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名著成了孩子热爱阅读的绊脚石作文
发布时间: 2016-10-29 08:34:08 作者: rapoo
儿子放寒假了,带他去书店选书时无意中听到一对母女之间的对话(女儿看起来大概四、五年级的模样)。 母亲:“别瞎看了,要买就买几本名著。” 女儿:“不,我不喜欢看。我要买曹文轩的书。” 母亲:“不行,没事瞎看什么呀!考试只会出名著里的内容,又不会考曹文轩。” 女儿:“妈!曹文轩的书写得特别美,名著太没意思,好多我都看不懂。要不,一样买一本?” 母亲:“不行!” ...... 无独有偶,这一对母女刚离开书店,又听到一位妈妈在给孩子推荐名著,我便侧脸观察起来。那孩子应该比我家宝贝稍大一点,也不过八、九岁而已,正两眼放光地在杨红樱系列丛书上扫视着, 对妈妈的话丝毫没有理会。也许是觉得自己的权威受到了蔑视,也许是生怕孩子被“非名著”污染,也许......妈妈拉着孩子很快来到了被《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老人与海》、《红楼梦》、《三国演义》 等大量名著充斥着的书架前,“从这里面选,乖孩子,要读书就得读名著,这些书才能帮你提高写作水平呢!” 看着孩子面对丝毫提不起兴趣的名著一脸的无奈与茫然,我赶紧低头看了看正埋头在立体手工制作书堆中翻找的儿子,很是庆幸,还好儿子选书的热情没有受到旁人的影响,事毕,我们抱着大一摞诸如《森林谜案》、《二年级的小豆豆》、《月光留下的脚印》之类的童话故事满载而归。结账时身后一位家长看到我们收获颇丰,凑上前来“我看看你给孩子买的都是啥书?”,一本本翻看了书名之后,她似乎有些失望。我笑了笑,“都是孩子自己选的书。”“你家孩子也上学了吧?还只看这样的故事书,多没用呀!”话不投机半句多,我不奢望自己能当场说服她,只是又笑了笑,“这些书很健康,关键是孩子喜欢读。” 回到家已经很久了,还一直在琢磨着这件事。眼下,学校里大都开展了“书香校园”活动,在老师的大力倡导下,读课外书俨然成了必须完成的家庭作业,对于不少家长而言,为孩子选择课外阅读书目成了一件挺让人头疼的事儿,索性就让孩子读名著、读经典,既是名著读了只有好处没有坏处,所以,像今天我们碰上的事情书店里几乎天天都在上演。于是乎很替儿子庆幸能有一个宽松的阅读环境。 我们都知道,人生来就具有很强的好奇心与探究感,孩子更是如此。不可否认,对于青少年而言,大量阅读文学名著,是行之有效的阅读行为。读经典名著,在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起着深远的作用,可以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鉴赏能力,积累他们的文化底蕴、处世经验,激发他们的创造思维、进取精神。但是,相当数量的文学名著语言深奥,甚至晦涩难懂,对于认知水平、人生阅历浅显的中小学生而言,理解起来着实不太容易。况且阅读对于他们而言,绝不仅仅是为了考试,也不仅仅为了出口成章,更多时候他们是通过阅读来认识世界。很多时候,家长和老师有意无意地将孩子引到了为考试而学习的道路上,他们难免会逐渐丧失阅读的兴趣,丧失主动求知的欲望,甚至丧失了认识世界的热情。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郭沫若也说过:“兴趣能使我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从而使人能够完善地完成自己的工作。有了兴趣,就会去勤学苦练,就会对一个人的成就发生作用。兴趣是可以培养出来的。”分年龄、分层次培养孩子阅读的习惯是至关重要的。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而言,正处于语言积累的重要时期,重在引导孩子阅读的兴趣,选择一些语言优美、轻松的童话、小品,贴近孩子校园生活的故事,既符合孩子的性格特点,能充分启发他们的想象力,又能无形中帮助孩子积累大量的“语言库存”,厚积而薄发,何乐而不为呢? 至于经典、名著的阅读,做为家长,与其拔苗助长,过早要求孩子被迫地阅读名著,无奈地面对大量晦涩难懂的语句,不如等待时机,等待孩子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等待他们的“语言库存”积累到一定程度,等待他们的理解能力、思维水平随之提高,不再满足于总是读语言浅显的文字,这个时候稍加引导,他们便会主动挑战高深的著作了。聪明的家长,千万不要让名著成了孩子热爱阅读的绊脚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