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中国儿童分级阅读论坛”学习心得作文

发布时间: 2017-01-13 10:37:48 作者: rapoo

“中国儿童分级阅读论坛”学习心得

3月19、20两天,我去安阳参加了“中国儿童分级阅读论坛”主题学习,先后听了四节课,听了四位作家的点评和相关讲座。总体上并没有太多技能性的东西,比如阅读课怎么上、绘本怎么教……但回顾学习过程,有很多让我警醒和反思的地方。我从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所获。

好的课堂,是上着上着老师就不见了

我们一共听了四节课:儿童文学作家王蕾《小豆包在学校》、

鹤壁教师陈敏超《不用嗓子的歌手》、安阳市高新区银杏小学李艳红《刷子李》、鹤壁市淇滨区明达小学李爱风《窃读记》。王蕾站在一个作家的角度给孩子传授了关于桥梁书的知识,并引导阅读了《小豆包在学校》部分故事,我不知该从那个角度作评价。其他三位都是一线教师,其课堂各具特色,对我触动很大。

很多年来,我们一直站在老师的角度,按照老师制定的标准评选各种优质课。我想,什么是优质课,或许孩子的感受和回答才是最权威的答案。

好的课堂是老师和学生交流的场。在陈敏超老师的《不用嗓子的歌手》一课上,可以说孩子的每一种行为都得到了温情的回应:音响出问题,孩子依然认真唱歌时,老师:“大家好认真,都在竖着耳朵听”;孩子找到某种动物发音部位的词语时,老师:“你的眼睛可真亮,一下就把词语找准确了”;请孩子上台表演时,青蛙扮演者一蹦一跳,黄莺扮演者挥动两个手臂,老师:“哟,小青蛙跳过来了,小黄莺也飞来了”;孩子画画有困难时,老师:“没关系,老师一教,就会了”……课堂上的每一个孩子都得到了老师细致的关注,甚至是最后一个孩子回答问题有点错误时,老师的回应也极其温情:“唉,你把人家都误导了!”批评变成了嗔怪,一副对小朋友犯错误无可奈何的样子。这样的课堂,呼应相和,让人感觉到不是课堂,不是老师在教学,更像是一个大朋友在陪着他们一起走,孩子们在愉快的交流中学到了很多东西。

好的课堂是老师用心良苦的“投其所好”。小孩子喜欢什么?他们喜欢未知,喜欢表演,喜欢表现,喜欢绘画……《不用嗓子的歌手》和《刷子李》两节课中,老师在这一方面做得极好。《不用嗓子的歌手》的执教者陈敏超老师把低年级语文与绘画有机整合在一起,一节课的时间里,孩子换着方式读、演、画、说。最后,文章的内容以一幅画的形式呈现在孩子的画纸上。陈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又借助每个月的主题绘本月,比如“恐龙月”、“巧克力月”等,巧妙地投其绘画之好,把低年级语文教学做得风生水起。《刷子李》的执教者李艳红老师气场强大,课堂上的老师朗读则采用了评书的形式,紧紧抓住孩子对未知人物“刷子李”的好奇心理进行授课,极大地调动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

这是两节风格截然不同的课堂,但都精妙无比。我想,若想投学生所好,老师本身必须有绝招,低年级的绘画、表演力、亲和力是绝招,高年级的干练、气场强大的评书也是绝招。老师把自己的出彩点做好了,不仅能投其所好,或者,更能创其所好呢!谁敢说,这样的课堂熏陶天长日久之后,班里不会出几个绘本和评书高手呢?

好的课堂是老师无痕的指导。这主要体现在《刷子李》一课中,第一个环节通过品读,细读处理“奇在何处”,学习文本内容。这一环节中,老师的处理方式是:“1、自己轻声读其中一奇——指名读——老师指导“啪啪”的读法;2、指名读另一处奇——指导读“悠然”二字——谈谈体会:这样缓急相和的朗读之后,你觉得刷子李还是一位粉刷匠吗?——把对刷子李的点赞化作朗读,起立带动作读。”这样的朗读极具操作性,通过不同层次、循序渐进的朗读,让孩子体悟了语言,感受了形象,也深入理解了刷子李之奇。

好的课堂要有巧妙的呈现形式。《刷子李》用别人评价“奇在人物,妙在故事”一句话作为本节课的大问题贯穿全课。第一个环节通过品读,细读处理“奇在何处”,学习文本内容。第二个环节,老师整合教材,让学生填空,落实“妙在故事”,这是学习文本形式。第三个环节拓展阅读《泥人张》,也是落实第二个目标,叙事技巧之侧面描写和细节描写。最后的抒情结尾上升到中国文化的高度。

《窃读记》则从窃读的“滋味”和“方法”两个方面引领学生走进课文,而且用两个句子补充巧妙地把整节课融合成一个浑然天成的整体:1、窃读的滋味是 的 2、正因为惧怕,所以 。

