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累於俗,不物累。不於物,不自。不苟於人, 所苟且。不忮於,所忌害。天下之安以活民命,以天下生民重。人我之足而止,不必求有也。以此白心,宣云: “暴白其志之他。”古之道有在於是者。宋、尹文其而之。成云:“宋、尹,宣王人,同稷下。(案:二文志名家。)宋著一篇,尹著二篇,咸於黔而之名也。性教合,故。”作山之冠以自表,郭云:“山上下均平。”接物以宥始。文:“始,首也。崔云:‘善,宥不及。'”心之容,命之曰心之行,成云:“命,名也。吐,每令心容物,即名此容受而心行。”案:言我心如此,推心而行亦如此。以合,文:“,崔音而,郭音。司云:‘色厚貌。'崔、郭、王云:‘和也。'和物,物合矣。”以海,以其道之。欲置之以主。欲君皆置此心以主。 侮不辱,不自辱。救民之;禁攻兵,救世之。,息也。以此周行天下,上下教,天下不取,不取其。聒而不舍者也。故曰:“上下而也。”上,君;下,臣。然,其人太多,其自太少,曰:其言若此。“欲固置五升之足矣,先生恐不得,弟子,不忘天下。”成云:“宋、尹黔首先生,自弟子,先物後己故也。”案:宋、尹置餐者,言欲先生惟置五升之足矣。 日夜不休,曰:“我必得活哉!”傲乎救世之士哉!宣云:“又言‘我必得以自活哉' !活民命,傲救世之士耳。”曰:“ 君子不苛察,不以身假物。”以益於天下者,明之不如已也。又言‘君子不宜苛察,故侮弗,不假外物以身',故弗,人皆自炫其明。然太多,有益於世而莫之,故宋、尹以彼之益於天下者,明之不如已也。以禁攻兵外,宣云:“外以此救世。”以情欲寡,宣云:“以此克己。 ”其小大精粗,其行至是而止。其行止於是,其道之大小精粗亦不如是。
公而不,崔本作“”,云: “至公也。”云:“作‘ 不'是。”易而私,成云:“平易。”然主,宣云:“去系累,而偏主。”趣物而不,宣云:“物而,不生意。”不於,不於知,旁,巧。於物,之俱往,古之道有在於是者。彭蒙、田、慎到其而之。成云:“之士,俱游稷下,各著篇。”俞云:“下文,彭蒙是田之。意林引尹文子有彭蒙曰:‘雉兔在野,皆逐之,分未定也;豕市,莫有志者,分定故也。' ”物以首,宣云:“以此第一事。”曰:“天能覆之而不能之,地能之而不能覆之,大道能包之而不能之。”知物皆有所可,有所不可,故曰:“不遍,必有未。教不至,必有未受教。道者矣。”唯道兼包之,所也。是故慎到,俞云:“史孟荀列:‘慎到,人,著十二。'文志法家有‘慎子四十二篇。名到,先申、,申、之。'”知去己,成云: “息知,忘身去己。”而不得已,泠汰於物以道理,文:“泠汰,沙汰也。泠音零。”案:言到知去己,而因必不得已,始沙汰人物一番,守此以道理。曰:“知不知,薄知而後之者也。”其言曰:“凡知人之道,如不知,薄有所知,而已近於之者也。 ”此到之知。成云:“,近也。”髁任而笑天下之尚也,文:“髁,倪不正貌。”案:其用人髁不正,可任使,而以天下尚笑。行而非天下之大,其在己恣略,行可,而以天下大非,卑之高也。椎拍,物宛,郭云:“有椎拍,故未泯合。”文:“,也。” 案:郭椎拍,如椎之拍。凡物稍未合,以椎重拍之,不合矣。是椎拍之,言不合者使合也。,而甚,不裂之,皆物宛之意也。此到之去己。舍是非,苟可以免,宣云:“不是非,庶累也。”不知,不知前後,文:“上知音智。”案:不人之智,不事之前後。魏然而已矣。大公平易,故能巍然。