云:“ 踵,足根。”宣云:“呼吸通于泉。” 泉穴,一名地,在足心陷者中,屈足卷指宛宛中。庭云:“三之中精深,九微之幽且。口天精神,足地生命,手人把盛衰。”武按:人恃息以生,道家生,故息。息由口鼻出入,故天精神之,之既久,其息深深,下聚于丹田,因而通于足之泉穴,所“地生命”也。此,足以真人踵息之。考足少,斜小指足心泉穴,循踝之後,入跟中,上□,出廉,上股後廉,直脊,,肝膈,入肺中,舌本,循喉。然息由口喉,入肺,至足踵,固自有以通之,踵息之,非不可能也。以上真人一。人之息以喉。宣云:“止於之。” 正“”倒,作“”。恚言篇:“(平)者,音之也。”又云:“小而疾薄,疾,其合利,其出易。其大而厚,,其出,故重言也。”武按:,在咽喉之旁,能能收。食入收掩其喉,音出,故曰“音之”,乃喉之也。平人之息,吸由口鼻,而入於肺,由肺呼出。然人之息以肺,此以喉者,特言其息之耳。然使肺而不通,亦以喉息矣。屈服者,其嗌言若哇。屈服,人所屈。嗌,喉咽也。嗌,之未出;言,之已出。吞吐之,如欲哇然,以之人。 文:“嗌音益。哇,反,崔一音於佳反。文云:‘也。'”其耆欲深者,其天。情欲深重,神。 耆嗜同。以上真人二。古之真人,不知生,不知死;郭云:“化。”其出不欣,其入不距;文:“距,本又作拒。李云:‘欣出生,拒入死。'” 文:“欣音欣。距音巨。”然而往,然而而已矣。成云:“然,系 貌。” 文:“,李音悠。向云:‘然〔三〕心而自之。'”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宣云:“知生之源,任死之。” 不忘其所始,德充符篇“ 保始”之同。始者,指道也;保者,守而不忘也。彼句下。命之者天也,任而安之,有心以求,以人助天也。受而喜之, 宣云:“受生之後,常自得。” 正注非。如注受生自得,上文“其出不欣”,下文 “不生”矛盾。此承上句“始”字。始指道也,故曰 “受而喜之”,下文“不以心捐道”一意相承。忘而之。宣云:“忘其死,而於天。” 正此承上“不忘其始”,其始也。之孔子之“克己”,孟子之“收放心”,人欲除天理自矣。是之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真人。郭云:“物之感人,人之逐欲,天理矣。真人知用心背道,助天生,故不也。”俞云:“郭注,捐疑之。” 正省上下文,“捐”字不。文:“捐,□也。 ”上文“不忘其所始”,“受而喜之,忘而之”,即不以心捐□其道也。不以人助天者,承上“不求其所 ”。求其所者,人以求之也,之宋人助苗之也。苗,天也;助之者,人也,助之以害之矣。 “是之真人”句,答上文“何真人”。若然者,其心志,宣云:“志作忘。思。 ” 正“志”字不。如作“忘”,心既忘矣,安能如下文“喜怒通四,物有宜”乎?此二者,皆心之用也。“若然”句,承上文;“其心志”承“受而喜之”、“不以心捐道”等句。文:“志,心之所之也。”本神篇:“心有所之意,意之所存之志。”:“志於道。”此亦同,即心之所之者道也,即不以心捐道也。又素心云:“在志喜。”王冰注云:“喜心志。”此本句解。因喜心志,上“ 受而喜之”,下“喜怒通四” 之二“喜”字,皆心志也。心不捐 道,亦以其受而喜之也。其容寂,宣云:“。”其,宣云: “,也。”,大朴貌,宣“恢上”。 正文:“,徐去反,郭苦反。”武按:“天道篇“ 而然”句下,引成“ 高亢,露”,此大,同一之形容,不前後相歧。此高亢露,至“”二字,成氏任意所加,。秋容寂寞,春昭舒,故青一至,生展,草木萌生,群,此即高亢露之象也。故“寂”字,下“然似秋”;“”字,下“暖然似春”。可文有法,非漫然下字,惜各注家均未省及此。然似秋,暖然似春,郭云:“物非威,生物非仁。” 文:“暖音喧,徐晚反。”武按:上句承“容寂”,下句承“ ”。即其容寂,然似秋;其,暖然似春也。喜怒通四〔四〕,宣云:“喜怒皆心,如四之〔五〕。”物有宜,而莫知其。 事合宜,而莫其。正然似秋,裁制物,各有所宜,圈,而莫知其所止。故人之用兵也,亡而不失人心;崔云:“亡而得其人心。” 不失人心,由於物有宜也。此上句,承“然似秋”。利施於物,不人。由仁行,非行仁。 物,任天之行而已,不人而施也。此承 “暖然似春”。故通物,非人也;不求通物,而物情自通,人。 人喜怒通四,而不通物。四行,而物自通,如春之任物自,不助其也。人亦任物自通,如之,有心而任知矣。有,非仁也;至仁私。 天篇:“至仁。”有私也,利施於物者矣。天,非也;宣云:“而,有成之心。” 正真人物春,接而生於心者也;喜怒通四,物有宜者也。以知,而不以旦夕流之天也。如以天,必致生逐, 非矣。利害不通,非君子也;利害不其通,故有避。 物“人不事于,不就利,不害”,能通利害一也。不通,非君子矣。此君子,指在位者言。行名失己,非士也;成云:“必所行求名而失己性,非有道之士。” 士,指在野者言。逍篇“名者,之也”,以名假而真也。行乎名者,必失己之真。亡身不真,非役人也。宣云:“徒其身,而真性,世所役,非能役人。” 因行名而亡身,是因假而亡真也,身有不亡而亡者矣,如狐不偕是也。非役人,乃役於人也;役於人,即失己也。下引古人以明此二句之。若狐不偕、成云:“姓狐,字不偕,人,不受,投河而死。”光、成云:“夏人,性,好鼓琴,天下,不受,石自沉于水。 ”伯夷、叔、箕子胥、司云:“胥,箕子名。子曰:‘箕子胥,漆身,被佯狂。'”他、成云: “逸人,光,恐及乎己,遂弟子,蹈于水而死。申徒狄之,因以踣河。” 文:“他,徒河反。”申徒狄,文:“ 殷人,石自沉於河。”是役人之役,人之,而不自其者也。郭云:“斯皆舍己效人,徇彼我者。”宣云:“人用,快人意,真性何益!” 上之人,皆行名失己,亡身不真者也,真人之所者矣。此上文人之所,然不知其所不知,以致不其天年者。古之真人,其而不朋,郭云:“物同宜,而非朋。”俞云:“郭注非也。此言其,非言其德。峨。天道篇‘而然',即峨然也。朋崩。易‘朋咎',五行志引作‘崩咎',是也。而不朋,言其峨然高大而不崩也。” 正“ ”字下文,至“乎忘其言也”止;“”字由上 “然似秋”、“物有宜”生出。郭尚,俞必改 “”“峨”,改“朋”“崩”,又於“”下加“ 然”字,如周折,然後成其“ 峨然高大而不崩”之,之上下文,毫不相干。且容非山陵比,何可以崩 乎?考酒:“西方者秋。秋,愁也。愁之以察,守者也。”注:“察,之貌。”故曰“ ”字由上文“秋”字生出也。下文“□物而不” ,□即之。本篇,前後原一。又名: “,裁制物使各宜也。”白虎通情性篇:“者,宜也,得中也。”夫裁制物,得中,故不物相朋也,秋何私物而有所朋乎?朱桂曜云:“冠子知篇:‘故者之,治者之。,阿;阿理,不立。'注:‘,也。' 不立,正此‘而不朋'同意。王 ‘南山群宗等',注林曰:“音朋。'”武按:集:“同朋。”又管子幼官篇注:“即朋字。”此引“而不朋”,足俞迂。若不足而不承,宣云:“卑以自牧,而非居人下。”此句承“”字。文:“承,受也。” 老子曰:“德若不足。”德足而若不足也。篇:“足而不。”又曰:“不足,故求之。”真人不不不求,且之而不受也。乎其觚而不也,王云:“觚,特立不群也。”崔云: “觚,棱也。”李云:“觚是孤借字。地‘觚竹' ,文‘本又作孤'。此孤、觚通作之。孤特者,方而有棱,故字亦借觚之。‘乎其觚',‘乎其'文,“”是□之借字。文:‘□,安行也。'”按:不,不固。 正此句申“而不朋 ”之。下“乎止我德”之字,王相接意,可移以此“”字。李□借,安行也,句此意,殊穿。觚,文“酒之爵也。”史酷吏“,破觚而圜”,集解:“觚,方。”索:“觚,八棱有隅者。”