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此句原作“武立而天下後世”,集本改。
〔二〕“性”原作“信”,集引成疏改。
子于苟得曰:“盍不行?何不行乎?行不信,不信不任,不任不利。故之名,之利,而真是也。若所行,人不信,不信人任用,不任用利。故之于名,之於利,惟行真是也。若名利,反之於心,夫士之行,不可一日不乎? ”上殉名利言也。若名利而反之我心,士之行,亦不可一日不也。苟得曰:“ 者富,多信者。成云:“多信,多言也。富,多言伐。”夫名利之大者,在而信〔一〕。故之名,之利,而信真是也。若名利,反之於心,夫士之行,抱其天乎!”之于名,之於利,惟信真是也。若名利而反之吾心,士之行,惟抱其自然之道而可乎!子曰:“昔者桀、天子,富有天下,今臧聚曰司云:“臧聚,臧、、聚之人。”‘汝行如桀、' ,有怍色,有不服之心者,小人所也。仲尼、墨翟,匹夫,今宰相曰‘子行如仲尼、墨翟',容易色不足者,士也。故天子,未必也;匹夫,未必也。之分,在行之美。”苟得曰:“小者拘,大者侯,侯之,士存焉。四又篇,“士”作“仁”。昔者桓公小白兄入嫂司云:“以嫂室家。”而管仲臣,田成子常常即恒。君而孔子受。之,行下之,是言行之情悖於胸中也,言行相反而交。不亦拂乎!成云:“ 拂,戾也。”故曰:‘孰孰美?成者首,不成者尾。'”宣云:“言於成事,不在。”子曰:“子不行,即疏戚,,幼序,五六位何以乎?”俞云:“五即五,六位即六。白虎通:‘六,父、兄弟、族人、舅、、朋友也。'不曰五而曰五,不曰六而曰六位,古人之耳。”苟得曰:“子,崔云:“子考明。”舜流母弟,文: “弟,象也。流,放也。孟子曰:‘封之也。或曰放焉。'”疏戚有乎?放桀,武王伐,有乎?王季,周公兄,幼有序乎?儒者,墨者兼,五六位有乎?且子正名,我正利。名利之,不於理,不於道。成云:“,明也,也。名利二途,既乖至理,明於玄道!”吾日子於,成云:“,也。”曰:宣云:“以下之言。”‘小人殉,君子殉名。其所以其情,易其性,矣;乃至於其所成云:“舍己。”而殉其所不,成云:“逐物。”一也。'故曰:小人,反殉而天;反己而求汝自然之道。君子,天之理。若枉若直,相而天,枉直,汝自然以。面四方,消息。 成云:“照四方,四而消息。” 若是若非,而,成云:“ ,中也。中之道以是非。”成而意,道徘徊。成云:“徘徊,。意用於化之心以成其意,故能冥其通之理,者也。”而行,成而,失而所。 王念云:“。山木篇‘一一蛇,俱化,而肯',即此所‘而行 '也。承上文言道,而不可行仁;若而行,成而,失其所矣。秋水篇‘一而行,道差',一亦也。而行,言‘一而行'也。”赴而富,殉而成,而天。成云:“奔赴于富,殉逐于成功,背于天然之性也。”比干剖心,子胥抉眼,忠之也;直躬父,尾生溺死,信之患也;子立,申子不自理,廉之害也;文作“子自理”,云:“本又作‘申子自理'。或云:申屠狄抱之河也。一本作 ‘申子不自理',申生也。”案:申生不得“廉之害”,作“申子自理”者是。孔子不母,匡子不父,之失也。文:“孔子事,李云:‘未。'司云:‘匡子,名章,人,其父,父所逐,身不父。'案此事孟子。”云: “疑父、母二字互易。”案:又非“之失”。 此上世之所,下世之所,以士者正其言,必其行,故服其殃,其患也。”
〔一〕“夫名利之大者,在而信”句,集本。
