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子集解》原文txt下载:德充符第五

发布时间: 2013-12-12 02:21:20 作者: rapoo

常用工具

[谜语大全及答案] [歇后语] [顺口溜] [绕口令] [三字经] [谚语]

[名人名言] [对联] [脑筋急转弯] [国学经典] [诗词鉴赏][三句半]

德充符第五  德充於,自有形外之符也。 本篇重在一“ 和”字。修和而成,得之於心者曰德,故曰“德者成和之修也”。何以修之?曰:游心於德之和也。何以能游心於德之和?曰:不以好其身也。夫和德充,符外。王、哀之德充,致令人忘其形之而之,此即所德不形者物不能也,亦即德有所而形有所忘也。子、仲尼,尚未能忘申徒、叔山之形者也。未能忘其形者,由於有好之情也。而好之情,最足以滑和,故本篇之以不以好其身也。不以好其身,即游心於德之和也。游心於德之和者其果,不以好其身者其因,亦即充德之下手也。

  有兀者王,李云:“刖足曰兀。” 文:“兀,五忽反,又音介。按:篆兀、介字相似。音台。”之者,仲尼相若。 郭云:“弟子多少仲尼。” 成云:“若,如也。”常季于仲尼曰:“王,兀者也,之者,夫子中分。文: “常季,或云:孔子弟子。”或云:人。 德充於,故附於外,即德之符也。立不教,坐不,而往,而。弟子皆有所得。 淮南真:“坐而不教,立而不,而往者而,故不言而能人以和。”武按:淮南“坐”“立” 字互易,於。教必坐,可立也。德充於,默以成化,不教,人自和,故曰“而 ”也。或云:“和”字,全篇要旨,似淮南“ 人以和”句。不知彼系至人之德,故著其所以能化人之故,在於德之和。亦如本篇王果言人“不言而人以和,人立而使人化 ”,文意相同。此常季不知能人以和,疑其有用心,如知之,此矣。直至下文仲尼指出游心於德之和,其能聚 者在此,淮南文意不同,故此句,自不也。固有不言之教,形而心成者邪!宣云:“默化也。” “心”字篇中眼目,于此提出。心成者,不其口教,必用心感之以成其教也。是何人也?”仲尼曰:“夫子,人也,丘也,直後而未往耳。 直,特也。未及往。丘以,而不如丘者乎!奚假!何但假借之一邦!假者,假也。引以,未然之事,故言何但假引,且引天下以之。丘引天下而之。”此答其“中分”一。常季曰:“彼兀者也,而王先生,言居然王先生也。 文:“王,於反,李‘也 '。”武按:山木篇:“而王其。”故王,也。 其庸亦矣。固庸人相。 成云:“庸,常也。”若然者,其用心也,若之何?”承上“心成”句。之聚,由於和感,非出有心。常季疑其用心以成之,故。仲尼曰:“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之,其人俱,故死生不。 正大宗篇“真人不知生,不知死”,即令形死,心固未死也,故“不得之”。天地覆,亦不之。成云:“,失也。”言不之而失。 亦就心言。文:“,本又作,直反。”乎假,而不物,郭藩云:“假是瑕之。淮南精神正作‘乎瑕'。乎己之可瑕疵,斯任物自,而役於物也。左‘傅瑕',世家作 ‘甫假',檀弓‘公肩假',人表作‘公肩瑕' 。瑕、假形近,易致互。” 正“假”者,真之也。□,以其假而不真也。真永存,不不。佛“真如”云:“不妄不。”者假也,假不,故曰“不得之”。不得之,不物,皆由能乎假也。郭氏乃“假瑕之”。考本天道篇“乎假,而不利,物之真,能守其本”。亦作“假”不作“瑕”,二均耶?考“ 瑕”字之,文云:“瑕,玉小赤也。”色不也。管子法法篇注:“ 相曰瑕。” 色也。考工玉人曰:“天子用全,公用。”注: “全,色也。,色。”以此知玉以色。瑕玉之病,以其色也。而淮南“瑕”句下,有“ 不物糅,事之”句,糅者也,故用“瑕”字,以“糅”“”二字相。天道篇之“假”,下 “真”字相,各有,字各有,可天道篇之“ 假”不。本文“假”字,下“守其宗”之“宗” 字。天下篇云:“以天宗。”宗者天也。列子仲尼篇云:“真者,所以受於天也。”天亦真也。以此推之,“假”“宗”,即“真”也,可本文“假”字亦不。又在宥篇云:“以妄。”云:“妄真,真亦妄。”是以妄真之反。假亦真之反也,故假、妄通。以是知以妄,乎假同,特,後熟究也。然“假” 字何不可通,而必漫引淮南正之“瑕”乎?且玩本文天道篇,益“假”字之重要。所“物之真” 者,乎物之真也,即乎假也,本文已自明其矣。如改“瑕”,不自瑕,物何涉乎?本有所“真人”者,即能於假,物之真者也。大宗篇:“有真人,而後有真知。”乎假,即真知也。子之道,重在一“真”字。如生篇“不其天,不忽於人,民乎以其真”,田子方篇“而葆真 ”,知北篇“真其知”,父篇“慎守其真”。真者,精之至也。又曰:“真在者,形於外。”此二句本篇之更切。