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被动为主动
——分享阅读:《请你教我》
虽然是开学的第一天,但是新的教科书已经发到班上了。于是就和黄卡(中班段)的宝宝一起欣赏故事《请你教我》。
书中讲的是一只小象学习本领的故事。
小象宝宝看见妈妈的长鼻子,不仅可以喝水,还像双手一样灵巧,心里好想学。它心想,可以请幼儿园中的好朋友来帮我呀,于是,它跟朋友们学本领。
凯凯教它用鼻子挠身体的痒痒,
奇奇教它用鼻子摘树上的香蕉,
嘟嘟教它用鼻子喷气,
鲁鲁教它用鼻子拉小拖车。
回到家后,小象宝宝用它的长鼻子拉窗帘,洗衣服,搬椅子。
家中的人都竖起大拇指说:“真是好本领!”
师幼共享:
这个故事的名字叫《请你教我》。孩子们,请你们仔细看看图,猜一猜,这是关于谁的故事?
小象的故事
仅仅是小象吗?还有没有其他人?
还有象爸爸和象妈妈
象妈妈在哪里?你从哪里就看出她是象妈妈了?
刘允赫:她的指甲盖是红色的。(天,这个小细节连开心都没有发现耶!)
冯雯熙:她还戴着花头巾呢!
李佳芮:她的嘴巴是红红的。
李霁航:她的头发是卷卷的。
(开心惊叹于孩子们对于细节的观察能力!其实对于角色性别的认知,不正是来源于孩子们的家庭生活吗?)
象妈妈有一个非常能干的长鼻子,就像我们的双手一样,可以做许多事情,小象很想学,于是,它决定向幼儿园的好朋友学本领。小象的好朋友凯凯、鲁鲁、嘟嘟、奇奇都教小象干什么了?
“拉小拖车”“挠痒痒”“摘香蕉”“还有喷气”孩子们边观察边回答。(期间提醒孩子用完整的语句复述一次)
回到家里以后,小象宝宝又做了哪些事情呢?
“拉窗帘”“洗衣服”“搬椅子”
小象的鼻子这么能干,它的爸爸妈妈忍不住伸出大拇指夸奖它:“真是好本领!”你们觉得小象的鼻子本领大吗?除了书上讲的这些,象鼻子还可以做什么事情?
浇花、洗澡、搬木头、吹口琴……孩子们一口气说了一大堆。
是呀,大象的鼻子真能干!你觉得大象的鼻子就像我们人身上的什么呢?
李霁航眼珠一转:手!
冯雯熙一边拍着胳膊一边说:就像我们的胳膊。
对,大象的鼻子就像我们的胳膊和双手,可以做很多事情,但是,也有不一样的地方,你能说出来吗?
大象的鼻子可以吸水,我们的手不会。李霁航刚说完,小朋友们立刻受到启发,一发不可收了!
大象的鼻子会喷气,我们的手不会。
大象的鼻子会呼吸,我们的手也不会……
(找到故事中的点,对幼儿进行发散性问题的提问,可以培养幼儿的求异思维哟)
讨论:
孩子们,你们喜欢故事中的小象吗?为什么?
李昕烨:因为他爱学习。
是呀,他遇到不会的事情,就让好朋友教自己做。他是怎么跟朋友们说话的,我们一起来学一学吧!
凯凯,请你教我用鼻子挠身体的痒痒
奇奇,请你教我用鼻子摘树上的香蕉
嘟嘟,请你教我用鼻子喷气
鲁鲁,请你教我用鼻子拉小拖车
(孩子们一边说,一边用手臂当作小象的鼻子,做起了相应的肢体动作,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
小象不仅爱学习,还特别懂礼貌。如果我们遇到不会做或是不懂的事,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说呢?
陈昶羽:要说请
小果果:可以说请你帮帮我
刘筱萱:请你教我做……
当别人帮助我们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做?
这次,没有思考,孩子几乎是异口同声:要说谢谢!
一点思考
传统的故事教学,一般是这样的模式:老师讲一讲,孩子听一听,老师问一问,孩子说一说。孩子很少能够主动去观察书中图画的细节。而学龄前的儿童,看书其实就是从看图开始的,教孩子学会看图,仔细观察画面中的人物细节,可以提高孩子预知故事情节发展和结局的能力。
蒙氏班分组教学的模式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尝试机会,因为每组只有十多个小朋友,教师可以进行充分的启发和指导。在这次活动中,我通过先让幼儿看一看、再猜一猜、然后听一听、讲一讲、最后做一做的方法,让孩子们成为本次活动的主体,而教师则退而成为活动中的引导者和支持者,教师抛出问题后,孩子主动看图,进行讲述,使他们从以往“被动的听故事”变为“主动的讲故事”,从“被动的回答问题”到“主动的观察思考”,
这种变化,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