言真人而不朋,世相接,觚之方而不圜也。然其不朋者,特和而不同耳。物有宜,亦不也。李乃觚孤借,亦好生枝矣。乎其而不也,成云:“,大貌。”按:廓然清,而不浮。 正此申若不足而不承之。不足者,也。易流於而不,而不不足矣。真人者,若而,故不也。此即老子“大盈若”之也。邴邴乎其似喜乎!向云: “邴邴,喜貌。”郭云:“ 至人喜,然和,故似喜也。” 正文:“邴邴,音丙,文云:‘明貌。'”言邴邴乎其似以明知自喜乎!此下句知;自此至“乎忘言”句,各以二句分知、德、、刑。崔乎其不得已乎! 向云:“崔,貌。”成云:“迫而後,非先唱,故不得已而之也。” 以知,至而,於知之所不得已,非喜之也,故上句言“ 似喜”。乎我色也,文云:“ ,聚也。”宣云:“水聚有光。言和之色,令人可。” 父篇:“真在者,神於外。”大曰:“德身。”淮南原道云:“子夏得道而肥。”士容任地篇“人肥必以 ”,高注:“人肥,色。”德者,得道也。德充於,故色於外也。下文女“色若孺子”,即此。乎止我德也,,相接意。宣云:“之德,使我止。” 正“”字,成容。乎色者,由於容止我德也。此上句德。乎其似世乎!崔本 “”作“”,之。俞云:“世乃泰之借字。泰相。”郭藩云:“、古通借。泰字作大。世、大古亦通借。” 正“”“世”二字,皆如字。,前儒林“以才焉”之。言勉於,其如世人之所也。此句上“人之所”,伏下“人徒”。乎其未可制也,成云:“然高,超於世表,不可禁制。”勉於,特似世人耳,然高,不世俗之所拘制也。下文孟子反、子琴。不世俗之,以人耳目,故而歌,斥子曰“知意”,即此意也。此上句。乎其似好也,李云:“,貌。”郭云:“邈深,莫其。 ”成云:“默如,不也。”文:“好,呼反。”乎忘其言也。文:“ ,忘本反。”成云:“,心貌。以上言真人德行,下明其利物政之方。” 正注非。好,故忘言。此二句,“然似秋”句。秋收,故曰“好 ”。秋,刑之也。寒病篇“舌涎下,”,注音。又本藏篇“心高於肺, 中而善忘,以言”,正此及上句同。,即上句“好”也。且均就心,彼秋,肺秋藏也。故此二句,刑。以刑,郭云:“刑者治之,非我。” 此及下三句,方明出知、德、、刑四字。以翼,郭云:“者,世所以自行,非我制。”以知, 郭云:“知者之,非我唱。”以德循。郭云:“德者自彼所循,非我作。”以刑者,乎其也;郭云:“任治之自,故而。” 下文“生者不死”,“外生”,“以生附疣”等句,皆也。知北篇引老子曰“道日,之又,以至於”,亦相同,皆此之例也。此以下至“勤行者也”,再就知、德、、刑四分之。以翼者,所以行於世也;郭云:“世所行,故不行。” 正父篇:“者,世俗之所行〔六〕也。”行以翼,世行以,和光同,人徒,而人之所,故曰“所以行於世也。”以知,不得已於事也;知以,不得已於世事,宜付之。 文子道原篇:“夫事生者,而。生於,知者常之行。”又曰:“物至而,智之也。”此足以“以知”之。言事物之,知不得已而之,余寂然知,亦泯然,故知生,知寂。人於寐之,何有乎?以德循者,言其有足者至於丘也,宣云:“德之所在,人人可至,我特循之耳。如丘之所在,有足者皆可至,我特同登耳,非自立。”按:意于行,自然而至,故曰“有足者至”也。 正文:“循,行也。”天地篇:“是玄德〔七〕,同乎大”人之所行,我而行之,而不,即同乎大也,即循乎玄德也。淮南言 “至德道者若丘山,嵬然不,行者以期也”,注: “行道之人,指以期。”此,可以明本。言吾之於德,循之而行,之有足者指丘期,循之而至也。丘可 ,行者每以前途之,庶不歧。而德亦吾行之,惟有而循之而已。而人真〔八〕以勤行者也。宣云:“人真人勤行不怠,知其毫未以我乎!”  正我循德而行,容而止,行未勤也。而人乃以勤行,亦人多不循行乎德,故以不勤者勤邪!故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成云:“ 既忘於美,亦於憎。故好弗好,出自凡情,而智融,未不一。” 人情好有差等,不好亦然。真人于此,不生差心,之一也。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成云:“其一,智也;其不一,凡情也。凡、不二,故不一皆一之。”  正好一矣,不好一矣,然好不好,仍不一也。真人且不知生,不知死,尚何好不好之分乎?故曰“ 其不一也一”。其一,天徒;其不一,人徒。成云:“同天人,致,天而也。彼彼而我我,人而徒也。” 正同生死,一好,喜怒通四,利施物,不人,此天徒也,天之所也。,所以文者也。文繁委,至不一也,而真人以翼,乎似世,此人徒也,人之所也。天人不相也,是之真人。成云:“天彼我,人有是非,然之,空寂。若使天人劣,乎!此又混一天人,冥同。此趣者,可真人。” “ 天”“人”二字,跟篇首,至此作一收。“是之真人”句,再答上文“何真人”句,收束上“古之真人”四。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皆物之情也。死生夜旦等,皆由天命,不可更以人。此物之情,足系也。 同,也。死生由命,夜旦由天,人不得而也。“命”字“天”字,以下各主。彼特以天父,而身之,而其卓乎!身知天,而卓然出於天者乎! 正彼,指上“命”字。命者, 我之生命也。之,指“ 彼”字。卓,指道。言命生於天,故以天父。天生於道,道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此文命出於天,而身尚之,道卓立於天地之先者乎!此伏下“夫道”。人特以有君愈乎己,宣云: “分乎己。”而身死之,宣云:“效忠。”而其真乎!身知君,而然切於君者乎! 正“真”字,即下文孟子反、子琴所歌“嗟桑乎,而已反其真”之真。子之旨,在不生死,以死真,上句“死 ”字方能相。上二句,此句之喻也。“桑”,此句之者也。父篇:“真者,精之至也。”又曰:“真者,所以受於天也。”形死而精不死,人於忠君不惜死,何於形反真而死乎!上“真人”四,即明此“真”字。泉涸,相於,相以,相□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喻生死,不如相忘于自然。“泉涸”四,又天篇。 正文:“涸,各反,雅云:‘竭也。',于、付二反。□,本又作濡,音儒,一音如戍反。沫音末。”武按:此“”二,下文“桑 ”子、孔子答喻之伏。彼“相忘乎江湖”,此文者也,於此,故略於彼。彼“人相忘乎道”,“”二者也。文中往往有此置,奇肆,令人不易捉摸,然加按,串,有不紊也。然此文亦兼作下“善吾生”二之喻,言善生救於死,相相濡,欲善生以救死也,然沫有,瞬即涸,斯之善,何益於生也!王懋疑此文,其亦未加按乎?其而非桀,不如忘而化其道。宣云:“ 此道字,是非之道。言非桀,不如忘其道;好生死,不如忘其累。”按:二又外物篇,下三字作“其所”。正此“桑”中作伏,已上,然亦兼上“其好之也一”句,及“死生命也”二句。,好之也;非桀,不好之也。忘化其道,即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也。又死生之,相去甚促,夜旦之常。知北篇云:“有夭,相 去何!奚足以、桀之是非!”正同此。此上“涸”句,在全篇中上下,一大。夫大我以形,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宣云:“任自然,所以善吾生也。如是,死亦不苦矣。”按:六又後。列子天瑞篇:“人胥知生之,未知生之苦;知老之,未知老之逸;知死之,未知死之息也。” 正宣非。