这样的呈现形式巧妙地引领学生在文本中走了一个来回,既有读进去,又有读出来。课堂上,老师清晰地知道自己要教什么,怎样去教,一课一练,一练一得,课堂高效。这样巧妙的设计源自老师对文本深入的解读,四十多分钟的课堂背后,是老师不为人知的苦功夫。

读过这样一句话:“我不想站在你的前面,领着你走;也不想站在你的后面,追着你走;我只想站在你的旁边,陪着你一起走。”也许,“陪着你一起走”应该是我们课堂上最温情的方式,所谓的师道尊严不见了,为教而教不见了,传授知识的老师不见了,我们感受到的是自由交流、一起行走的成长的温暖。

好的阅读,会为人生晕染温暖的底色

这次论坛的主题是“儿童分级阅读”,主要通过王蕾、徐鲁、秦文君和专家王泉根的讲座传达这种信息。虽然没有具体的操作性指导,但第一次听作家们谈阅读,还是颇有感触的。

桥梁书是孩子阅读过渡期的好帮手。

第一天上午是王蕾的讲座:《母语桥梁书理论与儿童独立阅读能力的提升》。王蕾:著名儿童阅读教育研究者,儿童文学作家,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在讲座中,王蕾详细向我们介绍了桥梁书,它是分段阅读体系中帮助儿童从读图画书过渡到读纯文字书的儿童读物类型。并详细分析了阅读过渡期影响孩子独立阅读能力的四个因素:缺乏阅读自信,缺乏阅读方法,缺乏阅读交流,缺乏阅读兴趣。而桥梁书则针对这四个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第一,孩子为什么缺乏阅读自信,是因为我们在不合适的时间提供了不合适的书,比如生字词太多、长句太多、情节过于复杂。桥梁书从这几方面做了调整——使用基础字与常用字;注意使用基本的语法结构构建,比如简单陈述句、富有表演性的对话句式、一般疑问句;情节上简单有序,由开始、发展、高潮和圆满结局四段式构成(“圆满结局”特别值得重视,儿童读物是为儿童准备的精神礼物,童年的阅读,其实是对孩子一个隐形的价值取向和精神熏陶。完美圆满的结局可以给孩子带来阅读文字后的情感陶冶。);人物形象设置简单、类型化、性格特征明确、个性简单;文字量适中;同主题编排,注意文字字号和排版中的行距,每行文字不超过15字字图比例2:1,图画由具有叙述性和装饰性两者构成;重复叙事结构。

第二,阅读是有方法的,王蕾老师主要提供了“画故事地图”的形式。

第三,在增加阅读交流方面,桥梁书中提供了互动的内容,比如“聊一聊,写一写”、“阅读游戏”等,让阅读的间隙有了简单的互动交流。

第四,培养阅读兴趣方面,桥梁书可以说是投其所好,孩子喜欢侦探推理、校园生活、冒险奇遇、友情故事、趣养宠物。“小豆包”系列只要抓住孩子的这些兴趣点,每个主题由三个小故事构成,三个故事间又有一定的逻辑关系。

王蕾的两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时读什么并不重要,关键是孩子通过读书步入了一个更为广阔的世界。”“当我们把自己学习的规律、过程、感受推移到孩子身上时,很多教育的问题就能迎刃而解。”我想,这也是桥梁书研究者们的良苦用心之处吧。

多了桥梁书这样一把阅读中的扶手,孩子们有福了!

绘本是可以相伴一生的温暖。

第一天下午听了徐鲁的讲座:《故事温暖童年,阅读润泽成长》。徐鲁:著名儿童作家,诗人,书评家,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冰心奖”评委会副主席。

那真是一个温暖的下午,饱饱地听了几个很有名的绘本:《爷爷的打火匣》《十只小鸟斗怪兽》《我的爸爸叫焦尼》。徐鲁站在一个作家的角度,从语言特色、主题设计、写作意图等方面进行了解读。徐鲁的报告里给出了关于绘本阅读的建议:应以讲故事为主;若描述得当,观点理念也在其中了;过度阐释、繁琐分析可能劳而无功适得其反;把感动和润泽的力量还给绘本;以互动的方式去引导孩子观察想象和思索;不能错过绘本里的细节。

听作家的解读,我有一种脑洞大开的豁然之感,这么多年,我一直喜欢绘本,累的时候、倦的时候、小抑郁的时候......都会把自己静静地放在绘本里,安然释放自己,但始终不知道绘本所以能这样的原因所在。经过作家一解读,我明白了,绘本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把生活中一些很沉重的话题不动声色地处理得很轻松,很温暖,有点治愈系的熨帖。而且,在轻松之余,还能引导我们更细致地观察和更深入地思考。绘本的题材包罗万象,空间无限,文字在讲故事,绘画也在讲故事。

