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名著,品味经典
悠悠中华,流传下了许多优秀的文学篇章。我国古代四大名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璀璨的瑰宝,具有博大精深的思想底蕴和精湛卓绝的艺术特色,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阅读四大名著,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高阅读能力;而且阅读名著对学生具有极大的教育作用,并能培养学生高度的审美作用;换言之,阅读名著能陶冶他们的情操、唤醒他们的人性、启迪他们的智慧。鲁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以“中国古典名著”为专题,选编了4篇课文,分别是根据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编的《将相和》,根据《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改写的《草船借箭》,根据《水浒传》第二十三回选编的《景阳冈》,还有选自我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的《猴王出世》。其意图就是要让学生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得到经典文化精华的滋养。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责任感,本学期,我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积极地阅读古典名著。具体做法是:
一、结合教材,推荐名著名篇
名著的魅力是多方面的,仅仅通过在课堂上阅读几篇课文,让学生全面感受名著的魅力,是远远不够的。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和引子,主要目的还是为学生打开学习古典名著的大门,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创造一个交流学习古典名著的平台。所以,我结合教材,适时地给学生推荐我国经典的名著名篇。如,学习了《杨氏之子》给他们推荐《世说新语》,让学生了解魏晋时期文人的思想言行,上层社会的生活面貌;从中领略、欣赏一些比较、比喻、夸张、幽默机智的文学技巧。再如,学习《草船借箭》推荐《三国演义》、学习《景阳冈》推荐《水浒传》、学习《猴王出世》推荐《西游记》等。正是这种“课文带名著”的方法为学生打开学习古典名著的大门,对名著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二、读写结合,走进名著名篇
由于经典名著篇幅较长,所写内容距离现代生活比较遥远,学生们不太容易领会其中的深意,往往会让学生,特别是小学生望而生畏,刚刚激发起的阅读兴趣很容易消逝。为了让学生的阅读兴趣持久下去,坚持阅读名著,我采用“读写结合”法,引导学生进一步走进名著名篇。
读写结合是指让学生不定期的在日记本上写写阅读名著的读后感,或是写自己最欣赏的名著人物和印象最深的故事情节、精彩片断等,通过体会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达到感受名著魅力的作用。如,阅读《三国演义》时,让学生写写《我最欣赏的三国人物》、《推荐自己喜欢的三国人物》等。对于一些优秀的文章,鼓励学生发表在自己的博客上,和更多的人进行交流,使他们拥有更多的自信和热情。
搭建起阅读---写作之间的桥梁,引导学生把阅读心得及时地记录下来,不但巩固了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而且加深了学生对名著名篇的理解,学生从“有所体验”到“深入体验”,初步领略艺术家创作的独具匠心,使他们真正的走进名著,品味经典。
三、开展活动,搭建交流平台
针对小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给学生搭建起一个个交流平台,让他们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交流彼此的阅读心得,以此来调动学生的读书兴趣,最终达到让学生爱上名著的目的。
如,开展班级读书交流会,让大家交流“我最欣赏的三国人物”。读书交流会上,学生兴趣盎然,非常踊跃。他们有的欣赏神机妙算、赤胆忠心、鞠躬尽瘁的诸葛亮;英勇善战、兄弟情深的美髯公关羽;有的则欣赏虽疑心重爱猜忌却极具英雄气概的曹操... ...同一个人物,不同的学生竟能从不同的事例、不同的角度来谈论评价他的特点,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的空间,进一步提高阅读质量,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热情;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名著中人物的熏陶和影响。在广泛阅读名著名篇的活动中,蔺相如和廉颇让他们学会了宽容,同学之间变得更加团结;草船借箭中的诸葛亮让他们懂得了以大局为重;有的学生还对天文地理等自然科学产生了浓厚兴趣;智勇双全的美猴王不但能除妖斩魔,更是倡导“人而无信,不知其可”的诚信先锋,给那些崇拜美猴王的同学树立了榜样......
再如,开展“我来演名著”活动,让学生自由结合,把自己喜欢的名著中的精彩片断搬上“讲台”演一演。如,《将相和》《晏子使楚》《景阳冈》等。学生经过精心的排练准备,认真演绎:有的改编剧本,有的准备道具、服装等。虽然他们的表演还很稚嫩、粗糙,无法和专业演员相比,却兴致很高。这样的活动不但帮助学生加深对名著的理解和思考,也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培养了他们表达、演说能力,效果很好。另外,还可以开展“讲名著故事会”“名著成语擂台赛”等,通过多种途径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中国古典名著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凝聚了古人思想艺术的精华,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从小阅读经典名著,可以增益智慧,提升素养, 对孩子的人格塑造也有很大的好处。那么,就让我们引导学生“阅读名著,品味经典”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文学的种子,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得到经典文化精华的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