推而後行,曳而後往,若之,宣云:“回方。”若羽之旋,宣云:“羽自空而下,旋不定。”若磨石之隧,磨文石作隧道,喻其光滑。全而非,故能自全而不非。,未有罪。,亦,罪何由至!是何故?假疑,言何故能如此?夫知之物,建己之患,用知之累,不於理,是以身。知之物,木石是也。言譬彼知之物,不建己以,故不指目之患;不用智以相推,故不受嫉忌之累。移之,置之,恒不於物理,明白易,是以其身之者,亦咎矣。故曰:“至於若知之物而已,到之言推於此。 用,夫不失道。”何用哉!彼土亦不失道也。豪桀相笑之曰:“慎到之道,非生人之行而至死人之理,得怪焉。 ”其能事之豪桀,相笑之曰:“慎子之道,非是生人之行,而至於有死人之理,足得世之怪焉而已。”田亦然,其言相同,到以包。于彭蒙,得不教焉。不教之教,其所行,焉而心自得也。蒙之弟,而蒙可知。彭蒙之曰:“古之道人,至於莫之是、莫之非而已矣。慎到言“至於若知之物”。其然,可而言?”向、郭云:“,逆。”言古道人之教,然迅,可言?常反人,不,常反人之意,不人所美。下文云:“以反人。”而不免於□。即不得已而用,亦惟物宛,不免於慎到之。、□音同也。其所道非道,而所言之不免於非。郭云:“ ,是也。”案:彭之言,是中有非,於道未也。彭蒙、田、慎到不知道。故此三人者,直之不知道。然,概乎皆有者也。然其梗概,皆有。如“知去己”,必非所承,乃其去之耳。
公而不,崔本作“”,云: “至公也。”云:“作‘ 不'是。”易而私,成云:“平易。”然主,宣云:“去系累,而偏主。”趣物而不,宣云:“物而,不生意。”不於,不於知,旁,巧。於物,之俱往,古之道有在於是者。彭蒙、田、慎到其而之。成云:“之士,俱游稷下,各著篇。”俞云:“下文,彭蒙是田之。意林引尹文子有彭蒙曰:‘雉兔在野,皆逐之,分未定也;豕市,莫有志者,分定故也。' ”物以首,宣云:“以此第一事。”曰:“天能覆之而不能之,地能之而不能覆之,大道能包之而不能之。”知物皆有所可,有所不可,故曰:“不遍,必有未。教不至,必有未受教。道者矣。”唯道兼包之,所也。是故慎到,俞云:“史孟荀列:‘慎到,人,著十二。'文志法家有‘慎子四十二篇。名到,先申、,申、之。'”知去己,成云: “息知,忘身去己。”而不得已,泠汰於物以道理,文:“泠汰,沙汰也。泠音零。”案:言到知去己,而因必不得已,始沙汰人物一番,守此以道理。曰:“知不知,薄知而後之者也。”其言曰:“凡知人之道,如不知,薄有所知,而已近於之者也。 ”此到之知。成云:“,近也。”髁任而笑天下之尚也,文:“髁,倪不正貌。”案:其用人髁不正,可任使,而以天下尚笑。行而非天下之大,其在己恣略,行可,而以天下大非,卑之高也。椎拍,物宛,郭云:“有椎拍,故未泯合。”文:“,也。” 案:郭椎拍,如椎之拍。凡物稍未合,以椎重拍之,不合矣。是椎拍之,言不合者使合也。,而甚,不裂之,皆物宛之意也。此到之去己。舍是非,苟可以免,宣云:“不是非,庶累也。”不知,不知前後,文:“上知音智。”案:不人之智,不事之前後。魏然而已矣。大公平易,故能巍然。推而後行,曳而後往,若之,宣云:“回方。”若羽之旋,宣云:“羽自空而下,旋不定。”若磨石之隧,磨文石作隧道,喻其光滑。全而非,故能自全而不非。,未有罪。,亦,罪何由至!是何故?假疑,言何故能如此?夫知之物,建己之患,用知之累,不於理,是以身。知之物,木石是也。言譬彼知之物,不建己以,故不指目之患;不用智以相推,故不受嫉忌之累。