足於知和曰:“人卒未有不名就利者。彼富人之,下之,下之。夫下者,所以生、安、意之道也。今子意焉,知不足邪?意知而力不能行邪?故推正不忘邪?”意同抑。古抑、意字通。言抑或知而不能行,故推求正道,念念不忘,而外富邪?知和曰:“今夫此人以己同而生、同而者,以夫俗世之士焉,是主正,所以古今之,是非之分也,此人,即上“名就利”之人。彼以己同同,而有俗世之士,是其于,主于正道,足以古今之,是非之分也,胡不效之?俗化世。去至重,至尊,以其所也,此其所以生、安、意之道,不亦乎!乃混同於俗,化合於世,其去俗世之士矣。去至重之生,至尊之道,以其所富者,此其所以生之道,不亦於事情乎!怛之疾,恬愉之安,不於;疾而悲,安而,之真否,不於此也。怵惕之恐,欣之喜,不於心。恐而,喜而快,心之真否,不於此也。知而不知所以,是以天子,富有天下,而不免於患也。 ”成云:“者,有也;所以者,也。知之有,不知其出於,故富,而不免患。”足曰:“夫富之於人,所不利,美究,文:“音。本亦作。”至人之所不得逮,人之所不能及,,也。人之勇力而不威,同。秉人之知以明察,因人之德以良,非享而若君父。且夫色、滋味、之於人,心不待而之,不待象而安之。夫欲避就,固不待,此人之性也。天下非我,孰能之!”言天下我同欲。知和曰:“知者之,故以百姓,不其度,知者之天下,必以百姓而,百姓亦不背其法度。是以足而不,以故不求。知足,故不;,故外求。不足故求之,四而不自以;成云:“四,四方也。”有故之,天下而不自以廉。此、凡之分。廉之,非以迫外也,反之度。廉之,非外有所迫也,反其度量何若而已知之矣。天子而不以人,富有天下而不以人。其患,其反,:“思其反。”以害於性,故而不受也,非以要名也。、舜帝而雍,黎民雍。非仁天下也,不以美害生也;竭美利以奉一己,是自害其生也。善卷、由得帝而不受,非也,不以事害己。此皆就其利,其害,而天下焉,可以有之,彼非以名也。”可以有此名而居之,非彼之欲名也。足曰:“必持其名,苦甘,以持生,亦久病而不死者也。”言必欲持其名,苦身,甘美,奉以持生,久病而不死者同,究何益乎?知和曰:“平福,有害者,物莫不然,而其甚者也。今富人耳鼓管之,口於豢醪醴之味,文:“,口有所快也。”以感其意,忘其,可矣;溺于,若重行而上也,可苦矣;文: “徐音,五代反。又反。食至咽。”王念云:“左昭五年注:‘,盛也。',盛。”案:欲既多,塞沈溺于盛,如重上行,其苦甚矣。而取慰,而取竭,郭藩云:“淮南高注:‘慰,病也。'竭文,皆疾也。”居溺,,平居酣溺,怒。可疾矣;欲富就利,故若堵耳而不知避,且而不舍,可辱矣;而用,服膺而不舍,心戚醮,成云: “戚醮,也。”求益而不止,可矣;疑劫之,外畏寇之害,周疏,李云:“重匝,疏窗外通,守具。”外不敢行,可畏矣。此六者,天下之至害也,皆忘而不知察,及其患至,求性竭,嗜若天性。即性也,故曰性竭。以反一日之故而不可得也。郭嵩云:“、□ 古字通。□但,亦但。”故之名不,求之利不得,意而此,不亦惑乎!”,曲也。言曲意屈而之。
国学经典 | 经 史 子 集 蒙
【经部】
[尔雅] [公羊传] [梁传] [论语] [礼记] [诗经] [孝经] [仪礼][周礼] [周易] [左传] [孟子] [尚书] [四书章句] [韩诗外传]
【史部】
[史记] [三国志] [晋书] [宋书] [南齐书] [梁书] [陈书] [魏书][北齐书]
[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新五代史][元史][明史] [清史稿][汉书][后汉书][新元史][资治通鉴] [续资治通鉴] [战国策][贞观政要][荆楚岁时记][逸周书] [古列女传][徐霞客游记][大唐西域记]
[唐才子传] [通典] [东观汉记] [前汉纪][后汉纪][华阳国志][洛阳伽蓝记] [唐会要][唐律疏议] [吴越春秋] [越绝书][竹书纪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