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爱的教育儿童教育无小事作文

发布时间: 2017-01-15 10:54:23 作者: rapoo

—读《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有感

“父母之爱都深如大海,但有质量差别。决定质量高低的,不是父母的学历、收入、地位等,而是对孩子的理解程度和对细节的处理水平。”

—题记

还在去年的时候,就听孩子的老师推荐过《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说实话,当时一直认为可能又是一本倡导式的空喊口号似的书,所以一直没去看过。甚至曾经认为自己已经比较懂得孩子的心理,可以很正确、很合理地去教育引导孩子们。

直到今天,又想到这个书名,唯恐自己错过一本好书,所以就在电脑上开始在线阅读。没想到,只看了一节,自己竟深深地被吸引了,甚至到了上班时间,还舍不得放弃,直到读完在线阅读版本,还觉得意犹未尽。所以下班途中直接到书店买了这本书,回家便抱着书开始重新读了起来。

※提高爱的质量.打针有点疼※

“儿童的忍耐力其实是惊人的,只要不吓着他们,给出一个合适的心理预期,他们多半能够接受一些似乎很困难的事情。”

看到这句话也许有些家长会不相信,觉得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的承受能力是很微弱的,不吓不哄怎么能让他们听话呢?其实不然,此书的作者尹建设莉老师在文中就用了一件很平常的小事来给我们分析了孩子的承受力—“打针有些疼”。

我想很多家长朋友都会有陪孩子看病打针的经历吧,其实说实话,因为自己心软,不能看孩子哭。所以两个孩子小时候生病只要是打针或输液我一般都不会在场,因为自己不忍心看到孩子被抓着胳膊或摁住腿时的情景,那感觉真的比自己打针还要难受得多。尤其是在医院里听到其他孩子打针时撕心裂肺地哭声,心都会揪到一起,一直为小小孩子因为生病而遭受这么大的罪而心疼,却从未想过孩子打针时到底如何做才能让他们平静地接受。

而书中作者用自己和女儿轻松对话的方式,给女儿如实讲出了其实“打针有点疼,不过疼得不厉害,就像你坐小凳子不小心摔个屁墩儿一样。”“你很勇敢,能忍住就不要哭,想哭也没事。”这样不仅让孩子提前知道打针的感觉,又给孩子一个思考的机会,使孩子认为自己很勇敢,并且觉得即使哭也没事,让孩子对打针这件事能平静地接受,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和预防能力。也正因如此,孩子才能懂事地说出“哭也一样疼”的话。

我记得女儿小时候有一次因发烧输液的事,我也曾经提前给孩子说:“其实打针只有一点点疼,就像蚂蚁咬了一下一样,一会儿就不疼了。”后来女儿真的很懂事地说:“那我跟打针阿姨说让她轻点吧?”我抱着她笑笑说:“好,你一说,护士阿姨肯定打得更不疼了。”就这样,等到给孩子做皮试、输液扎针的时候女儿真的说:“阿姨,轻点啊。”只见护士笑笑说:“放心吧,听话懂事的小美女怎么会扎得疼呢……”就在孩子和我们的聊天中护士已结束了给孩子打针的工作。事后,女儿还高兴而自豪地说:“其实打针不害怕,真的像蚂蚁咬了一样。”

爱的教育——儿童教育无小事作文

※ 提高爱的质量.给小板凳揉揉疼※

“善良和豁达永远是相随的。一个能给小板凳揉痛的孩子,她对别人会有更多理解和爱心,遇到问题从不偏执于自己的理由和利益。这样的思维方式,不仅让她在当下心情愉快,也能保证她一辈子不吃大亏。”

在这一小节中,作者又用深度的思考和精辟的理念给我上了一课,使我终于懂得我曾经也犯过同样的错误。

记得孩子小时候,如果他们不小心摔倒或被其他小朋友欺负委屈地哭闹时,为了哄孩子,我有时会故意敲打地面或故意说欺负孩子的小朋友几句,甚至还会让孩子跺几下摔倒的地方,以表示给孩子出气了,好让孩子得到些安慰。最终孩子破涕为笑,此事才算化解。

现在看到尹建莉老师的文章后,才明白这种方法有可能给孩子传输一种“复仇”思想,使孩子容易产生遇到什么事情去埋怨别人,而不从自己找原因的恶习,不利于儿童心理健康。幸好在日常的教育中总是给孩子灌输“与别人好好相处,要学会理解别人,这样你自己才会感到快乐……”之类的话,才使孩子没有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懂得去体谅别人。下面我们来看看尹建莉老师是如何在此事上合理引导孩子的:

“我们一方面非常注意她的安全,另一方面这些事情发生时,也不过分大惊小怪。同时我们还教给她善待‘对方’。假如小板凳碰痛她了,我们绝不会去打小板凳。而是赶快轻轻地亲样她的疼处,安慰她‘马上就不疼了,宝宝不哭了’。安慰得稍好一些时,再像对待她一样,带着她给小板登揉揉疼,告诉小板凳‘马上就不疼了’。

这样做,不但没有让小板凳站到她的对立面,成为‘加害’她的坏蛋,还能作为朋友分担痛苦,并让她意识到‘碰撞’是双方的事,要互相体谅。”

这样一来,在作者的引导下,孩子在去给小板凳揉疼时,就忽略了自己的痛,情绪会很快好起来,并且在给小板凳揉时,孩子可能会感觉到很自豪,因为自己能照顾到“他人”。

这些事,总是会发生在孩子成长路上的每一个角落,如果我们能善意的引导,孩子也将会接收到我们传过去的不一样的情感与思想。也许有些家长觉得这些都是些细微的小事,但就像尹建莉老师说的那样:“在孩子幼小时,每一个生活细节都可能成为蕴含重大教育意义的事件,儿童教育中无小事,每一件小事都是‘大事’,都可以扩展为孩子的一个好习惯或坏毛病。家长对此应敏感,要用一些心,让每天遇到的一些‘小事’,都长为砌筑儿童美好情操大厦的一砖一石。”

是啊,在孩子教育问题上无小事。在培养教育孩子时,哪怕是一个眼神、一句话,都会在无形中给孩子带来正面或负面的影响。以上从作者简单列举的两个“小事”之中,却让我们学到了教育中的大智慧。读此一书,会常常被这些“小事”而震撼,总有“一语惊醒梦中人”的感触。觉得此书不仅适合家长去读、去学习,对从事教育事业的老师们也会有不一样的指导及帮助吧。

自评:我想许多家长和老师在与孩子接触与教育中,遇到一些问题,总是拿“是为了孩子好,一切都因为爱孩子”这样的借口来为自己开脱。但看了这本书后,这些想法应该都会改变吧,那些一直被我们称作“问题”儿童的孩子们,其实是最无辜的。就像文中引用的一句西方的谚语说的那样:“地狱之路有时是好的意图铺起来的”。我们总是在无意中将对孩子“爱的教育”错误地用自己自认为完美的“规划、命令甚至是强制性的方法”来让孩子无条件接受,殊不知在短暂的“听话”过后带给孩子的是怎样的无奈与挫伤……

读书人网 >小学作文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