文人每生,不知大乃以生我也;每畏老,不知大乃以老使我得逸也;每死,不知大乃以死使我得息也。然生亦何必!不必,不必善矣。生死同,善生,直善死耳。善死者,乃,非也。善生者,意在益生,益生者不祥。本篇一曰“不知生”,再曰“外生” ,曰“生者不死”,是不主善生也。宣“善生死不苦”,本何有以死苦之意乎?夫藏舟于壑,藏山於,也。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之而走,昧者不知也。舟可,山可移。宣云:“造化默,而藏者在其故。” 列子天瑞篇:“粥熊曰:‘亡已,天地密移,之哉!'”藏大小有宜,有所。若夫藏天下於天下而不得所,是恒物之大情也。藏大小,各有所宜,然不之理。宣云:“生於藏之,若悟天下之理,非我所得私,而因而付之天下,此理在我共之,又所哉!此物理之也。” 按:恒物之大情,言常物之通理。 正舟小於山,大於壑,故曰“藏大小有宜”。天地密移,故曰“有所”。舟、山天地密移,藏之有宜,有所。喻生命月流,善之有,何可使!恒物之大情,上文“物之情”。列子篇云:“然天地一物也。”夫物恒,而天地有,故恒物者,天之也。下文“道有情有信”,道之情自比物情大,故大情者,道之也。道於天地之,故曰“恒物之大情”,即道天地之大情也。藏天下于天下,言藏天下之物於天下之大情,斯物 所得矣。特犯人之形而喜之,若人之形者,化而未始有也,其可邪!犯同。人形喜之,若人之生,孰不自喜其身者! 正“犯”不必改“ ”。淮南“犯津”,注:“犯,也。”又主“犯患之危”,注:“犯,遭也。”犯人之形者,偶遭遇或偶接而成人之形也。遭,皆含偶然,以下“化”照。文偶犯人形,生於世,光隙,如客之寄,生死相,如之,古始至今,犯人之形者,千化,,等花,何足喜!下文“有旦宅而情死”,即明此也。知北篇云:“人生天地之,若白之,忽然而已。”又曰:“已化而生,又化而死。”可以明化而未始有之。上文“受而喜之”,喜道也,此言生不足喜,同一“喜”字,而涵不同。故人游于物之所不得而皆存。宣云:“人全造化,形有生死,而此理已天地同流,故曰皆存。” 正自然之道,物之所不得者也。人游于自然之道,故不生,不死。生固存,死亦存也。形死,而人之心未死,故曰“皆存”也。生篇“乎物之所始”,山木篇“浮游乎物之祖”,田子方篇“吾游心于物之初”,其皆同。善妖善老,善始善,人效之,又物之所系,而一化之所待乎!文:“妖,本又作夭。 ”成云:“夭老少,都不介。未能忘生死,但所嫌,足物傅,人放效之。混同物,冥一化,物宗匠,不亦宜乎!” 正奚侗曰:“君房本妖作少。”武按:作“少”。如下文女之色若孺子,善少也;氏挈天地,善始也;西王母之莫知始、莫知,善始善也;彭祖之下及有虞,善老也。提於此,以“”一之。物所系,一化所待,指道言。淮南精神云:“以死生一化。”是一化指死生之一化言,上文“化”。又淮南原道云:“夫太上之道,生物而不有,成化像而弗宰。行喙息,,待而後生,莫之知德; 待而後死,莫之能怨。”上句之意,物之生死,待夫太上之道也,足以“一化之所待”句之。夫道,有情有信,形;宣云:“情者,之也;信者,之符也。”成云:“恬然寂寞,也;之不,形也。” 物:“可行已信,而不其形,有情而形。”“道”字,承上 “卓”字、“真”字、“ 大情”句、“物之所不得”句,而之。可而不可受,郭云:“古今而宅之,莫能受而有之。”可得而不可;成云:“方寸悟,可得也。於形色,不可也。” “得”字,“”十二 “得”字伏根。自本自根,宣云:“道事物根本,更有道之根本者,自本自根耳。”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成云:“老子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神鬼神帝,下文堪、夷等,鬼也;、伏羲等,帝也。其神,皆道神之。生天生地;成云:“老子云:‘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 老子云:“地法天,天法道。”在太之先而不高,在六之下而不深;未判,是太。天地四方,之六。成云:“道在太之先,不高;在六合之下,不深邃。”先天地生而不久,於上古而不老。文:“,丁丈反。”按:此又後。 此上“卓”字。氏得之,以挈天地;,即豕,古帝王也。成云:“挈,又作契。言能混同物,符合二。” 文:“,郭褚伊反。挈,徐苦反。”成提挈。伏氏得之,以母;成云:“,合也。母,元之母。得至道,故能八卦,演六爻,,合元。” 成云:“能伏牛乘,伏牲,故之伏羲也。”文:“音羲。”武按:篇云:“之大。”母者,即,以其大於各也。伏卦演爻,所以明化之理也,故易曰“於而立卦”。伏羲既明之理,自能合德,即母之也。得之,古不忒;成云:“北斗星,故曰。得至道,故持天地,始,差忒。” 文: “ 崔云:‘古,久也。'玄注周云:‘古,言常也。'”武按:大道古不忒,北斗星,亦古不忒,故曰“得之”。日月得之,古不息;堪得之,以昆;文:“崔作邳。司;‘堪,神名,人面形。'淮南作‘。'”成云:“ 昆山神名。,入也。” 文:“,徐扶眉反,郭孚杯反。”武按:淮南俗:“昔者夷得道,以大川;且得道,以昆。 ”逵吉“文‘堪,淮南作',是唐本且作也。字形近,故耳”。程文山海云: “‘是□祖江于昆之',後衡注引作‘'。古、□本一字。”云:“古丕通。故尚‘丕子之',史作‘子'。丕通,因之丕之字,亦通也。堪、亦同。”夷得之,以大川;司云:“清泠曰:‘夷,潼堤首(成疏有“”字)人也。服八石,得水仙,是河伯。'一云:以八月庚子浴於河,溺死。”肩吾得之,以大山;司云:“山神,不死,至孔子。”成云:“得道,,太山之神。”帝得之,以登天;崔云:“帝得道而上天也。” 成云:“帝,也。采首山之,鼎于山之下。鼎成,有垂於鼎以迎帝,帝遂群臣及後七十二人,白日乘以登上天,仙化而去。”得之,以玄;李云:“,高氏。玄,北方也。月令曰:‘ 其帝,其神玄冥。'”成云: “得道北方之帝。玄者,北方之色,故於玄。”  成云:“,帝。年十二而冠,十五佐少昊,二十即位。采羽山之鼎,能召四海之神,有。年九十七崩。” 禺得之,立於北;文:“海外云:‘北方禺,黑身手,足乘。' 郭璞以水神,人面身。文云:‘北海神也,一名禺京,是帝之也。'” 文:“禺音虞。”西王母得之,坐乎少,莫知其始,莫知其;文:“山海:‘西王母如人,狗尾,蓬,戴,善,居海水之涯。'武帝云:‘西王母上元夫人降帝,美容貌,神仙人 也。 '崔云:‘少,山名。'或云:西方空界之名。” 成云:“王母,太之精也。豹尾,虎,善笑。舜,王母遣使玉;武帝,青桃。容若十七八女子,甚端正,常坐西方少之山,不生死,故莫知始也。”武按:海外、山海、武帝等,荒不。然多寓言,上列各所,作寓言焉可也。彭祖得之,上及有虞,下及五伯;崔云:“彭祖七百,或以仙,不死。”成云:“ 上自有虞,下及殷、周,凡八百年。” 成云:“彭祖,之玄也。帝封于彭城,善性。五伯者,昆吾夏伯,大彭、豕殷伯,桓、文周伯。”文:“伯,如字,又音霸。”傅得之,以相武丁,奄有天下,乘,箕尾,而比於列星。司云:“ ,箕斗之,天津之也。星:‘傅一星,在尾上。'”崔云:“傅死,其精神乘,尾,乃列宿。”文:“崔本此下更有‘其生父母,死,登假三年而形,此言神之能名者也。'”按:下引七事以明之。 文“奄” 下云:“大有也,覆也。”文:“音。”成云:“武丁,殷王名也,曰高宗。得傅,使求之天下,于州河北傅岩板之所而得之。相于武丁,奄然清泰。傅,星精也,而傅一星,在箕尾上。然箕尾是二十八宿之,持方,故言‘乘,箕尾';而角、亢等星比行列,故言‘比於列星'也。”