移之,置之,恒不於物理,明白易,是以其身之者,亦咎矣。故曰:“至於若知之物而已,到之言推於此。 用,夫不失道。”何用哉!彼土亦不失道也。豪桀相笑之曰:“慎到之道,非生人之行而至死人之理,得怪焉。 ”其能事之豪桀,相笑之曰:“慎子之道,非是生人之行,而至於有死人之理,足得世之怪焉而已。”田亦然,其言相同,到以包。于彭蒙,得不教焉。不教之教,其所行,焉而心自得也。蒙之弟,而蒙可知。彭蒙之曰:“古之道人,至於莫之是、莫之非而已矣。慎到言“至於若知之物”。其然,可而言?”向、郭云:“,逆。”言古道人之教,然迅,可言?常反人,不,常反人之意,不人所美。下文云:“以反人。”而不免於□。即不得已而用,亦惟物宛,不免於慎到之。、□音同也。其所道非道,而所言之不免於非。郭云:“ ,是也。”案:彭之言,是中有非,於道未也。彭蒙、田、慎到不知道。故此三人者,直之不知道。然,概乎皆有者也。然其梗概,皆有。如“知去己”,必非所承,乃其去之耳。
以本精,以物粗,成云:“ 本,也。物,有也。用妙道精,用有事物粗。”以有不足,郭云:“ 寄之天下,皆有也。”澹然神明居,宣云:“此玄之教。”古之道有在於是者。尹、老聃其而之。文:“尹,令尹喜也。或云:尹喜,字公度。老聃,即老子也,喜著十九篇。”成云:“周平王函谷令,故之尹。”俞云:“志道家有‘尹子九篇',注云:‘名喜,吏。'或以尹喜姓名,失之。又志老子十九篇之。不二篇‘尹清',高注:‘尹,正也,名喜,能相角,知有神人而老子到,喜之,著上至五千言。'上至之名,他未也。”建之以常有,主之乙太一,成云:“建立言教,以凝常物宗;悟其,以通太一主。”以濡弱下表,以空不物。成云:“表,外也。以柔弱和智外行,以空惠明智德。”尹曰:“ 在己居,形物自著。宣云:“己私主,物同著。”其若水,其若,其若。宣云:“皆心故。”芴乎若亡,寂乎若清,同焉者和,得焉者失。宣云:“同物和,自得失。”未先人而常人。”成云:“和而不唱。”老聃曰:“知其雄,守其雌,宣云:“能而於不能。”天下溪;宣云: “下待,有而不。”知其白,守其辱,而不自。天下。”宣云:“居受感,而不藏。”人皆取先,己取後,曰:“受天下之垢。”人皆取,己取,藏也故有,然而有。郭云:“立自足之。”宣云:“一,甚言之。”其行身也,徐而不,宣云:“不先故徐。不先少事,少事故不。”也而笑巧。似拙,而可以笑彼巧者。人皆求福,己曲全,曰:“苟免於咎。”人求福不已,己委曲以保安全,曰“苟免咎而已”。以深根,以,成云:“以深玄德之本根,以行之。”曰:“矣,拙矣。”常容於物,不削於人,成云: “知足守分,故不侵削於人。”可至。姚本“可”作“未”,云:“李氏本改。”尹、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
芴漠形,化常,死生!天地!物篇云:“天地我生。”神明往!芒乎何之?忽乎何?神明往而不知所。物,宣云:“不包也。”莫足以,可我宿者。古之道有在於是者。周其而之。以悠之,文:“若忘於情者也。”荒唐之言,荒,大也。唐,空也。端崖之,端可,崖可。恣而不,恣,恣。不,成“不偏”,非也。文作“而”,“不”字,近之。忽然而至也。不以之也。成云:“,不偶也。” 宣云:“言不以一端自。”以天下沈,不可;,正。以卮言曼衍,以重言真,以寓言。因世人不可,故以此三言。已寓言篇。曼衍,因其事理而推衍之,所“卮言日出,因以曼衍”也。