真在者,德充於也;形於外,故物最之,而夫子中分也。王全人之形,而能具真人之德者也。命物之化,而守其宗也。”宣云:“主宰物化,其。”  正子之道,在形去知,以守其和。故夫官骸百者,物也。命物化以待,惟游心於德之和,不物以俱化,此本文之也。知北游篇仲尼曰:“古之人,外化而不化。物化者,一不化者也。”此所“命物之化”者,外化也,物化也;所“守其宗”者,不化也,一不化也。天下篇云:“以天宗。”所 “守其宗”者,守其天也。大宗篇云:“其一,天徒。”其一,即 一不化也。天徒,即守其天也,亦即守其宗也。又淮南原道: “故於道者,不以人易天,外物化,而不失其情。”外物化者,即此之命物之化也;不失其情者,即能守其宗也。可互。常季曰:“何也?” 仲尼曰:“自其者之,肝楚、越也;本一身,而世俗之。 正肝之,不同,不同用,不同名。是肝,如楚、越之截然二也。又大宗篇云:“假于物,於同;忘其肝,遣其耳目。”是吾吾身中之物,亦如楚、越之截然二也。此自物之所者之也。自其同者之,物皆一也。皆天地一物。 物之曰,然非外天地而各,外而各生也。蠢殊,其天地之一物同也。知北篇云:“通天下一耳。”大宗篇云:“游於天地之一。”均此也。寓言篇云:“物皆也,以不同形相。”言形不同,皆同也。列子帝篇子夏曰:“以商所夫子之言,和者大同於物。”故仲尼之民胞物,牟尼生同具佛性,皆自物之所同者之也。能作如是者,忘情於好,而游心於德之和者也。大宗篇云:“同於大通。”又云:“同好也。”言之也。心好而能和,之同矣,同一矣。在宥篇“我守其一以其和”,亦是也。夫若然者,且不知耳目之所宜,耳目之宜於色,彼若冥然所知。 正人每好耳目所宜,而所不宜者。如心游於和而忘情好,耳目之宜不宜矣。且此句人世之“徇耳目通,而外於心知”之同。徇耳目通,而不外於物,心自不知耳目物之所宜也。能如此者,不物如一,且忘心於矣。此句上一。而游心於德之和,郭云:“放心于道德之,而然不也。” 正注太空洞。武按:子道篇“柔得之和”,所是矣,然有深焉。所和者,天地二相合而偏之也。故田子方篇“者交通成和”。者,也。淮南泛“相接,乃能成和”。冠 子流篇云:“不同,然其和同也。”可曰:此道家言也。易曰:“保合太和。” 朱注:“太和,合和之也。”是儒家之亦如此矣。是也,人物即秉之以生。故老子曰:“物而抱,以和。”列子天瑞篇“和者人”,管子篇“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人,和乃生”,淮南天文“合和而物生”,本知北篇“生非汝有也,天地之委和也”,皆明。道家所重在生,而生之要,在此生生之和。子之道,即在於此。故“游心於德之和”句,子之道要,不本篇之主旨,亦全之主旨也。夫足以滑此和者,莫於情。情生於知,此知者,耳目之也。耳目境,而心於以知耳目之所宜不宜焉,因之而好之情生,而喜怒之情伏矣。故本篇知孽,而本以“去知”、“忘情”言也。曰:“人生而,天之性也。感於物而,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後好形焉。好於,知於外,不能反躬,天理矣。”所天理者,即性也,即所秉受之和也。欲者,即情之而好也。好喜怒之根,喜怒尤足以滑和,生之大禁也。喜毗于,怒毗于,皆乖中之和。故生之道,在制喜怒,制喜怒在泯好,泯好在返而,即所“反躬”也。返而,不知耳目之所宜矣。此人世篇之“徇耳目通”同,下文之“和豫通而不失於”,亦即此也。老子之“塞其”,文子之“四,止五遁 ”,其均同。即氏之“空六,六根,戒嗔 ”,亦何莫非此也?而嗔之,“好”二字足以之;泯好之功,儒家“窒欲”二字足以之。三家之名,其理同,其保合太和之道,亦未不同也。且道、之所同者,有焉。道之功在致,之功在悟空。不道不集,如死木橛,而其常心矣,故在於不及,亦致中和而已矣。家之悟空,在不有以于常,不以於,所“ 不落二”也,所“空不空藏”也,亦致中和而已矣。天二道,理二致,道 者,同秉此二而生,亦同修此二之和而已,在其能哉!吾之此,非援入道、援道入儒也,特旁征引,以曲本文之而已。因修和子之道要,全之主旨,不惜,而於此,以全者之助焉。物,其所一,而不其所,宣云:“物一致,有得。” 正“物”字,逗。“其”字,指“物”字。言於物,惟其所一,即上之“其所同”也。得,人所好也;,人所也。好得,而之如一矣。老子云:“同於失者,失亦得之。”文子精篇“其得之也,乃失之也;其失之也,乃得之也”,皆足相。其足,土也。”心也。常季曰:“彼己,言但能修己耳。以其知得其心,以其真知,得吾心理。 正知,指乎假。者,用知以究之也。心,指不物守其宗之心。之成心,心非用知矣。常季仲尼之言,尚未明其旨,疑用知以得心,用心以得其常心也。以其心得其常心,又以吾心理,悟得古今常然之心理。 