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生命不息读书不止走进“薛瑞萍的

发布时间: 2016-12-02 10:43:13 作者: rapoo

生命不息,读书不止

走进“薛瑞萍的语文生命”

今天,我仔细品味了薛瑞萍老师的《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的第二辑:“语文,美丽的生命之旅”。走进薛老师的语文生命,让我大开眼界,大受裨益。

在薛老师的文章中,三句话不离读书。如:“读好书有如探险,有人永远被险境中的无限风光拒之门外;有人则进去了,一发而不可收,渐行渐远,在精神的世界里,达到很高的境界。作为教师,这种境界,势必成为承载教育之舟的浩荡春水。

腹有诗书气自华,才到高处重也轻。读书读到一定的程度,可以说,语文教学也好,班级管理也好,很少有事情难住我的。平时上课就是妙语连珠、舌灿莲花;掌声不断、笑语相连;或悲或喜、或嗔或怒——调动学生的情绪,像乐师按动琴键一样得心应手。坐在我的课堂上,想开小差都难。”

薛老师认为语文学习之道就是:“大量地、高品位地读;自由地、诚实地抒写;勇敢地、大胆地思考——这,就是我磕磕碰碰一路走来的、越来越坚定的语文学习之道。”

语文学习的根本途径在于大量地、高品位地阅读,而广泛的阅读则需要充裕的时间和宽松的心境作保证,这就需要教师开动脑筋,挤干作业的水分,使学生的学习劳动变得精炼高效。如,不搞满堂灌,给学生留出吸收消化的时间,可以口头完成的作业不必书面再做,不要擅自增加背诵的任务,决不布置惩罚性的作业等。

薛老师心中的语文很简单,她认为:“语文的事情其实就是——教师自己先爱读书读好书了,再使学生爱读书读好书;教师自己先把文章写好了,学生熏呀熏的也能写得不错了;教师上课出口成章了,学生学呀学的,也能意畅辞达,甚至富有文采了。

语文不光是课——语文最不是那种放之四海而皆可的模式课。语文应当是一股美丽的生命之流;语文是“这样的老师”面对“这样的学生”的交流、碰撞与共同成长。是师生心知肚明的相知默契,是耳鬓厮磨的相亲相悦。”

薛老师对课改也有独到的见解,他认为:“所谓的‘课改’,就是让语文回到语文。陶行知、叶圣陶、蔡芸芝等都是自读自取自上进,语文是可以无师自通的。教师能做和最该做的,乃是激发、提升孩子的阅读兴趣和品味。怎样做到呢?教师自己喜欢读书是第一前提。我以不变应万变,一心一意只做我喜欢做,我认为最重要的——自己潜心读书,带领学生潜心读书。”您看,她还是离不开读书吧!

薛老师对公开课的理解是:“公开课,开头如爆竹之燃放,突如其来;结尾如钟磬之轻叩,余音绕梁;该问处问,该议处议;当松便松,当紧便紧;字斟句酌,环环相扣;高潮迭起,起伏有致。”

我对薛老师的这句话感触最深:“一个语文老师就应该是语文,胸中沟壑蕴有无数传奇,眼角眉梢尽染唐诗宋词,老师吸引学生的,不应是令人撑起的噱头,而是最最朴实的语文大料。”我读完这一辑的内容,对自己近三十年的教育教学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作为教师,我深信教育是以爱传递爱,以火点燃火的事业。我就是那种提起“教育”眼睛就发亮、心胸就发热的那种教师。我庆幸自己干了近30年,还保存着这种热度。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作为教师,我做到了“立足本位、心无旁骛,几十年如一日在自留地里耕耘、思考”。

作为教师,我皮囊中的唐诗宋词十分地羞涩,少得可怜;胸中的传奇故事也屈指可数,寥寥无几。所以,课堂上不能口若悬河、出口成章,不能引典举证,不能妙语连珠、舌灿莲花,不能吸引全部学生的注意力,不能将高潮迅速掀起,不能……实在是羞愧难当呀!

作为教师,我的写作水平也不足挂齿……真的急需提升呀!

这该怎么办呢?提升自己。

怎样提升呢?惟有读书。

怎样读书呢?作为教师,要努力发扬雷锋的钉子精神,挤时间读书。精心选择书籍,多读好书——读名著,读经典。要多写读书笔记,要多练笔。为了让学生成为热爱读书的人,我会投我的影子在学生的卷上的。

生命不息,读书不止!

读书人网 >小学作文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