重言,述尊老之言,使人之而以真,故曰“所以已言”也。寓言,以人之意,所“藉外之”也。 天地精神往,以精神天地往,寄于至高之境。姚云:“以尹、老聃不如篇首所‘不於真'之至人,未至。若生之天地精神往,所‘不于宗,之天人'者。”而不敖倪於物,未鄙物,存亢之。敖倪,傲睨字同。不是非,以世俗。不人之是非,以世俗混。成云:“,也。”其瑰而也,文:“瑰,奇特也。,本亦作,同,芳袁反,又敷晚反。李云:‘宛貌' 。一相貌。物相不,故也。”其差而可。成云:“差者,或或,不一其言也。,言滑稽也。”彼其充不可以已,夫其理充,不能自已。上造物者,而下外死生、始者友。其於本也,宏大而辟,同辟。深而肆;宣云:“放也。”其于宗也,可稠而上遂矣。文:“ 稠音,本亦作。”案:遂,竟也,也。言其于所宗主也,可通而上者矣。云:“此即篇首所‘不于宗'者。”然,其于化而解於物也,其理不竭,其不,芒乎昧乎,未之者。然其因於化而冥解於物情也,其用不竭,其不,芒昧如不可,未有能其妙者。
惠施多方,方,也。其五,言其多。其道舛,郭藩云:“司本舛作。文魏都注引司云:‘ 曰舛。,色不同也。'又引司此注,一作‘ 舛'。法言曰:‘子各以其知舛。'淮南真:‘二者代舛。'泛:‘舛於外。' 山‘分流舛',玉篇引作‘□',亦同也。 ”其言也不中。中,竹仲反。物之意,曰:其指事物之意,有曰。 “至大外,之大一;至小,之小一。杜撰小一,以配大一。厚不可也,其大千里。司云:“苟其可,何但千里乎!”天地卑,山平。天地一致,山均平。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成云:“睨,也。居西者呼中,者呼,中、也。生死也:生者以死死,死者以生死。日既中、不殊,物亦死生也。”大同而小同,此之小同;之大同而小同有,是同也,然止之小同。物同,此之大同。如寒暑夜,是物同也,方之大同。南方而有,宣云:“之南,已有分,一以反三也。”今日越而昔。宣云:“知有越,心已先到。”案:此又物篇,彼“”作“至”。 可解也。成云:“之相,於空,不於。是以空,不相涉入,各自通,故可解也。”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此地球中,路可,故燕北即是越南,衍瀛海之又。泛物,天地一也。”宣云:“天地非大,我非小。”惠施以此大於天下而者,天下之者相之。惠自以於天下之理,其大,以此示人,人亦之也。卵有毛,宣云:“卵毛,何自有也?”三足,司云:“足,所以行而非也,故行由足,由神。今足,神而行,故曰三足也。”郢有天下,宣云:“王自大。”犬可以羊,宣云:“犬羊之名,皆人所命,若先名犬羊,羊矣。”有卵,成云:“胎、卵化,人情分,以道者,未始不同。卵既有毛,胎何妨名卵!”丁子有尾,成云:“楚人呼蟆丁子。蟆尾,人所共知。以道之,非,非尚得,何妨非有可名尾也!” 案:蟆初生,足有尾,雷後,足出而尾矣。火不,宣云:“人皆火食,是不。” 山出口,宣云:“空。” 不地,不停,地何以?目不,宣云:“何以不自照?”指不至,至不,有所指有所,故曰指不至。下“至”字疑“耳”之。皆就人身言,耳有之,然天下古今,究不之事物,是不也。“至”字上而,遂不可通矣。於蛇,成云:“夫短相形,非短。蛇短,乃物之情,今欲遣此迷惑,故於蛇。”俞云:“即‘莫大於秋豪之末而泰山小'意。”矩不方,宣云:“天下自有方,非以矩。”