正常心,常恒不之心,指上死生不,天地覆不之心也。物何最之哉?”最,聚也。人何群聚而之哉?彼之用知以得心,用心以得常心,特己耳,物,物何聚之哉?仲尼曰:“人莫於流水,而於止水,唯止能止止。成云:“,照也。”宣云:“水不求,而人自。唯自止,故能止之求止者。” 水止清澄,人自止以取。喻德充,物自最,非由用心。受命于地,唯松柏也在,冬夏青青;受命於天,唯舜也正,郭云:“下首唯有松柏,上首唯有人,故凡不正者皆求正。若物皆青全,于松柏;人各自正,於大而之。”成云:“人在上,去上死;木在下,去下死。是以呼人上首,呼木下首。故上首食傍首,傍首食下首。下首草木,傍首。” 管子法法篇“故正者,所以止而逮不及也。不及也,皆非正 也 ”,可此“正”字的解。焦云:“‘受命於地',至‘唯舜也正',文句不,似有略。君房校本‘受命於地,唯松柏也正,在冬夏青青;受命於天,唯、舜也正,在物之首',亡七字。因郭注有‘下首唯松柏,上首唯人'故也。”武按:孔子集引此文,其下注云:“明本‘在物之首'五字,君房本,此五字有。”集是本入,者是也。幸能正生,以正生。宣云:“舜能正己之性,而物性自皆受正。” 正西星云:“正,如‘各正性命'之正。正生,即正性也。正性,即守宗也。守宗,即保始也。”武按:中庸曰:“天命之性。”故天之曰命,命者令也,天令之也,人秉之曰性,二而一者也。舜在物之首而天子,故能正生。夫保始之征,保守本始之性命,于何征? 始,指道言,亦指和性言。老子曰:“道常名。”又曰:“名,天地之始。” 言之,即道,天地之始也。又曰:“天下有始,以天下母。”又曰:“可以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又大宗篇“道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 “生天生地”。夫生天生地,非始之乎?老子“先天地生,字之曰道”之同。故始指道言也。道之公名,和之相合。道之存於人者之性,性即含和理者也。故刻意篇云:“和理出其性。”人之秉此和而生以成性也,之始。易曰:“成性存存。”疏云:“性其始也。”是故以言,之道;以用言,之和。以和理具於心而未其用言,其性;以和成性之言,之始。故始亦指和性言也。由此推之,保始,即保和,易所“保合太和”,尤足相,亦即上文“游心於德之和”之也。舜得正命,即得之和也。故保始之保其正命,亦不可。不之。此提出一“”字者,以死不,人所最。保始之既保和,和死生一,自然不,故以人之所最者其征也。若心有所,不能保其和矣。勇士一人,雄入於九。崔云:“天子六,侯三,通九。” 一人入九, 必不死,今入之且雄,可不矣。求名而能自要者,而若此,求功名而能自必者,可如此。 正彼之不,非保合其和,而生死一也;非乎假,不物也。特以求勇名之故,而束其死之心,而之者也。然彼以求名能制其心,具以下所之德者乎!若此,指不。而官天地,府物,成云:“二,苞藏宇宙。” 王制“定然後官之”,注:“ 使之守。”玉篇:“府,聚也,藏也。”言官使天地,府聚物也。直寓六骸,宣云:“直,特。以六骸吾寄寓。”成云:“六骸,身首四肢也。” 六骸如寄,故六骸均,土也,足之一骸乎!此由其中尚有不者存,所常心也,非勇士之不所可比矣。象耳目,宣云:“以耳目吾象。”故不知耳目所宜。一知之所知,上知智,下知境。一二。 知之所知,非一也,然而不二之。即上“ 物其所一”,亦即天地篇“物一府,死生同”也。而心未死者乎!宣云:“得其常心,不以死生。” 物不化而,形亦物也,故不死。然形死而心不之俱死,所以之常也。任形之死土,即上所“命物之化”也;心不之俱死,即上所“不物”而“守其宗”也。子之道,不外於此矣。彼且日而登假,假,徐音遐。宣云:“曲:‘天王登假。'此借言世立。日,言指日。”按:言若帝之游於太清。 曲登假之,登假者,死之言也。郊特牲云:“魂於天,形魄於地。”登假者,就魂天言之也;尚之“帝乃殂落”,就形魄地言之也。之,皆死之言也。所哲人高僧,有生死去自由者,有克死朝者,日登假,即此也。彼心未死,故能日,以明其去容。天地何奇不有?未可概以怪目之也。人是也。宣云:“人自不能舍之。” 人死,不最之,此德之符也。或人特之游耳,何遂死?似,不知此特一步答 常季“物何以最之”之,原非事。然事亦非,如子畏于匡,回曰:“子在,回何敢死!”如子不在,回必死矣。田德不足以感人,然死者五百人。淮南泰族,言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踵,化之所致也。氏春秋俗,言墨者钜子孟,死城君之,其弟子死者百八十三人,亦之乎?彼且何肯以物事乎?”因常季疑有之意,故答之。 物最非彼用心以要之。