  〔一〕“德”原作“同”,天地篇原文改。

  〔二〕“成”二字,王氏原刻及成疏。

  〔三〕文不重“”字,“然”上有“自”字,“自然”二字下。

  〔四〕“喜怒通四”五字,王氏原刻及集本。

  〔五〕宣注王氏原刻。

  〔六〕“行”,父篇作“”。

  〔七〕“德”,原作“同”,天地篇改。

  〔八〕“真”字,王氏原刻及集本。

  南伯子葵乎女曰:“子之年矣,而色若孺子,何也?”李云:“葵綦,之也。”文:“,徐音禹。一是人也。”文:“孺,本亦作儒,如喻反。”成云:“孺子,稚子也。”武按:色若孺子,即上文所“乎色”。曰:“吾道矣。”南伯子葵曰:“道可得邪?”曰: “!可?子非其人也。夫卜梁倚有人之才,而人之道,我有人之道,而人之才,李云:“卜梁姓,倚名。”宣云:“倚明, 似子;忘明,似子也。” 文:“,音。下乎同。”成云:“,可,言不可也。” 武按:上,;下可,不可也。人世“夫以充”句上。成失之。吾欲以教之,庶其果人乎!不然,以人之道告人之才,亦易矣。吾守而告之,守而不去,。 日而後能外天下;成云:“心既寂,境皆空。” 郭云:“外,也。”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後能外物;郭云:“物者,朝夕所需,切己忘。”成云:“天下疏易忘,身之物,近忘,守七日,然後之。 ”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後能外生;成云:“隳形,坐忘我。”已外生矣,而後能朝;成云:“死生一,物我兼忘,豁然如朝初,故之朝。”宣云:“朝,如平旦之清明。” 正,文“通也”,“也”。朝者,前守之九日,此不待守而一朝自通也。朱晦庵大格致章云:“至於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通焉。”守之七日九日,用力之久也,朱恰此注。又楞云:“生既,寂前,忽焉超越世出世,十方明。”生既,外生也。忽焉者,一朝之同。十方明,之也。三家之,稍不同。道家於,自此境界,家亦然也。成、宣均失之。朝,而後能;一而已。 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是道卓然立於天地之先也。老子道,“立不改”,即道也。,而後能古今;成云:“任造物之日新,化而俱往,故古今之。 ” 生篇“道始”,即道古今也。道而能後古今。古今,而後能入於不死不生。宣云: “生死一也。至此,道在我矣。”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云:‘生'二,申上文。生之妄,故曰生;安性命之自然,故曰生生。死生受,是不死不生也。” 正列子天瑞篇: “生物者不生,化物者不化。”所“生者不死”, 化物者不化同。惟列子就天之四言之。意如霜露既降,草木凋,此天化物也,亦即生也。天固不物化,不物死也,故曰 “生者不死”。春大地,物萌生,此天生物也。天自不生,故曰“生生者不生”。老子曰:“天地所以能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生。”此同。此就上“不死”“不生”句分之地。老子又曰:“天法道。”故言天,即於言道也。然就人之修道言之,又有,因天本生,人原有生也。故此文所“生”者,如生篇“生精不”,又如南郭子綦之心如死灰,上文之“外生”,下文之“以生附疣”,如形去知,忘肝,耳目,皆生之也。能如是,可以登假於道而不死矣。所“生生”者,即上之“善生”“益生”,老子所言之“生”也。崔云:“常其生生生,除生生。”李云:“ 亡也。亡生者不死也,矜生者不生也。”二氏之,其於亦得。此乃女言人修道之功夫,天之生、生生,自有也。其物,不也,不迎也;成云:“,送也。道之物,拯方,迎之生,送量之死。” 帝王篇“人之用心若,不不迎,而不藏”,知北篇“有所,有所迎”,均就人之用心言之,故不不迎;本文就道之妙用言之,故可不,不迎。道天地,包涵,凡物皆其亭毒之中,故物不在其迎之也。以言夫道之本,迎;言夫道之妙用,不,不迎。物有去,道因迎而之,所感而後也。成“道之物”,似於“道”“物”二字尚未清。本於此二字,界甚明。生篇云:“凡有貌、象、、色者,皆物也。 ”故道是道,物是物,不可混。如上“得之,古不忒,日月得之,古不息”,日月,物也,不忒不息,道也,道寄於日月也。又天地篇道云:“金石不得以。”金石物也,所以者道也,道寄于金石也。此“其物”,言寄於物也。知北篇“道所不在”,又“乎逃物”,道在,以寄於物 而有在也。“”字承上“生”,“迎”字承上“生生”。不也,不成也。成云:“不送而送,不;不迎而迎,不生成。” “”字承“” ,“成”字承“迎”,分面。其名。也者,而後成者也。”郭嵩云: “孟子注:‘,迫也。'物我生死之迫於中,迎成之迫於外,而一所其心,乃之。置身蕃、交互之地,而心固焉,于成矣,故曰‘而後成'。” 正在宥篇“人心”,成氏。雅:“,也。”是者,之也,承“”,亦即承“”“”。甯者,安定之也,承“成”,亦即承“迎”“生”。文:“,也。”是、、同。天道篇舜曰 “天德而出”,曰“乎”,乃“”“ ”也,可以此“”“”。而後成者,而後甯成者也。列子天瑞篇;“物於彼者盈于此,成於此者於彼。”物篇:“其分也成也,其成也也。”分出之物成,而被分之物矣,此成由於彼也。就天言之,秋行,而後春得遂,故曰“而後成”也。上言天道既有生之用,故物遂有生死成之途。,之用也;迎,生之用也。天道何以有此用?以天道不外而已。董仲舒曰:“天有之施。”管子四篇:“德,刑。”董子又曰:“暖,寒,予。仁生,戾急。”文子上德篇:“不生,不化。”篇:“相照、相、相治,四相代、相生、相。”故天道,有生之用,由於有生之性也。故也,也,也,也,用事也;生也,迎也,成也,甯也,用事也。任生之自然,而自於不生不死,此之天,此之道。南伯子葵曰:“子乎之?”曰:“副墨之子,成云:“ 副,也。”宣云:“文字是翰墨之,然文字非道,不道之助,故之副墨。又初作之文字言,後之文字,皆其孳生者,故曰‘副墨之子'。”副墨之子洛之,成云:“ 洛之。”按:之,言反之也。洛、同音借字。古先者言,故曰“洛之”。古先口授而後著之竹帛,故然。洛之之瞻明,解洞。瞻明之,,小,嚅。之需役,成云:“需,。役,行也。需勤行勿怠者。”需役之於,文:“于音。王云:‘,歌也。'”宣云:“ 歌吟,寄趣之深。”于之玄冥,宣云:“玄冥,寂寞之地。 ”玄冥之寥,宣云:“悟空。”寥之疑始。”宣云:“ 至於端倪,乃道也。疑始者,似有始而未有始。”

