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个民族的发展和兴旺来说,教育无疑是最重要的。欧洲的尼安德特人之所以没有发展成现代人类,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他们的寿命比较短,当年轻人成长起来时,没有老人对孩子传授自己的经验。可见当子女在成长的时候,长辈将自己的人生经验传授给他们,显然对他们的人生道路有很大的作用。
这不是我偶发感慨,是看了一本书之后内心的真实写照。这是本名叫《轻松做家长》的书。白色的封面简洁明快。严格的说,这不是一本书,只是一个家庭的通信记录。对于读书我的习惯不是很好。无论什么书拿起来随意翻到一页,若连续看三页而不觉得厌烦,就会一口气读完。假如读完后不想再看第二遍,则说明此书虽然吸引人却没有内涵。但是,现在手里的这本书我已经读了三遍。
在信息化时代,与在远方求学的孩子通个电话,倾听亲人的声音是很惬意而方便的事。而这对父母却选择了书信这看来似乎笨拙的方式。当我初读此书时,心里对这此颇不以为然。书中收集的信写的很细致。对孩子来信中提到事情的看法,为了加强效果,做父亲的在信中举了很多古今中外的典故。甚至将出处,原文都引用下来。开始我对此很不解,后来才恍然大悟——心达则言略,成年人明白的道理不等于孩子也明白。为了能让孩子更好的领会才不厌其烦的解说,而我本人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最欠缺的就是这点。更领会到作者使用通信手段的深刻含义——电话里的说教过后就忘,而孩子在外思念家乡,会不时拿出这些信翻看。无形中会潜移默化的加深领悟。这不是那种枯燥说教的通信集,也不是絮絮叨叨叮咛穿衣吃饭的流水帐。简直是一本百科全书。从做人的大原则到日常生活中与同学的关系,都有很明确的指点。在孩子因不适应学习环境而烦恼时,用爱因斯坦、华罗庚来劝慰。这还不够,又将东汉的耿,甚至汉昭帝请出来做证。任何人读后都会感觉到强烈的说服力。当前的新思维式的教育已经泛滥,满大街都是欧美教育的招贴。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但这些真的完全适合中国社会吗?我想不尽然!在这本书里我得到了答案。子曰:有教无类。不苛求孩子的喜好,因材施教。作者夫妻两人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互相沟通。制定了“顺其天性,循序诱导,由爱好而深入,由深入而渐次专业化”的整体方针。随着阅读的深入,会发现书中的被教育者,正是在这样的教育下一步步从迷茫困惑走上光明坦荡的人生旅途。
翻开这本书,书信就在眼前“离家是成功的开始”真是好题目!当陌生的世界展现在孩子面前时,这个世界有欺诈、有善良,有失败,更有成功。而这信里选择了“成功”作为孩子的未来。“求人不如求己”这是我们平时经常说的再简单不过的一句话。但这对离开家求学的青年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尤其是作者选了“梁鸿不因人热”的典故,这让我大为佩服——确实是独到的“说教”。我们都知道举案齐眉的梁鸿,却很少有人知道他“不因人热”的故事。从这点滴小事中,作者期望孩子能自立自强的殷殷之情溢于言表。我虽然知道这典故,只当是古人性格高傲的例子,却从来没想到可以用到教育孩子身上。一次女儿从学校回来抱怨老师偏心给其他人单独开小灶。本人心思敏捷,是见贤思齐的楷模,顺手也用这个典故开导女儿。说的她频频点头,欢欣的去学习了。
最让我感到独到之处的是:作者夫妻非常重视孩子的传统文化教育。要求孩子在课外阅读古文典籍,按他的话说:自认新派的人不重视古典教育,以为这样就能给孩子新思想新风尚,可是,没有厚重的文化内涵,新思想又怎能生存?我本人虽然在孩子小的时候要她读《论语》,后来看她学习劳累,没有坚持,想来是错的。其实朗诵也是休息的方式,让孩子坚持下去,将来好让她成为一个既有传统伦理又有新观点的有用之人,好让她在这个充满不确定的世界上把握好自己的人生方向。尼安德特人毁灭于缺少长辈的知识传授,假如说他们所传授的狩猎知识是生存手段。那么,我们现在传授给孩子的人生经验,也正是让他们更好生存发展的手段。
作者夫妻是基层公务员,按他的话讲:“每月工资有数,上要供养母亲,下要抚养孩子,间或还要帮助兄弟姐妹。但是,再寻常的人家也要生儿育女,也要传宗接代”。假如这是作者本来朴实的想法,那么,正是这种最简单的想法将孩子引导上了对家庭对社会有益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