不可以,宣云:“天下自有,非以。”不枘,成云:“ ,孔也。枘者,孔中之木。” 宣云:“枘自入之耳,未之。”之景未也,多以,故影未。司引墨子云:“影不徙也。”矢之疾而有〔一〕不行不止之,矢行止,人之也。以矢言,是有不行不止之矣。狗非犬,成云:“狗、犬同名。名合,彼所狗,此所犬也;名,彼所狗,於犬也。墨子曰:‘狗,犬也,然狗非犬也。'”、牛三,宣云:“二色三。”白狗黑,宣云:“白黑,人所名,知白之不黑乎?”孤未有母,李云:“生有母,言孤母,孤立,母名去也,故孤未有母。”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世不竭。司云:“捶,杖也。若其可析,常有,若其不可析,其一常存,故曰世不竭。”者以此惠施相,身。桓、公者之徒,成云:“桓、公人,士,客游平原君之。而公著守白,行於世。”人之心,易人之意,成云:“雕人心,改易人意。”能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者之囿也。宣云:“者迷於其中而不能出。”惠施日以其知, 同智。人之,及其同之人所。特天下之者怪,成云:“特,也,字亦有作者。”案:怪,其。此其柢也。俞云:“柢氐通。史秦始皇‘大氐畔秦吏',正:‘氐,略也。'此其柢也,此其略也。”然惠施之口,自以最,自以解理最於。曰:“天地其乎!”司云:“惠唯以天地於己也。”施存雄而。 司云:“施意在人,而道理之。”南方有倚人焉,曰,文:“倚,本或作畸,同。李云:‘也。'”成云: “姓,名,不偶於俗。”天地所以不不陷,雨雷霆之故。惠施不而,不而,成云:“不而,不思而答。”遍物;成云:“遍物根由。”而不休,多而已,以寡,益之以怪。成云:“加奇怪以其能。”以反人,而欲以人名,是以不也。成云:“不能和。”弱于德,於物,弱外,其矣。,曲而也。非大道。由天地之道惠施之能,其一□一虻之者也,其于物也何庸!成云:“ 庸,用也。”夫充一尚可,宣云:“外王,皆原於一,充之而可,何逐物邪!” 曰愈,道矣!曰,也。言愈自重,不多言,於道亦庶矣。惠施不能以此自,自安定其心。散於物而不,成云:“散精神。”卒以善名。惜乎!惠施之才,而不得,文:“,李音殆,放也。”宣云:“不得,所得。 ”逐物而不反,是以,形影走也。大而高,不知宏而愈振;影而疾走,不知形捷而影之也。悲夫!
〔一〕“有”原“若”,集本改。
国学经典 | 经 史 子 集 蒙
【经部】
[尔雅] [公羊传] [梁传] [论语] [礼记] [诗经] [孝经] [仪礼][周礼] [周易] [左传] [孟子] [尚书] [四书章句] [韩诗外传]
【史部】
[史记] [三国志] [晋书] [宋书] [南齐书] [梁书] [陈书] [魏书][北齐书]
[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新五代史][元史][明史] [清史稿][汉书][后汉书][新元史][资治通鉴] [续资治通鉴] [战国策][贞观政要][荆楚岁时记][逸周书] [古列女传][徐霞客游记][大唐西域记]
[唐才子传] [通典] [东观汉记] [前汉纪][后汉纪][华阳国志][洛阳伽蓝记] [唐会要][唐律疏议] [吴越春秋] [越绝书][竹书纪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