  申徒嘉,兀者也,而子同于伯昏人。 篇作“瞀人”。 成云:“姓公,名,字子,之大夫也。”子申徒嘉曰:“我先出,子止;子先出,我止。”郭云:“羞刖者行。” 有心也。不其德,而其形。其明日,又合堂同席而坐。子申徒嘉曰:“我先出,子止;子先出,我止。今我出,子可以止乎,其未邪?郭云:“而之,欲使必不己。”且子政而不,子政乎?”政,子自。,避也。,同也。斥其不。申徒嘉曰:“先生之,固有政焉如此哉!言伯昏先生之,以道德相高,固有以政自多如此者哉!子而子之政而後人者也?子乃子之政,而致居人後者也?正後,如“事君敬其事而後其食”之後。言子重子之政。而人也?者,好之也。後人者,之也,非游心於德之和也。之曰:‘明,垢不止,止不明也。久人,。'止,集也。明,。 久人,蒙其化,而好之。今子所取大者,先生也,而出言若是,不亦乎!”宣云:“取大,求。”按:取大,言引重。子曰:“子既若是矣,既已形。善,宣云:“ 乃善之至者,故以言。”子之德不足以自反邪?”宣云: “ 子之素行,必有而後致兀,尚不足自反邪?”申徒嘉曰:“自其以不亡者,不其以不存者寡。,白也。自言其罪,以不至亡足者多矣;不言其罪而自反,以不存足者少也。 嘉答子自反之,以、不面自反。就自其一面,如有,亡者。今不亡者,是自反也,,足亦不亡矣。就不其一面,有不存者。今不存者寡,足不存而已。面自反,其亦明矣。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惟有德者能之。宣云:“以兀自然之命而不介意,非有德者不能。”自反不亡足,今竟亡之,非由,乃由命,此可奈何者也。命而能安,非德不能也。此答子“子之德 ”句。游於羿之彀中,中央者,中地也,然而不中者,命也。上二中,如字。下二中,竹仲反。以羿彀喻刑。言同居刑之中,孰能自信?其不刑所加,亦命之偶值耳。 文:“羿音,善射人,唐、夏有之。一云:有之君,篡夏者也。彀音遘,弓也。”郭云:“弓矢所及彀中。”武按:言今人之有而亡足者多矣,竟全足,之羿射不中,今其彀之中央,必不免於中,而竟不中者,命也。此喻人之全足由命,非由德。人以其全足笑吾不全足者多矣。我怫然而怒,而先生之所,然而反。郭云:“向者之怒而常。 ” 足之全不全,皆命也。笑不全者,由有心也。 不知先生之洗我以善邪!以善道我心累。 氏於“洗我”句下,有“吾之自寤邪”一句,注:“本,。”武按:上言“先生之所,然而反”者,由於被化,而非自寤明矣,者是也。吾夫子游十九年矣,而未知吾兀者也。未先生以形。 好不生於心,先生政之好,亦兀者之也。今子我游於形骸之,以道德相友。 修德者,形骸以之事也。子同于先生之,以期 德,此乃游於形骸之也。 而子索我於形骸之外,以形相。 于行止出入之,以政,是索於形骸之外也。不亦乎!”子蹴然改容更貌曰:“子乃!”蹴然起。乃者,言如此。子乃,子毋如此言也。大宗篇“不知其所以乃”,亦不知其所以如此也。 此“”字,收上各“”字。蹴,文“子六反”。大宗篇“仲尼蹴然曰”,文:“崔云:‘色貌。'”外四:“ 蹴然色。”有兀者叔山趾,李云:“叔山,氏。”宣云: “足趾,遂。”踵仲尼。崔云:“趾,故踵行。” 王篇“履而踵”,成云:“履,之,而根後也。”踵足根也。玉篇:“踵足後。”淮南地形“北有踵民”注:“ 踵,踵不至地,以五指行。”叔山趾,故以踵行,踵相反。郭乃踵,又有至者,均于本不合。仲尼曰:“子不,前既犯患若是矣。今,何及矣?”趾曰:“吾唯不知而用吾身,吾是以亡足。今吾也,有尊足者存,宣云:“有尊於足者,不在形骸。” 文:“子不前,句。一以字句。”武按:“”字句,因“前既犯患”句“今”句有立性故也。如“”字移置“今”字之下,句均以字冠首,意更矣。尊足者,足刖,而德固未也。吾是以全之也。夫天不覆,地不,吾以夫子天地,以夫子天地,故求覆。安知夫子之若是也!”孔子曰:“丘陋矣。自愧以形骸索之,而未能忘形也。夫子胡不入乎?以所!”趾出。宣云:“去。”孔子曰:“弟子勉之!夫趾,兀者也,以前行之,而全德之人乎!”前德,求以之,行而全德者乎! 此“ 前”字,上“前”字。趾老聃曰:“孔丘之於至人,其未邪?彼何以子?俞云:“, 也。、之字,古相通。雅:‘,比也。'”郭云:“怪其方於老聃。” 正郭非。子,弟子也。孔子弟子三千,言“束以上,未”,即之意也。前言王心以,此言孔子有心以聚人。以幻怪之名,意在使人名慕之而也。一正一反,前後照。如果聃,何至幻怪之名乎?彼且以幻怪之名,不知至人之以是己桎梏邪?”李云:“,奇也。”按:篇作“”。木在足曰桎,在手曰梏。,期同。言彼期以人之名於天下,不知至人之於名,己之桎梏邪? 成云:“,求也。”文:“音祈。,尺叔反。,九委反。梏,古毒反。”老聃曰:“胡不直使彼以死生一,以可不可一者,解其桎梏,其可乎?”言生死是非,可通一,何不使以死生是非一者,解其迷惑,庶可乎?趾曰:“天刑之,安可解?”言其根器如此,天然刑戮,不可解也。 言彼之本性,自受此桎梏,如天之所刑也。

