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参观蒙氏教具展览有感
生活中有许多的第一次,有些第一次是不容错过的。
12月1日,是实验幼儿园蒙氏教具展示的日子。虽然自己上了那么多年的课,可作为家长参加这样的活动还是第一次。孩子在蒙班上了三个多月了,他每天是怎样生活的?做哪些工作?蒙氏是怎样一种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成长会带来什么样的好处?我想这是每一位蒙班家长都十分关注的。
在这次展示活动中,蒙班的八位老师向我们介绍了幼儿一日活动流程,并用充满美感的顺序动作自然而有条理地进行了蒙氏教具的演示。如日常生活区的夹、倒、舀、折;感官区的插座圆柱体、粉红塔;数学区的数棒、赛根板等。
这次的参观使我感触很深,同时对蒙氏教育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蒙氏教育给我的第一感觉是——重视生活教育。将家庭中成人所做的一些日常生活活动,当成一项“工作”,让幼儿去模仿着做,去真实地体验,从中培养幼儿良好的人格。如系扣子、倒水、折手帕、正确使用勺子等。孩子经过这一系列的训练后,学会了穿衣、学会了吃饭、学会了初步整理环境卫生。当这些生活的事对孩子而言变得越来越简单、轻松而快速的时候,孩子的生存能力就获得了很大的提高。正所谓:“人没有独立,就没有自由。”
我的孩子上幼儿园后,经常对我说,老师教他五指抓、三指抓;教他榨果汁、削萝卜。这些小肌肉的练习促进左脑和右脑系统的发展,使孩子的小手越来越灵巧。
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终身受益。这次的参观还让我看到了蒙氏教育对细节的关注。拿粉红塔要左右手对夹以感受其大小,拿棕色梯要双手上下对夹以感受其厚度。工作前先铺工作毯,取物品一次一块有秩序,请别人帮助要彬彬有礼,工作完毕要收拾好玩具……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习惯一旦形成.便成为一种半自动化的潜意识行为,对人生、事业、生活起着永久性的作用。良好的习惯就像是人存放在自身的“道德资本”,而人在一生中都会享受着它的“利息”。蒙氏教育这种先做人,后做事的理念,对现代的独生子女十分必要。从小事做起,把细节做好,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习惯是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老师在帮我们培养有好习惯的孩子,培养走遍天下都可以让人放心的孩子。作为家长我们怎能不感激?
这次的参观还让我感受到蒙氏数学教育的别具一格。它不以“学会”为目的,而是在过程中开启孩子的智慧,借助教具的操作,触类旁通,成为一个懂得思考的孩子。
……
参观虽然结束了,但思考仍在继续。孩子是靠感官来学习的,提供给他的良好刺激愈多就愈能激发他的内在潜能。蒙特梭利教具达数百种,这些教具并非是教师用来教学的工具,而是儿童工作的材料。儿童透过这些工作,从自我重复操作练习中,建构完善的人格。
蒙台梭利曾说过,有一种治疗方式可以治疗人的各种偏差行为,那就是“工作”。某些我们看似无意义的活动,对孩子而言,却是满足他们内在需要,建立人格的开始。而人类的“工作”,正是社会文明世界进步的原动力。
很庆幸为孩子选择了蒙班,更庆幸孩子能在实验幼儿园这个省级示范幼儿园上蒙班。先进的教学理念,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让我坚信,这些可爱的小绅士、小淑女们一定会健康成长,快乐生活!在这里我怀着感恩的心向老师说一声:“谢谢!”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们会更积极地配合老师的工作,让孩子更健康、快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