  子祀、子、子犁、子四人相曰:崔云:“淮南‘子祀'作‘子永',行年五十四,而病。”千里云:“淮南精神篇作‘子求',非。求、永字,多互。抱朴子博喻篇:‘子永天之。'”按:此,下“祀”“”字互易。“孰能以首,以生脊,以死尻,孰知生死存亡之一者,吾之友矣。”成云:“人起自,故以首;生有,生居次,故以生脊;死居後,故以死尻。死生,同乎一。能斯趣,所遇皆,有存亡欣於其!能知是,我友也。” 文:“ 尻,苦羔反。”庚桑楚篇:“以有首,以生,以死尻。孰知有生死之一守者,吾之友。”此“存亡”“生死”,似彼作“有生死”是。夫首、脊、尻,分,一,有生死分,然真人之,亦一也,故可之友矣。四人相而笑,莫逆於心,遂相友。莫逆於心者,四人皆生死一,心不相也。俄而子有病,子祀往〔一〕之。曰:“哉!夫造物者,以予此拘拘也!”成云:“子自。”司云:“拘拘,拘也。”成云:“ ,大也。造物, 造化也。” 曲背,成云:“曲腰,背骨露。” 文:“,徐力主反。”上有五管,五藏之管向上。于,同。肩高於,句指天。 李云:“句,椎。其形似,言其上向。” 正句,即人世之“撮”,一作“括撮 ”。言括撮其,句曲如附也。之有, 郭云:“,陵也。”同戾。 捕文:“音,徐徒反。”在宥篇:“毗,四不至,寒暑之和不成,其反人之形乎!”子之形,由毗所也。此句伏下“不翅父母” ,及“彼近吾死”。其心而事,宣云:“不以病心。”捕成云:“心神逸,不以事。”□而於井,成云:“ □,曳疾貌。曳疾力行,照于井。” 文:“,步田反。□,悉田反。”曰:“嗟乎!夫造物者,又以予此拘拘也!”重之。子祀曰:“汝之乎?”曰:“亡,同。予何!浸假而化予之左臂以,予因以求夜;司夜也。“”疑是“卵”字之。夜,即也。既化,何又因以求?惟出於卵,出於,故因卵以求夜,因以求炙耳。物“卵而求夜,而求炙”,此文大同,亦其明矣。 正文:“浸,子反,向云:‘ 也。'”武按:王“既化,何又求”,本文未言求,乃求臂化之之司夜,不。此物卵之不同:此所求者在司夜之效,故以“ ”字;彼言瞿子方卵耳,尚未,便求司夜,其早也,故以“卵”字。何可彼正此?浸假而化予之右臂以,予因以求炙;浸假而化予之尻以,以神,予因以乘之,更哉!郭云:“往不因,因不可。”且夫得者也,失者也,安而,哀不能入也。此古之所解也,成云:“得者,生也;失者,死也。”按:生主篇“,夫子也;去,夫子也。安而,哀不能入也。古者是帝之解”, 此文合。 文:“,系也。”徐曰:“此本是之,借州之。今俗加心作,所取。”而不能自解者,物有之。郭云:“一不能自解,物共之矣。” 正郭“不解而後物 ”,非也。言其所以不能自解者,由於物欲於,而哀所系也。且夫物不天久矣,吾又何焉?”上文“人之有所不得,此物之情也”,即物不天之。吾之致此疾,天也。既不能天,亦惟知其可奈何而安之若命而已,又何焉!答“汝之乎”句。俄而子有病,喘喘然死,其妻子而泣之。成云:“喘喘,息急也。” 文:“喘,川反,又尺反。” 子犁往之,曰:“叱!避!叱令其妻子避。文:“叱,昌失反。”成云:“叱,也。”怛化!”文:“ 怛,也。”勿化人。 列子力命篇“易怛也哉 ”,注:“割反。”文:“丁反。崔本作靼,音怛。”倚其之曰:“哉造物!又奚以汝?何物?奚以汝?,往也。以汝鼠肝乎?以汝臂乎?”王云:“取微蔑至。” 言形死鼠所食,化其肝乎?或所食,化其臂乎?子曰:“父母于子,西南北,唯命之。于人,不翅于父母,成云:“造化,何啻二乎!” 文:“翅,徐知反。”王引之曰:“ 翅啻同。”文曰:“啻,不啻也。”多士:“不啻不有土。”文:“啻,徐本作翅。”武按:“”句,上“之有”。彼近吾死而我不,我悍矣,彼何罪焉? 彼,。悍,不。宣云:“近,迫也。” 吾之死,因之有所致,是迫吾死也,如不,我悍然抵拒其命矣。夫大我以形,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六又大宗篇。 近吾死,死又何足!乃大因我生之,使我以死休息之也。如是,吾又何必善生哉!生死同,善生即 於善死,亦多此一善,而不能安者也?注中“大宗篇”四字,改“前”字。此事明前,故重引之,以作。今之大冶金,金曰‘我必且□' ,大冶必以不祥之金。大冶,金匠。金而自言,大冶必致怪,以妖不祥。今一犯人之形,而曰‘人耳人耳',夫造物者必以不祥之人。犯同。偶成人,遂欣重,以於物,造化亦必以不祥。 上文“特犯人之形而喜之”,此曰“人耳人耳”,明自喜其人也。夫生林,千形,造化私,平等一。如自喜人,有予智自雄之念,乖造化平等之心,故以不祥也。今一以天地大,以造化大冶,乎往而不可哉?”鼠肝、臂,何念! 或生或死,或犯人,或犯鼠肝、臂,皆在天地陶冶之,故往而不可。明生而人,可喜;死而鼠肝、臂,亦可也。成然寐,蘧然。成然人,寐也;蘧然逝,也。 正注非。文:“成,本或作成,音恤。文云: ‘作。'蘧,李音渠。蘧然,有形之貌。,古孝反。”武按:“成”不可通,作“”者是也。言於天地冶之,一任造化之陶,而人之所不得,故死也如之然寐耳,生也如之蘧然也,何庸好於其哉!先插此二於此,至“孟才母死”,方之。可子之文,有藕,西崩之妙。