  哀公于仲尼曰:“有人焉,曰哀它。 文:“,。李云:‘哀,貌。它其名。'” 文:“音台。”丈夫之者,思而不能去也。人之,于父母曰‘人妻,甯夫子妾'者,十而未止也。未有其唱者也,常和而已矣。未先人,感而後。 孔子集引“常和人而已矣”其下,注云:“ 明本人字。”武按:照。君人之位,以乎人之死,宣云:“,拯也。” 郭云:“明物不由而往。”聚以望人之腹。李云:“文:‘ 望,月也。'腹,月望,故以之。”  郭云:“明非求食而往。”又以天下,非以美人。 文:“,胡楷反。崔本作。”成云:“。” 和而不唱,未招引人。知不出乎四域,知名不出四境之。 正淮南主:“昔者神之治天下也,神不於胸中,智不出於四域。”注云:“信身在中。”是此“知”字智。郭云:“不役思於分外。” 成云:“忘心遣智,率性任真。”二得之。王知如字,且平添一“名”字,非句所有。且而雌雄合乎前。宣云:“人丈夫,皆之。” 郭云:“入不群,入不行。”成云:“ 雌雄,禽之。”其意以“雌雄”二字可以名禽也。然管子霸形篇“令其人有雌雄”,注:“失男女之偶。”人之男女亦得名之。此上丈夫人皆聚於其前也。是必有乎人者也。寡人召而之,果以天下。寡人,不至以月,而寡人有意乎其人也;郭云:“未月,已其有。”不至乎期年,而寡人信之。宰,寡人焉,成云: “良宰,以政。”文:“,丈〔一〕反。” 文:“期音基。”然而後,然不合於其意,而後焉。 文:“然,音,李云:‘不貌。'”成云:“不之容,亦是淡之貌。”泛而若。泛然不系於其心,而若焉。 前:“泛乎若不系之舟。 ”寡人乎,李云:“,也。” 篇“犀首而之”,又曰“子而之”,同一句意。可知即也。卒授之。何也,去寡人而行,成云:“俄之,逃遁而去。”寡人恤焉若有亡也,宣云:“恤,貌。”若是也。是何人者也?”仲尼曰:“丘也,使于楚矣,□子食於其死母者,文:“□,本又作豚。”郭注:“食,乳也。” 文:“使,音所吏反,本亦作。□,徒反。”武按:史孔子世家,、蔡楚聘孔子,乃徒役,孔子於野。於是使子至楚,楚昭王迎孔子,然後得免。昭王以社地七百里封 孔子,令尹子西阻之,昭王乃止。其秋,昭王卒于城父。孔子自楚反乎。是也,孔子年六十三,而哀公六年也。在哀公十一年,季康子以迎孔子,孔子,以後不出,使楚事。一本“ 使”作“”,是也。少焉若,皆之而走。文:“,本亦作瞬,司云:‘貌。'”俞云:“ 若,然。徐鬼篇:‘狙恂然而走。'、恂,□之假借。文:‘□,也。'始就其母食,少焉,其死,皆走也。”不己焉,不得焉。郭云:“生者以才德,死而才德去矣,故生者以失而走也。”按:言□子以母之不己而疑,又不得其生之而舍去也。所其母者,非其形也,使其形者也。成云:“使其形者,精神也。” 成云:“郭注曰:‘ 使形者,才德也。'而才德者,精神也。豚子母,其精神;人慕它,慕其才德者也。”而死者,其人之葬也,不以,郭云:“者,武所也。而死者,武也,安施!”成云: “者,武之具,武王之,或周公作也。其形似方扇,使。行,陷而死,及其葬日,不用。是知者,武之所,武所,以喻神形所也。”李云:“,送也。” 正文:“,所甲反。”武按:文:“,棺羽也。天子八,侯六,大夫四,士二。”名制篇:“,人扇。此似之也,象扇清也。有黼有,各以其名之也。”氏春秋孟冬篇:“ 世俗之行,之以大,羽旄旌旗如。以督之,珠玉以之,黼黻文章以之。”高注:“,也。,棺也。黼黻之如扇于。”荀子:“然後皆有衣衾多少厚薄之,皆有文章之等,以敬之。”注:“康成云:‘,棺之也。以木筐,以白布,如今之也。'”淮南泛:“周人置。”注:“周人兼用棺,故,如今要扇,文,插置棺箱以。多少之差,各其爵命之也。”白虎通:“周人浸文,置,加巧。”上各, 者,古所未有,因周人尚文,故有此巧。是其文也,郭、成乃武,恐臆。且自天子至士,皆得用之,特各其爵命之,多少不等耳。以氏所斥世俗之之,想其庶人亦皆用,不遵爵命之矣,何以而死者不得用邪?惟荀子〔二〕云:“刑余罪人之,棺三寸,衣衾三,不得棺。”以刑余罪人之制待死者?夫而降,或而遁,因以致死者,信乎其罪人,而不得以矣,然此皆不得之而死者也。所而死者,陷,不身,力竭而死者也。若然者,武勇,且亦忠烈,人方以其捐,崇德功之不暇,而以刑余罪人待之,斥去其乎!童汪死,人欲勿,重汪,于仲尼。仲尼曰:“能干戈以社稷,欲勿也,不亦可乎!”此之而死者,不得比于汪乎?必是理也。以此之,郭、成之,其不明矣。武以者,文也,重武,而非文之。下所“其本”者,文之本也。且兵凶危,民人散,亦何之?而死者必非一人,又焉得人人而之?此其也。刖者之,之,文:“,於反。”郭云:“者,足故耳。”皆其本矣。本于武,本於足。 