这样看来,绘本对于成长中的孩子的作用就不言而喻了,它让成长变得一路温暖起来。绘本不仅仅是孩子的阅读专权,更应该是我们常相伴的床头书。

引导孩子阅读是送给孩子一生最好的礼物。

第二天上午是秦文君的讲座:《谈谈教师如何引导儿童阅读》。秦文君:著名儿童文学家,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

秦文君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了自己的看法——

第一,阅读的内涵。

虽然读过很多介绍阅读的文字,还是要把秦文君的文字摘录下来。★孩子阅读面临的问题:不专注,不深入,新媒介最早的介入使孩子很难进入文字。他们可以很容易接受画面和声音,但很难接受文字。★阅读必须面对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不能强迫。★心里没有东西是很可怕的,是很难写出作文的。★安静是世界上一种很纯粹的习惯,它让人丢弃浮躁,自我反思。★孩子会写作文是很欣慰的,这包括他的思考力、语言组织力、理解力、情感力等。★读书让人学会安静,学会语言,学会欣赏!文学就是人学,文学中有各种各样的人生,见多了就能学会宽容。★向往美好的孩子一定会为这个美丽的世界而奋斗。★阅读的人,有一个庸常世界,还有一个诗意世界。读书能让人有丰富的想象力,还能有一颗柔软的心。

★孩子对读书并不缺少热情,只是他们被打扰了。新媒介的吸引是抗拒不了的,所以当孩子对读书没有热情的时候,先不要责怪孩子,要找出原因,然后解决问题。秦文君就这一点举了一个例子——她的女儿三年级的时候极度不爱读书,写作一塌糊涂。她没有着急和责备,而是调查了其中的原因,发现现在的孩子不爱读书,有很多方面是来自社会的干扰。秦文君选择了包容孩子,并通过一己之力帮助孩子。她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先是为孩子写短小有趣的故事《调皮的日子》,让孩子读;然后为了让孩子阅读的时间更持久,就采用了演书中故事的方法,孩子为了记住台词,就很主动地开始阅读。他们演的第一本书是《彼得.潘》;等孩子可以很独立地读书了,就给孩子建立自己的书橱,每本书都会购置两本,一本读,一本存,让孩子在别人面前有阅读的成就感。

第二,如何指导孩子阅读。

秦文君说,阅读是一场马拉松,起点不易,但是值得努力的。就阅读这件事,秦文君讲了四件事——1、犹太人在孩子刚出生时,把蜜抹在书上,让孩子舔,意在让孩子从小就知道书是甜蜜的。三岁时经常带孩子去图书馆,那里的叔叔阿姨会经常问候孩子长高了,长大了,让孩子在图书馆里找到一种熟悉感和认同感,让他从小就愿意去那里。2、上海有一个人,为了让孩子读到最好的书,就精选很多好书,让孩子在最初就接触到最好的书籍。3、日本人在孩子小的时候,有意识地抱着孩子读书,意在让孩子每一次想起,都会觉得读书是与亲情和温暖在一起的事情。4、读一本书的时候可以先看目录,然后在读的时候有意识地找一找作家要表达的东西,和隐藏在文字背后的东西。读的过程中,学会在四周做一些批注,过一段时间再看看,若还能感动,就摘录下来,化作自己的东西——这也是阅读和写作对接的很重要的一点。

第三,情景阅读

基于自己指导女儿读书的方法,秦文君建立了“上海小香菇阅读”公益活动,主要给孩子还原书里故事的情境,用“演书里的人物”法帮助孩子阅读。公益组织建立以来,帮助了很多孩子。秦文君说,一个孩子成为一种什么样的人,有时只需要一个小小的契机,而把初衷变成最终目标,并享受期间的过程,是幸福的!

阅读让生活更精彩。

这是第二天下午的讲座的名字,它的副标题是:儿童阅读的七种方式与绘本的三个类型。

我们本来满怀期待的,其内容却让人大跌眼镜,这题目简直就是噱头嘛,有点文不对题,中间内容只做了解就好。倒是最后推荐的图书是极有用的,值得收藏——

“百年百部中国儿童文学经典书系” 湖北少儿出版社

新版“百年百部中国儿童文学经典书系” 浙江文艺出版社

“全球儿童文学典藏书系” 湖南少儿出版社

“中国儿童文学六十年典藏” 北京外国语出版社

好的教师,一定是阅读的践行者和引领者

学习之后,我最大的感觉是,教师一定要读书,即使工作再繁忙,我们也要做到低头赶路的同时,不忘抬头望望前行的方向。

听徐鲁讲绘本,听王蕾讲桥梁书,听秦文君讲情景阅读,我发现他们的所作无一不是遵循着孩子成长的规律,无一不是蹲下从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所以最终赢得了孩子。

我们老师也许没有时间做太大的研究,但完全可以在自己从教的领域读一些相关书籍,对孩子的成长多一些了解。再回到课堂上时,面对孩子,就能不仅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然后针对症状,像医生一样开出相应良方,在对孩子的指导中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与君共勉。

读书人网 >小学作文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