  〔一〕“”原作“”,王氏原刻及集本改。

  子桑、孟子反、子琴三人相友,曰:“孰能相於相,相於相?成云:“如百各有司存,更相御用,心于相,意於相,而相之功成矣。故於而相周旋,而相交友者,其意亦然。” :“仲弓子桑伯子。子曰:‘可也。'仲弓曰:‘居而行,乃太乎?'”朱注:“子桑伯子,人。胡氏以疑即周所子桑者是也。”注又云:“家伯子不衣冠而,夫子其欲同人道於牛。”苑修文篇:“ 孔子 子桑伯子,子桑伯子不衣冠而。弟子曰:‘夫子何此人乎?'曰:‘其美而文,吾欲而文之。'孔子去,子桑伯子人不,曰:‘何孔子乎?'曰:‘其美而文繁,吾欲而去其文。'”:“子曰:‘孟之〔一〕反不伐,奔而殿,入,策其曰:“非敢後也,不也。”'”朱注:“孟之反,大夫,名。胡氏曰: ‘反,即周所孟子反者是也。'”左哀十一年:伐我,及清,孟孺子泄右,冉求左,及於郊,右奔,人之。孟之後入,以殿,抽矢策其曰:“不也。”家“琴牢,人,字子,一字,宗友。宗死,欲往吊焉。孔子弗,曰‘非也'”,疑即此之子琴也。孰能登天,宣云:“超於物外。”挑,李云:“挑,宛也。宛玄之中。” 正文:“,徐而少反,郭反。挑,徐徒了反,郭、李徒反。”武按:在宥篇“挈〔二〕汝之,以端”,雅:“,往也。”,文云:“圈之名。”即往之形容也。言提挈汝往,然如圈,以端也,即其上文“出入六合”之。且端圈相,如之端也。冠子道端篇:“而如,日夜相。”、通,均可此文。文:“挑,也。”挑即也。,之端。往,如圈然,以也。下“反覆始,不知端倪”,即申此句者也。相忘以生,所?”宣云:“不生,不死。”三人相而笑,莫逆於心,遂相友。莫然有,崔云:“ 莫然,定也。,也。” 在宥篇“莫然魂”,成云:“莫然知。”又左昭二十八年“德正和曰莫 ”,杜注:“莫然清。”此莫然,正形容三人相而笑,清言也。而子桑死,未葬。孔子之,使子往侍事焉。成云:“供事。 ”或曲,李云:“曲,薄。 ” 正,文“次也”。周春 官磬注:“,‘'之。”宋玉楚王: “是其曲高而和寡。”父篇:“孔子弦歌鼓琴奏曲。”然曲者,曲也,歌也。曲者,次其也。孟、琴二人,一而歌,一鼓琴以和之。李乃“薄”。孟大夫,琴,孔弟子,未必恃薄生,且何至惟恐稍其工,之往於死者之家乎?李亦太不矣。或鼓琴,相和而歌曰:“嗟桑乎!嗟桑乎!而已反其真,而,汝。而我人猗!”成云: “猗,相和。” 正成非。秦誓“猗他伎 ”,疏:“猗者,足句之,不也。”大引此作“ 兮”,猗是兮之。子而曰:“敢而歌,乎?”二人相而笑曰:“是知意?”是,子。上文“乎其未可制也”。子反,以告孔子曰:“彼何人者邪?修行有,自修之行。而外其形骸,而歌,色不,以命之。崔云:“ 命,名也。”彼何人者邪?” 孔子曰:“彼游方之外者也,而丘游方之者也。成云:“方,域也。”外不相及,而丘使女往吊之,丘陋矣。彼方且造物者人,王引之云:“人,言偶。中庸‘仁者人也',注:‘如“相人偶”之人,以人意相存偶之言。'公食大夫注‘每曲揖,及碑揖,相人偶',是人偶同。淮南原道篇‘造化者人',同。俗篇‘上神明友,下造化人',尤其明。” 正人也如“相人偶”之人,非如“相人偶”之偶。如“人”可之“偶”,所“以人意相存偶”句,亦可之“以偶意相存人”矣,安乎,否乎?且玩句,“人”下加“意”,存偶者人之意,非人偶同也。本文之,言造物者既我以人之形,而我不,我悍矣。有道者受之,方且造物者人,即上文“其不一,人徒”也,又即知北篇“直且人”也,及德充符篇“有人之形,故群於人”也。言之,造物者命我人,我 人耳,命我鼠肝、臂,我鼠肝、臂耳,即上文“崔乎其不得已”之也。淮南精神“夫造化者既以我矣,所之矣”,高注:“言既以我人,所之。喻不求,亦不避也。”最足明本。再就王氏所征原道、俗二文言之,王氏于彼文,亦未。按原道云:“精通於府,造化者人。” 言精上通神之府,所“其一,天徒”也;而形造化者人,所“其不一,人徒”也。至俗更明:上神明友者,精神也;下造化人者,所之人形耳。此,益足王氏之乖于本矣。而乎天地之一。彼以生附疣,成云:“聚而生,譬疣附,非所。” 知北篇“臭腐化神奇,神奇化臭腐,故曰通天下一耳”,郭注“死生彼我殊哉”,足以相。“附”句,明以刑之。以死□。文:“□,胡反。”宣云:“疽。”成云:“散而死,若□,非所惜。”夫若然者,又知死生先後之所在?宣云:“一圈。 ”假於物,於同,宣云: “即地、、水、火四大合而成之。生偶然耳。”忘其肝,其耳目,宣云:“外身也,死偶然耳。” 上“ 相忘以生”,又上文所“以刑”也。反覆始,不知端倪,往生死,莫知其。 上“挑”。芒然彷徨乎垢之外,逍乎之。成云:“芒然,知貌。放任於累之表,逸豫於清之。” 上“登天”。彼又能然世俗之,以人之耳目哉!”成云:“,。”文:“,示也。” 上“ 乎其似世乎,乎其未可制也”。子曰:“然夫子何方之依?”成云:“方方外,未知夫子依何?”孔子曰:“丘,天之戮民也。成云:“,乃桎梏形性。夫子既依方,是自然之理,刑戮之人也。故德充篇 ‘天刑之,安可解乎'!” 言吾生平以束一己自然之生, 受天之刑也。然,吾汝共之。”宣云:“己之所得不欲。” 正然,吾平日汝,束其性天,故汝亦共戮民也。孔子因以而歌非,乃之以拘者如受天刑也,以破其是己非人之心,以相忘勖之也。子曰:“敢其方。”孔子曰:“相造乎水,人相造乎道。造,也。造乎水者之,造乎道者人之。相造乎道,即答子以方也。相造乎水者,穿池而;相造乎道者,事而生定。文:“池,本亦作地。”按:本通。得水,人得道性定。生、性字通。正天道篇“一心定而物服”,言以推於天地,通於物。又曰:“至人之心有所定矣。”此“事”,即也,承上“逍乎之 ”。也,而後能,定矣。“生”字,如佛“所住而生其心”之生,不必改“性”字。彼所生之心,清心也,即此之定心也。言欲造乎道者,在生其定心,而生定之功夫在心而事,事而定自生矣。此子修道要旨也。故曰: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宣云:“愈大愈,但、生定而已。” 正上“泉涸” “”。夫方方外,道不同,之、桀之性不同也。然道殊,各有所,其互相是非,不如忘而化其道,即此“相忘乎道”之也。子反二人,子不知意,子以彼而歌非,各是其所是而非其所非也,故孔子以“相忘乎道”之。子曰:“敢畸人。”司云:“畸,不耦也。”郭云:“向所方外而不偶于俗者安在?” 文:“畸,居宜反。”曰:“ 畸人者,畸於人而侔於天。司云:“ 侔,等也。”成云:“率其本性,自然之理同。”文:“侔音。”故曰:天之小人,人之君子; 宣云:“拘拘法,不知性命之情,而人有。”人之君子,天之小人也。”按:各本皆同。疑,作“天之君子,人之小人也”。成云:“子反、琴,不偶於俗,乃曰畸人,天之 君子。”按不偶於俗,即不偕於,人皆不然之,故曰“天之君子,人之小人也”,文甚明。云:“以人之小人定畸人,琴、孟皆非所取,生真不知者哉!” 正本乖。篇首天之所、人之所二以,通篇均就二分疏,此亦然。上文“ 芒然仿徨乎垢之外,逍乎之”,天之所也;“然世俗之,以人之耳目”,人之所也。君子有二。云:“文彬彬,然後君子。”天下篇云:“以行,之君子。”此人之君子也,即人之所也。上文“古之真人”,此天之君子也,即天之所也。外物篇云:“ 老子曰:‘丘!去汝躬矜,汝容知,斯君子矣。 '”即去文尚,去任天,亦天之君子也。小人亦有二。篇云:“小人殉。”拇篇云:“其所殉也,俗之小人。”山木篇云:“小人甘以。” 此人之小人也。若人之君子,天之小人也。上文狐不偕、光人,世所人也,然行名失己,亡身不真,亦天之小人也。“天之小人”者,至人、大人、真人小,非同乎人之小人也。成、氏,疑此文,未深究君子、小人之者也。上以天理主,且其全,以天理言之,如行名失己,及拘文,皆自然,乃自然之小人也,然人於拘文者之君子,下以人情主,且有,以人情言之,重尚文,於能守文者之君子,而天之小人也。因拘拘文,故下二就子而言,以警之,而意不也。