正本于文。天子之,不爪翦,淮南兵略“不爪翦”,注云:“去手足爪。、翦同。”不穿耳;女不加修,使其全。娶妻者止于外,不得使。匹夫娶妻,休止于外,官不役之,使其形逸。 :“三年之,新有昏者,期不使。”形全足以,上二事,皆全其形。而全德之人乎!宣云:“德全有本,人能不乎!”今哀它未言而信,功而,使人授己,唯恐其不受也,是必才全而德不形者也。”  德充於,不形於外。寓言篇孔子云:“夫受才乎大 本,以生。”列寇篇:“而本才。”郭才本性。文:“一本才作性。”此“ 才”字同。哀公曰:“何才全?”仲尼曰:“ 死生存亡,富,不肖,、渴、寒暑,是事之,命之行也,成云:“事物之化,天命之流行。” 山木篇仲尼曰:“溺寒暑,桎不行,天地之行也,物之泄也。”此同。日夜相代乎前,又物篇。 事命行,互相替代,前逝後,不舍夜。 而知不能乎其始者也。宣云: “有知者,不能其所自始。” 儒行“其有如此者”,疏:“但自度所之事而行。”策“天下之”,注:“,也。”者,度也。故不足以滑和,不可入於府。成云:“滑,也。”郭云:“ 府,精神之宅。”宣云:“惟其如是,故任其自然,不足以滑吾之天和,不可以吾之府。” 事命行,既不可度其始,安于可奈何,任天之行,而不可有所好入於府,以吾之和德也。庚桑楚篇“皆天也,非人也,不足以滑成,不可於台”,此同。台,即府,心之也。成,即下文“德者成和之修”之成也。又山木篇仲尼曰:“化其物,而不知其之者,焉知其所?焉知其所始?正而待之而已耳。”亦足此段相明。使之和豫通而不失於,使日夜而物春,李云:“,也。,也。”宣云:“使和豫之流通,不失吾怡之性,日夜一息隙,物所在,同游於春和之中。”正:“,穴也。”易卦云:“口。”淮南道“塞民於”,注:“ ,耳目口鼻也。”老子“塞其,其”,王弼注:“,事欲之所由生;,事欲之所由。”王意亦以穴也。文子下德篇:“人之情,思明喜怒也。故四,(注:耳目口鼻。)止五遁,(注:五情。)即道。是故神明藏於形,精反於至真。 ”上各,此文使和逸豫流通於,而毋使散失於耳目口鼻之穴也。下文“保之而外不”,即此文取譬。修道之 要,在精凝神,如和由穴散失,精由,而神由凝,斯道由成。故上文曰“止於耳”,曰“徇耳目通〔三〕”,即恐失於也。老子之塞,文子之,亦同此。能不失於,能如文子所“神明藏於形,精反於至真”矣。否,神明何由藏?精何由反哉?成子帝以至道,亦惟曰:“,抱神以。”又曰:“ 慎女,女外。”所而外,非即不失於之乎?如道家之魏伯,尤明揭其旨曰:“耳、目、口三,固塞勿。”由此文悟得者也。此文道家之秘要,而郭、成氏,乃之,亦昧于氏之旨,而未究前後文乎! 是接而生於心者也。宣云:“ 是四不在天地,而吾心之春,有,乃接而生於心也。” “接”字,承“日夜”;“” 字,承“春”。即日夜接,生春和之於心而不也。老子“若存,魄抱一,能乎”之同。者,即接而也。抱一者,如在宥篇“我守其一以其和”也。又合一之和,抱一即和也。能者,勉人和不可,即接而生和也,又易“成性存存”之同。淳曰:“性字生心,是人生具是理于心,方名曰性。”是性即具理之心也。朱注:“存,存而又存,不已之意。”亦即接而生春和之於心也。推之佛“所住而生其心”,其亦不同。所住者,可所著,亦可所停住。所停住,即接之也。生其心者,生其清心也。欲清生心,不和而能之乎?不和不,心必矣。此,修道,儒不能外之也。 是之才全。”“何德不形?”曰:“平者,水停之盛也。郭云:“天下之平,莫盛於停水。”其可以〔四〕法也,郭云:“情至平,故天下取正焉。” 至平者莫如水,故人之求平者,皆以水。天道篇:“水明眉,平中准,大 匠取法焉。 ”大匠取法者,如考工“匠人建,水地以”,注:“於四角立植,(疏:柱也。)而以水,望其高下。高下既定乃位而平地。”如今建家用水器以取平然,故曰“其可以法也”。心而能平,亦是焉。 保之而外不也。,也。保其明,外不於物。 文子上德篇:“莫於流潦而於止水,以其保之止而不外。”武按:平能保,停不外,此喻保其和而不失於也。德者,成和之修也。宣云:“修太和之道既成,乃名德也。” 性篇“夫德者,和也”,言得和於心之德。此上文“游心於德之和”作。 德不形者,物不能也。”含德之厚,人之。 物不能者,物自最之也,此德之符。哀公日以告子曰:“始也,吾以南面而君天下,民之,而其死,成云:“持,於兆庶,食教,恐其夭死。” 成云:“姓,名,字子,宣尼人,在四科之,甚有孝德,人也。”“德行、子” ,即其人也。吾自以至通矣。今吾至人之言, 宣云:“孔子之言哀它者。”恐吾其,用吾身而亡其。孔子集引“其”作“吾”,崇本、世本同,之。 吾孔丘,非君臣也,德友而已矣。”

