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新农村调研心得体会

发布时间: 2015-01-19 06:27:21 作者: yuan

  新农村调研心得体会一:新农村调研心得体会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提出“小康社会”概念,其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十六届五中全会所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则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中,在全新理念指导下的一次农村综合变革的新起点,必将极大地促进农村的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

  这种农村发展的趋向也将我们带入了此次暑期三下乡活动主题,我们将开展三下乡活动的地区选择在呼和浩特市。进行了为期十天的实地调研。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十六届五中全会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短短20字的定位,涵盖了多方面意义。其中的重中之重,是增加农民收入。所以我们的第二项任务就是访问当地村民的收入情况,经过新农村建设方针的实施,当地村民生活水平已经接近小康水平。生活富足,村容整洁,乡村文明。贯彻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为党制定下一步方针政策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的党提出“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所以我们首先实地勘察了当地的工业化建设以及城镇化建设情况。经过我们几天的观察发现,当地的零售业、餐饮业以及旅游业得到了广泛的普及,而村长也表态将继续推经城镇化建设,并着力打造工业产业。旅游业是新农村建设的支撑产业,旅游产业开发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力量,乡村旅游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模式。旅游开发对于农村的生产发展,生活改善,文明乡风形成,整洁村容建设等,都具有直接的作用。内蒙古地区的地理优势为当地开展旅游活动提供了条件。经过我们的调查许多有识之士已将草原旅游进行的如火如荼。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建设,现在的经济活动大体包括农业经济作物的种植,各种传统产业的设立,更多的是个体户和私营企业。农民收入也在这些产业的实施中逐年提高。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治建设,村委会在加强农民民主素质教育上花了大力气,切实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和农村法制建设,引导农民依法实行自己的民主权利。我们眼中的村民形象是遵纪守法,互敬互爱的合格公民。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村子里开展多种形式的、体现农村地方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建设了各种各样的体育设施,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社会建设,里鼓励农村的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并有一些奖励政策。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使得农村幼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愿望基本得到了满足。

  新世纪以来,新农村建设有了新的社会内容。其中“三农问题”反复被党中央列为工作重点。2007年之后又先后出现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面免除农业税”等社会热点话题,在新的历史时期不断寻求新的问题切入点、新的解决方案是党给我们交出的新的答卷。这许多方面都极大地促进了的稳步发展。

  社会主义新农建设在中国大地上如火如荼的进行着,把祖国大地建设得无比美好,让每个农村面貌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任然存在一些因素制约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1、劳动力的缺失

  现在农村的经济模式大部分是,留守老人和儿童在家,年轻人出外打工,而且越有文化的年轻人,越是选择留在外面,好象无工不富。这样使得劳动力流失。对本村的建设提出了巨大的考验。

  2、重工商轻农业

  农村的一个主要体现,就在于一个“农”字,而现在,则严重的重工、商,轻农业。甚至,所谓的新农村改造,农村城镇化,更使人们逐步脱离土地,驱使劳动力思想上的对农业的轻视,加速务农人员的流失。每个方面都要重视,所以我们要重视土地资源的利用。

  3、养儿防老观念

  在农村,由于农村的特性,人老后不能象城市职工一样,有退休金、保险等保障,只能靠儿女的孝心来维持老后的生活,使老人不能保证生活的稳定及质量,更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不得不生,生了也不一定会养。

  在老龄化越来越严重的社会大前提下,无疑是一个隐形的强大的社会地雷。这些都制约了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减慢了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这些具体的问题,并想办法解决好这些矛盾,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加快国家发展,促进人民生活幸福。此次三下乡活动让我的阅历得到了极大的丰富,让我对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获得的建设成果有了充分的了解。

  新农村调研心得体会二:新农村调研心得体会

  20xx年6月3日,去达州市亭子镇木子乡四岩村调研,两天一夜的调研时间,看到很多,这里也就只写感受比较强烈的几点。

  1.要致富,先修路

  现场调研真实感觉到“要致富,先修路”的正确性。没有公路,一切物资、产品,靠肩挑手提,运输成本过高,而效率低下,村民真的很难有机会致富。2007年村里面的公路修通以后,村里面才开始出现大规模的养殖产业,公路的修通使得很多产业发展成为可能。而且现场调研直观感觉,靠临道路的农户比较富裕,一些居住在山上的农户经济水平明显偏低。

  道路行车对村民村民住宅选择影响更深。原来村民住宅选址,都临近自家田地,而现在都希望可以临近公路,这样购买种子、工具、化肥、农药等都方便许多。

  另外现在四岩村与其他村的道路仍然是土路(因为每个村都不愿意出钱),雨天出行十分不便,这种公共部分就应该财政拨款硬化,加强村和村之间物质、信息的流通。

  2.某些事项很难收集到准确数据

  就建房每平方米毛坯房(预制板)大概要多少钱这个问题,就有收集到很多种答案。询问村支书时,说300——400元钱;村主任给出一个答案砖瓦房280元左右,肯定在300元以内;采访一户村民杨芳明时,说要400多钱。除却修建时间不同,材料涨价等情况,不知道是否存在村干部能够以比较低廉的价钱修建自家住宅,而普通村民却需要支付更多的费用?

  到底每个人有多少地?跟村民李文孝老人聊天时,他说家里每个人平均只有5分地,而后来村主任说二队土地上户平均每个人有8——9分地,再加上一些没有统计的,实际平均每个人超过1亩。村民往往说的数据偏低,而村上又文字记录,不知道如何能取得真实且准确的数据。在凡事涉及收入的问题上,村民都不愿如实相告,村委也只能按田地估算,数据一定有偏差。

  3.村子的特色到底是什么?

  村子原名寺岩,后政府登记出错才改成四岩。村子特点到底是什么?如果从收入上来看,应该是养殖业。有一家大型养殖场租用村里面土地,村里面也两家养猪场和一家养鸡场。至少在养殖业这方面,村里面有很成功的经验。

  询问村民村子特点时,大家似乎都想不出来。一些老人家会说起,村里面曾经有一座迎真寺和一座东岳庙,当年规划很大,附近村的村民都来这里,烧香祈福,村上曾经很是热闹。可惜都在文化大革命大炼钢铁时期被毁,无所考证了。2007村民自发恢复寺庙,规模很小。这次新农村改造,如果可以恢复寺庙,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保护。

  4.村委会在村里面是很有地位。

  在跟村支书访谈时提到搬迁意向的时候,村支书再三给我们强调,不用担心村民不同意搬迁,他们会做工作,一定可以协调。在询问村民搬迁意向时,也感觉到村民对政府是比较信任的,很多村民(尤其是现在居住在离公路比较远的住户)都说愿意搬迁到我们规划的区域居住。当然这只是前期调研时候的回答,当真正的新农村建设与自身利益产生矛盾的时候,冲突应该不会少。

  两天一夜的调研时间很短,对于村里很多情况还不了解,尤其是村民意愿方面。村民他们到底希望住什么样的房子?对于修建新居他们愿意花费多少费用,希望新居的选址在哪?如何才能在调研、设计的时间都有限的情况下,保证规划和实际乡村生产、生活不脱节?这些也都是我希望在这次项目中能够学到的。


读书人网 >心得体会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