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是个性格相对内向的孩子,初到陌生的环境非常拘谨。进入小学,每天放学后我会把他接到办公室,同事见到小孩子自然喜欢,总是跟他打招呼,可是儿子却很少主动跟同事打招呼。每每我都要提醒他“叫阿姨,叫伯伯啊”,他则羞涩的称呼一下。
春节假期结束,空气中依然弥漫着喜庆的年味,同事见面都热情地问候“过年好”,可是儿子就是不开口,我感到很没面子,急了:“为什么这么没礼貌?过年了大人跟你问好你不吭气?以后你再别来我办公室了。”
“我不知道说什么。”儿子委屈的泪水在眼眶里打转。
“你看开心、翰翰他们,都主动跟叔叔、阿姨问好。”我的语气中仍透露愤怒。
坐下,冷却一下心中的怒火,孩子也一动不动坐在桌旁。这时同事推门进来,我看到儿子瘦小的身体突然抖了一下。同事寒暄了几句便离开了。回头看到儿子满脸的惊恐:“妈妈,我想叫人了,但是不知道该怎么说。”说着眼泪溢出眼眶。
我的心被刺痛了,轻轻把孩子揽入怀中,为自己用粗暴的语言伤害幼小的心而深感愧疚。
孩子的性格各异,作为父母都十分了解。儿子是个害羞的孩子,但是他很善于观察,能够发现被外向性格的人忽视的细节;他有良好的学习、阅读习惯,从不需要家长督促;他很宽容,从来不会向小伙伴的家长告状,是伙伴们忠诚的朋友。初到陌生的环境中他会很羞涩,但是他用心去观察,适应环境后能迅速融入,与周围的每个人都快乐相处。
从此,我不再强求孩子,只是在他见到长辈时提醒他打招呼,会给他讲《彬彬有礼的兔子》的故事,希望细无声的方式能让他自然的接受,慢慢改变自己羞涩的个性。
人生成功是没有固定模式的,不同个性的孩子都有成功的可能,做父母的没必要非跟孩子的个性较真,唯一要做的就是引导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做到最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