  〔一〕“丈”原作“文”,文改。

  〔二〕“荀子”原作“周人 ”,荀子改。

  〔三〕“通”原“遁”,人世篇改。

  〔四〕“以”字,王氏原刻及集本。下正同。

  支成云:“,曲也。曲企踵而行。,唇也。支坼裂,病,唇也。”文:“,徐市反。又音唇。” 文:“音因,郭年反。音企。”公,公之,而全人,其肩肩。上言,下音。其下同。文:“,也。李云:‘肩肩,羸小貌。'李云:“考工梓人文‘目',注‘,貌',肩肩合。知肩是省借,本字作。”按:君之,全人之,反其羸小也。 正文:“音豆。”武按:各注均未得解。此李肩肩羸小,亦,免臆。全人之,本非羸小,而之羸小,必目病眚 者也。未公目眚,何致有此妄?殊未。李改考工之“”,注“,貌”,不耳,有何取乎?未足以明其形之。如勾,霸越,盟主,不反明之可乎?是改亦非也。考文“肩,膊也”,“肩,下”,庚“ 肩,任也”,左襄二年“子息肩于”注“以喻”。本句上“肩”字,下之膊也;下“肩”字,任也,也。之冠冠履履,雨雨,曾生氏所字用也。其肩肩者,其乃肩膊肩之也。言公而之,忘其形之,形全之人,惟其以肩任其耳,之天地篇所言“目之民”。目於面,於肩,皆一以概其全也。德充於,故公忘形德,非然者,形貌全,不以肩肩之常人耳。以肩肩,人人如此,足也。下文“德有所,形有所忘”句,即明此之者也。荀子非相篇:“公有臣曰公,身七尺,面三尺,焉三寸,鼻目耳具而名天下。”此公德忘形之也。□大桓公,桓公之,而全人,其肩肩。文:“,瘤也。”李云:“□,大貌。” 文:“,送反。□,葬反。,一反。”此段,即下“形有所忘”也。