  〔一〕“之”原“子”,改。

  〔二〕“挈”原“”,在宥篇改。

  回仲尼曰:“孟才,名才。其母死,哭泣涕,中心不戚,居不哀。是三者,以善。固有其而得其名者乎?回壹怪之。”郭、、成本,“”字句。李云:“文未完。‘'三字。上句,帝王篇‘功天下'同。言:‘,也。 '名:‘,加也。'有高出其上之意。言才 以善名也。”仲尼曰:“夫孟氏之矣,於知矣。成云:“,也。”宣云:“其道於知者。” 正此“知”字,如篇首“知人之所”之知。言孟氏已居之,入于世人之知矣。上文“以翼 ”,“乎似世”之相。唯之而不得,宣云:“者,略於事。世俗相因,不得,故未免哭泣居之事。” 天篇:“帝之治天下,使民心一,民有其死不哭,而民不非也。”孟之心一,不知所以生,不知所以死,自不哭泣其;因于世人之知,欲略於而不得,於是乃有哭泣也。夫已有所矣。宣云:“然己涕、不戚、不哀,是已有所矣。”云:“二泛言,不孟氏。”姚云:“常人束於生死之情,以哀痛之而不得,不知於性命之真,已有所矣。”似宣。正宣是也。、姚非。孟氏不知所以生,不知所以死,宣云:“生死付之自然,此其於知也。” 正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是以不知所以生,不知所以死也。宣“此其於知”句,正下。不知就先,不知就後,成云:“ 先,生;後,死。既一於死生,故去就。” 正上文“知死生先後之所在”,言生死相,如端,不知生先而死後乎,抑死先而生後乎?既不知死生之先後,是以不知所就也。若化物,以待其所不知之化已乎!宣云:“ 其所以化,以待其所不可知之化,如此而已。” 按:死鬼物,化也。鼠肝、臂,所不知之化也。 不知之化,之化也;之化,化而未始有也。物不天,亦惟待之而已。山木篇“化其物,而不知其之者,焉知其所!焉知其所始!正而待之而已”,此同。且方化,知不化哉?方不化,知已化哉?宣云:“四正不知之化,非我所能。”吾特汝其未始〔一〕者邪!宣云:“未能若孟之于知也。” 正注非。上“於知矣”,言入於世知也,宣以真知,故如此。此句系仲尼就身喻,以明上文,且下文,言吾汝方自以也,知其非而未者邪?生死亦然,自以生矣,安知其非死耶?且彼有形而心,彼孟氏有之形,而不以累其心。 正彼,指孟之母。孟未死,不得言有形。言彼死者有之形,而於心,死,如之未耳。有旦宅而情死。成云:“旦,日新也。宅者,神之舍也。以形之改,宅舍之日新耳。”姚云:“情,也。言本非有死者。” 正旦宅,言人生隙,如一朝之居於宅耳。所死者,之宅者去此彼,而非死也。孟氏特,人哭亦哭,是自其所以乃。乃,言如此。人哭亦哭,己容心。云:“‘孟氏特'句。言我汝皆,而孟,人哭亦哭,是其人哀。” 既情死,死何必哭?哭特世知之如此耳。孟氏入世知,故人哭亦哭,所“乎其似世”也。郭云:“夫常者,往而有逆也,故人哭亦哭,正自其所宜也。”是郭亦以“”字句,承上“其未始”,“乃”作“宜”,亦通。且也,相吾之耳矣,唐知吾所吾之乎?人每吾有身,相吾之。知吾所吾之,果吾乎,果非吾乎? 特生死不能知,即吾之吾,亦不能知也,特自以吾,即吾之耳。淮南真:“ 公牛哀七日化虎。方其虎也,不知其人也;方其人,不知其且虎也。二者代舛,各其成形。”可此明喻。且汝而乎天,、戾同通用,至也。而於,不今之言者,其者乎,者乎?未知是邪邪,抑今人之言者是邪邪? 吾,吾所“吾之”者也;及其 既,吾所“吾之”者人也。、,故“ 吾之”者亦不同。是故,“ 吾之”之吾,皆不相知也,且安知之非而人之非邪?造不及笑,笑不及排,宣云:“人但知笑意,不知其忽造意之境,心先喻之,不及笑也。及忽笑,又是天自,亦不及推排而之,是笑不自主也。”安排而去化,乃入於寥天一。”宣云:“由此之,凡事皆非己所及排,冥冥中有排之者。今但安於所排,而忘去死化之悲,乃入於空之天之至一者耳。”

