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发布时间: 2015-06-06 15:43:47 作者: yuan

  篇1:形势政策教育心得体会

  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心得体会

  推荐《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征求意见稿公布后,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通过学习《规划纲要》,我感到这份广集众智以凝聚共识,力求完善的纲要处处体现着党和国家重视和发展教育的坚定决心,充分体现了国家建设人才强国的坚定决心,现谈一下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领会纲要精神,明确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内涵。 通过学习,我感觉《纲要》的每一条都是针对一些相应的实际问题有的放矢地制定的,脉络清晰、目标明确、规划周密。感触最深的地方就是《纲要》中提及的“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国家把教育摆在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种高度是体现了教育在新时期的重要地位。 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 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知识社会,信息时代,人们对于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前所未有的重视,教师自身创新能力的提高是育人理念的关键因素。 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促进公平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对我们教师来说就是要平等对待每个学生,不歧视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和进步。 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要求我们教师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念,强化课堂教学,提高资源建设质量,确保教学质量及育人质量。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评价制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为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育规划纲要》指出: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应试教育造成我国大批学生“高分低能”已是不争的事实。改革以高考为代表的人才评价制度势在必行。《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做好学生成长记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强化人才选拔使用中对实践能力的考察克服社会用人单纯追求学历的倾向。

  三、政校分开,高校去行政化,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在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方面,《纲要》明确提出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适应中国国情和时代要求,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适应国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求,明确政府管理的权限和职责,明确各级各类学校办学的权利和责任,形成不同办学模式,避免千校一面。完善学校目标管理和绩效管理机制。健全校务公开制度,接受师生员工和社会的监督。探索建立符合学校特点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逐步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政校分开管办分离的学校制度的实质就是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这是引导和鼓励学校自主整合资源、轻装上阵,努力办出品牌,打造特色,真正办出优质教育,让人民满意学校。校长不应该是官员,切实减少官本位思想,少用行政命令,多用理念引领,多用依法治校。 四、落实纲要精神,不断提升自身素质。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要传道必须精于道,要授业必须精于业,要解惑必须先自知。作为一名教师应时刻不忘记学习,善于学习,具有学习意识,努力提升自己的素质。当今社会,知识更新日新月异,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坚持与时俱进,更新观念,钻研业务,成为有良知、有新知、有真知的人民满意教师。

  篇2:“形势与政策”报告大会——心得体会

  一.加快构建“橄榄型”分配格局

  特点:以中产阶级占主体,富人和穷人占比重小的分配格局。

  而在《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中描述的中产阶级的特征是:

  ①依附庞大机构,从事行政管理工作与技术服务;②无固定资产,不对服务机构拥有财产分配权;③靠知识与技术谋生,又稳定丰富的收入;④思想保守,但拒绝流俗和粗鄙的大众趣味。然而我们知道一个真正现代化的,稳定的国家必然是以中等收入阶层为主体,高、低收入者占比重不大的橄榄型格局。

  二.“橄榄型”分配格局与其他格局的区别

  金字塔型:底座庞大,塔尖细小;其中低收入者占主体,而高收入者少,中产阶级比重。

  哑铃型:两头大,中间细长;其富人和穷人多,但同样的,中产阶级少

  倒丁字型:中低收入者数量庞大,状似一块平纹的又长又宽的板子,而高收入者和超高收入者却占比重很少。

  那样我们应该构建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呢?我们离“橄榄型”分配格局还有多远呢?

  贯彻落实党中央有关收入分配改革精神和既定大政方针的迫切需要,解决我国当前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的需要,促进调整我国经济结构,扩大内需的迫切需要,维护社会稳定,按期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共同富裕的迫切需要。这些都是我国当前所面对的问题,换言之,我们离构建“橄榄型”分配格局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国中等阶层的界定标准是:生活较富裕且收入水平、生活水平较稳定的社会群体,同时是职业处于社会中上等的社会群体。其必备的素质是:较高的文化素质,较强职业技能,富有管理经验。同时,中等收入阶层拥有基本相近或相同的价值观及行为规范,遵纪守法,守岗敬业,文明礼貌,较强社会责任心。

  三.构建“橄榄型”分配格局的实现途径

  1.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促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2.调整产业结构,扩大更多能产生中等收入的职业和岗位

  3.建立更广泛全面的社会保障体系,稳定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

  4.加大教育尤其是农村教育收入,为“扩中”提供基础

  5.推进综合配套改革为“橄榄型”社会建设提供体制保障

  从以上途径我们可以看出,中国贫富差距大,廉价劳动力的存在性,以及社会保险,养老保险的普及化,学历水平的高低,都时刻影响着中产阶级所占比重,也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稳定与发展。

  其次,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让普通劳动者能成为有钱人;大力支持人才创业致富,造就一批“小老板”鼓励农民规模经营,扶持一批“新地主”;推动工业化和现代化步伐;扩大就业领域,大量吸纳农村剩余资源’进一步扩大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完善城市社会保障体系。

  最后,教育是永恒不变的话题,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推进教育机制改革,发展各级各类教育,特别是发展高级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平衡城乡教育资源,大力发展义务教育、农村教育,进一步打破城乡分割管理体制,积极引导和吸引更多的农民转变为市民,改善个人所得税制度。

  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但我国人均GDP排名却让人大失所望,农民多,空有劳动力,社会历史知识缺乏,自身素质低,以及陈旧的观念,都是我国贫富差距大的原因。如今,我国是一个知识型应用的社会,并由市场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可想而知,知识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重要性。

  “橄榄型”分配格局是我国现在的奋斗目标,构建这种分配格局,可以让社会更加公平化,也让人们生活的尊严、幸福、公平、和谐。

  自金融危机爆发至今,中国经济呈现喜人的“V”字型增长,而美国市场的情况却是开始打压中国产品,以扩大内需。因此我们可以了解到扩大内需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并且还要将“出口”“投资”“消费”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我们才有可能向“橄榄型”分配格局迈进。

  我们知道,要达到共同富裕,消除剥削,建设小康社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可如今,房价高,上学贵,看病难,着三座大山已让许多老百姓不堪重负,社会中低收入者的生活疾苦和经济压力,是国家和社会不容忽视的问题,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将医疗保险等普及化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过程,但最主要还是要调动人们对生活、工作的激情,试想倘若我们的工资都用于缴纳保险,房贷,生活以及子女上学的费用,那样又所剩几何呢?人们过不上稳定丰富的生活,社会氛围就不会融洽,人们怨言多,日复一日,社会动乱的可能性就会增加。

  如果将富人的财产分一点给中低阶层的人,实现全国人均GDP的增长,改善个人所得税制度,推动实现共同富裕进程,将“橄榄型”分配格局所带来的优势发挥到极致。

  其实,美洲、欧洲等国家在实现“橄榄型”的分配格局也是经历了数百年的历史,文化和法律的更新完善,使他们成为发达国家,而中国这个发展中国家,也仅仅经历了20年的改革,当然这是远远不够的,在社会主义道路中建设“橄榄型”分配格局,这个比较理想的状态,同时推动综合配套改革为“橄榄型”社会建设提供体制保障,继续抓好房地产市场经济规范和教育,卫生体制的深化改革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

  温总理说过:“社会公平主义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因此以达到共同富裕为目标,为构建“橄榄型”分配格局需要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积极要求进步,极高个人思想觉悟,以及自身文化素养都是我们应该做的。同时,作为一名大学生,在大学这个学术自由的“社会”里,更要有东西事物的能力,关注国家大事,培养自己分析现下世界情况和中国情况的能力。

  


读书人网 >心得体会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