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时间:2012年4月18日
参加人员:赵娜老师、二数组全体老师
活动主题:说课《统计》
主说人:庞建宁老师
一、庞老师首先对教材进行了分析:本课时是在学生学习了一年级《统计》的基础上来学习的,学生对统计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本课教学情景生动、有趣,贴近了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够较好的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根据教材的安排,庞老师提出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及学习的重点、难点:分段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填写统计图或统计表。
然后庞老师说了自己的教学设计及每一步的设计意图:首先情境引入,结合教材情景和前段时间学生达标运动会上的成绩表,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同时让学生自己根据相关的信息填写统计表,经历统计的过程,最后再分析表中数据,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小组内人员根据庞老师的说课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更好的建议。经过交流、探讨,主要有以下几点:
1、统计的学习要结合生活实际。统计的知识实际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学有所用”,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所以,教学中要选取学生生活中的例子,学生才能够有兴趣去学习,才能够感受到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也能从中感到统计也是数学的一部分,数学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2、统计时,不要怕学生做不好,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参与统计的全过程。比如说:怎么分段较好,怎么样统计相关的数据、怎么填写统计表等等,特别是段的划分要科学合理,这也是本节课学习的一个难点。教参中这样讲的:段的划分应科学合理。段的划分虽然不要求学生掌握,但是具体划分几段,每段的区间是多少,那要根据数据的分布情况来定,教师要清楚,学生要了解。其基本常识是:区域间等值,数据不遗漏。要让学生明白段的划分如果不当直接影响统计的效果,是否科学合理这里有个标志,那就是统计表中间的数据最多,越往两边数据越少,呈山状分布。这样让学生在亲身的实践中建立统计的观念,在统计的过程中感受统计的方法和应用价值。
3、生活中统计是为了更好的整理、分析数据,也就是要把杂乱、无序的数据变得清晰、有序,而且要面对统计后的数据会有所发现。统计不是目的,目的是发现规律。所以教学中要训练学生发现规律的能力。在填写统计图和统计表之后,一定要让学生试着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虽然低年级的孩子,还不能较全面的分析数据,但要让孩子形成这样一种意识:统计图或统计表的数据是真实的,很多时候,通过这些数据不仅能够看到以前的情况,也能够看到某些变化或者制定以后的方向、计划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