  〔一〕“始”字,王氏原刻及集本。

  意而子由,由曰:“何以汝?”成云:“意而,古之人。”郭云:“者,之。 ”意而子曰:“我:‘汝必躬服仁,而明言是非。'”成云:“必己身服行,亦明言示物。”由曰:“而奚?而,汝也。同只。只,文“已也”。武按:“ 躬服仁”句,乃人之所,即人之君子也。夫既已黥汝以仁,而劓汝以是非矣,宣云:“如加之以刑然。” 周司刑“墨罪五百,劓罪五百”,注:“墨,黥也。先刻其面,以墨窒之。劓,截其鼻也。”文:“黥,其京反。劓,器反。” 汝何以夫、恣睢、徙之途乎?”成云:“恣睢,任也。徙,化也。”按:言汝既所,何以乎逍放、任化之境乎?文:“,王‘散也'。恣,七咨反。睢,郭、李‘反'。”武按:天地篇:“人之治天下,民心,使之成教易俗。”此文“”字,似作“ ”。意而子曰:“然,吾游於其藩。”宣云:“言不能遵途,涉其藩。”由曰:“ 不然。夫盲者以乎眉目色之好,瞽者以乎青黼黻之。”文:“音豫,下同。黼音甫。黻音弗。,古反。”成云:“盲者,有眼睛而不物;瞽者,眼,如鼓皮也。作斧形之黼,己相背之黻。”意而子曰:“夫之失其美,成云:“,古之美人,道故,不,而自忘其美色。” 梁之失其力,成云:“梁,古之多力人,道守雌故,失其力。”帝之亡其知,成云:“帝有知,亦道故,能忘遣其知。”皆在捶之耳。文:“捶,本又作。”成云:“,灶也。,也。三人以道契真,如器物假冶打以成用耳。”庸知夫造物者之不息我黥而我劓,使我乘成以先生邪?”宣云:“乘,也。黥劓不,息之之,完成矣。天今使我遇先生,安知不使我一成以相邪? ”由曰:“噫!未可知也。我汝言其大略。吾乎!吾乎!□物而不,及世而不仁,司云:“□,碎也。”文云:“文作□,亦作□。省作□。”成云:“素秋霜降,碎落物,非有心割而;青春和,生育物,非有情恩而仁。 ” 文:“□,子兮反。”武按:吾乎,指以下所言,即道也。“□物”二句,天之所也,且上“躬服仁”句而正之。於上古而不老,成云:“ 象之前,先有此道,而日新不。”按:又前。覆天地、刻雕形而不巧。成云:“天覆地,以道原,形雕刻,造化,同自然,故巧名斯。”此所已。”宣云:“上游。” 上,上文“夫道有情有信”同,故此之所游,即游於道也。

  回曰:“回益矣。”仲尼曰:“何也?”曰:“回忘仁矣。”曰:“可矣,未也。”他日,曰:“回益矣。”曰:“何也?”曰:“回忘矣。”曰:“可矣,未也。”或仁深而,仁而外,其忘也,自而深,自外而,本文不然,疑有倒。淮南道,文此同,惟先忘,仁次之,似正。武曰:不然。仁之施由乎我,之行拘於世。由乎我者,忘之人事;拘於世者,忘之必俗情。是以孟之,且世知;孟、琴之歌,遂面。此回所以先忘仁而後忘,先易而後也。淮南倒, 此以正之也。他日,曰:“回益矣。”曰:“ 何也?”曰:“回坐忘矣。”司云:“坐而自忘其身。”仲尼蹴然曰:“何坐忘? ”回曰:“肢,黜明,成云: “,。黜,退除。”文:“蹴,子六反,崔‘色貌。',反,徐待果反。”形去知,宣云:“上二句。”○肢,形也;黜明,去知也。即以刑也。同於大通,成云:“冥同大道。” 奚侗曰:“大作化。下文‘同好也,化常也',即分此句。淮南道正作‘洞於化通'。”此坐忘。”如此,可天之君子矣。 仲尼曰:“同好也,宣云: “私心。”化常也。宣云:“理。”而果其乎!丘也而後也。” 乎!吾亦。以回。 注“”,非。苑指武篇孔子曰“吾所者,氏之。吾衣冠而氏子也”,即此“而後 ”之也。又在宥篇“形,吐明,物忘,大同乎溟,解心神,莫然魂”,可作此。

  子子桑友,而霖雨十日。雨三日以往霖。 左九年:“春,王三〔一〕月,大雨霖以震,始也。凡雨自三日以往霖。”雅天〔二〕:“久雨之淫。淫之霖。”子曰: “子桑殆病矣!”裹而往食之。至子桑之,若歌若哭,鼓琴曰:“父邪母邪!天乎人乎!”有不任其,而其焉。崔云:“不任其,也。”成云:“,卒疾也。” 文:“裹音果。食音嗣。”成云:“任,堪也。”崔云:“其,音曲也。”子入〔 三〕,曰:“子之歌,何故若是?”成云:“歌似有怨望,故怪其所由。”曰:“ 吾思乎使我至此者而弗得也。父母欲吾哉?天私覆,地私,天地私我哉?求其之者而不得也。然而至此者,命也夫!”知命所,之而已。

  〔一〕“三”原作“正”,左改。

  〔二〕“天”原“文”,雅正。

  〔三〕“入”字,王氏原刻及集本。

国学经典 |

经部

[尔雅] [公羊传] [梁传] [论语] [礼记] [诗经] [孝经] [仪礼]
[周礼] [周易] [左传] [孟子] [尚书] [四书章句] [韩诗外传]

史部

[史记] [三国志] [晋书] [宋书] [南齐书] [梁书] [陈书] [魏书][北齐书]
[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新五代史][元史][明史] [清史稿][汉书][后汉书][新元史][资治通鉴] [续资治通鉴] [战国策][贞观政要][荆楚岁时记][逸周书] [古列女传][徐霞客游记][大唐西域记]
[唐才子传] [通典] [东观汉记] [前汉纪][后汉纪][华阳国志][洛阳伽蓝记] [唐会要][唐律疏议] [吴越春秋] [越绝书][竹书纪年]

子部

[道家][兵家][儒家][法家][杂家][世情小说][历史演义][历史小说][志怪小说]

集部

[全唐诗] [全宋词][李太白全集][乐府诗集] [文心雕龙][文选][王右丞集笺注] [楚辞][楚辞补注]

蒙部

读书人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