  故德有所,而形有所忘,上。人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此忘。形宜忘,德不宜忘;反是,乃真忘也。故人有所游,游心於。 正游心於德之和。而知孽,智慧,而生支孽。 正文通:“孽之言蘖也。”若木既伐而生□,木之有曲蘖也。凡情事之生,皆由於知,之生蘖也。下三“”字,即皆由知所生。,信束,而相固。德接,德意,以相交接。工商。工巧化居,以通商。人不,用知?心,故不用智。 庚桑楚篇:“知者也。”又曰:“至知不。”不斫,用? 不雕琢,何束?,用德?德之言得也。本失,何用以德相招引?   秋水篇:“至德不得。”不,用商?不物,通商。 老子曰:“人欲不欲,不得之。”四者,天鬻也。天鬻者,天食也。文:“鬻,也。”知、、德、工四者,天所以人也。天者,天所以食之也。既受食於天,又用人?既受食於天矣,全其自然,不用以人之。有人之形,人之情。屏情感。 好之情。有人之形,故群於人; 成云:“和光混。” 大宗篇云:“方且造物者人。”此同。人之情,故是非不得於身。是非之端。 好之情,故是非之端。眇乎小哉!所以於人也。乎大哉—善涮臁4拊疲骸邦於人,所以小;情合於天,所以大。”成云:“ ,高大貌也。” 眇,文“亡小反”。名疾病云:“眇,小也。”,文“五羔反”。武按:大宗篇云:“其一,天徒;其不一,人徒。” 可作此。惠子子曰:“人故情乎?” 子曰:“然。”惠子曰:“人而情,何以之人? ”子曰:“道之貌,天之形,成云:“通之道,之相貌;自然之理,其形。” 得不之人?”惠子曰:“既之人,得情?”子曰:“是非吾所情也。宣云:“言惠子先情字。”按:郭以是非承上言,非。 吾所情者,言人之不以好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宣云:“本生之理,不以人加益之。”自然者,天也。常因自然,刻意篇“循天之理”同。老子曰“益生曰祥”,前五行志“妖孽自外之祥”,增益其生凶妖也。老子又曰“以生者,是於生”,即因其自然之生,而不益之以人也。生主篇之“年”,寓言篇之 “年”,即任其天年自然而已,皆不益生之。子之道,在生而不益生。惟不以好其身,以期如大 宗篇所“其天年而不中道夭”,即生也。上所和者,好也,故“ 不以好身”句,乃修和之功夫也。惠子曰:“ 不益生,何以有其身?”成云:“若不益生道,何以有其身乎?”子曰:“道之貌,天之形,以好其身。有其身者如此。今子外乎子之神,乎子之精,倚而吟,槁梧而瞑。成云:“槁梧,膝也。言惠子疏外神,苦精,故行倚而吟,坐而,形心倦,疲怠而瞑。” 正槁梧,解物“惠子之梧也”句下。天子之形,,解如孟子“而使子”之。 子以白!”言子以此自,公“白”之何?物所“以白之昧”也。解前。 正白者,以石,白白,而之以,於理中理,以口相者也。公倡之,一和者群起。其目甚多,如“卵有毛” 、“三足”之,荀子篇。本天下篇末所,即惠子之白,惠子固其中之雄也。故此注,不必再涉及公,句固未言“子以公之白 ”也。

国学经典 |

经部

[尔雅] [公羊传] [梁传] [论语] [礼记] [诗经] [孝经] [仪礼]
[周礼] [周易] [左传] [孟子] [尚书] [四书章句] [韩诗外传]

史部

[史记] [三国志] [晋书] [宋书] [南齐书] [梁书] [陈书] [魏书][北齐书]
[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新五代史][元史][明史] [清史稿][汉书][后汉书][新元史][资治通鉴] [续资治通鉴] [战国策][贞观政要][荆楚岁时记][逸周书] [古列女传][徐霞客游记][大唐西域记]
[唐才子传] [通典] [东观汉记] [前汉纪][后汉纪][华阳国志][洛阳伽蓝记] [唐会要][唐律疏议] [吴越春秋] [越绝书][竹书纪年]

子部

[道家][兵家][儒家][法家][杂家][世情小说][历史演义][历史小说][志怪小说]

集部

[全唐诗] [全宋词][李太白全集][乐府诗集] [文心雕龙][文选][王右丞集笺注] [楚辞][楚辞补注]

蒙部

读书人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