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大戏
市里举行农村戏曲大赛,妈打电话来,说老家的剧团让我去当报幕员,盛情难却,当然不好推辞。
正月初十,带上儿子,坐上了前往演出地点的公交车,恰好也可以让他体验一下不一些样的寒假生活。
我们老家的怀剧团,据说已经有好多好多年的历史了,而且现在正在申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呢!还记得很小的时候,因为爷爷是剧团里的“大衣箱”,搁现在也就是负责服装的吧,所以我也可以近水楼台先得月,比别的小朋友多了一份“权力”,可以进入后台化妆间,更可以将花花绿绿的衣服往自己身上套,还可以坐在台上看戏,看台下人群熙熙攘攘,不时地向他们扮个鬼脸,感觉特自豪。童年的记忆就这样慢慢苏醒,想起自己看戏时常常看到一半就睡着了,然后醒来时戏不知什么时候已经散了;想起那晒得一院的花花绿绿的戏服;想起那些个童年的小伙伴;想起那些扮相不同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白脸花脸。说实在的,小时候看戏纯粹是看热闹,后来大了,上了学,参加了工作,也离开了家,也因为不大喜欢,竟十几年没看过家乡的戏了。而我妈是个戏迷,而且很会唱,小时候经常听她唱那些样板戏,用外婆的话说就是妈妈记性特好,听过一遍就能记住,而且唱得有模有样,后来也加入了老家的剧团,说实话我还常常羡慕我妈呢,我也奇怪,我妈戏唱得那么好,我怎么就没遗传到一点儿呢!就这样,车行一路,我把小时候关于看戏的记忆都讲了儿子,这样既不至于旅途寂寞,儿子也听得津津有味。
演出地点在承留镇南勋村,我们到时还早,演员正在化妆,我们得以和演员近距离接触。全市农村戏曲大赛从正月初六到二十六,由市里群艺馆组织,参加的有二十个剧团。因为档次较高,团里比较重视,才专门让我当报幕员,这话是妈悄悄告诉我的,说得时候脸上有抑制不住的喜悦。谁让咱是这儿的闺女呢,当然义不容辞了!很多还是我小时候记忆里的那些人,只是老了许多。多数人也还能叫出我的名字,那份热情让我既温暖又感动!天冷点怕什么,路远点怕什么,为了父老乡亲,值了!其实我要做的只是在戏曲开场前对剧情作一简单介绍,再有就是主持人的客套话,这对我来说并不算难。而淳朴的村里人觉得自己普通话不标准,拿不出手,所以让我来做。今天要演出两场,下午一场古装历史剧《回龙传》,讲得是大宋仁宗年间,八贤王年过半百,晚年得子,秋后临盆,竟产下一肉球,扫兴之余,将子抛入江中,幸被一对渔夫渔婆相救,二十年后,八贤王历尽艰辛,终于访得亲生儿子王花的故事。而晚上演出的是古装喜剧《老少换》,年逾花甲的马葫芦,买了个年轻漂亮的少女小三姐,而书生冯林保却花钱买了个老太婆,小三姐因不满这段婚姻,在店中上吊寻死,正被老太婆遇见,经百般劝说,最终决定和书生冯林保私奔,马葫芦发现后于途中追上并告上县衙,经县官巧断,老少相换,各得其所,皆大欢喜。剧情诙谐,令人捧腹。
开唱前,台下可比台上热闹多了,尤其是小孩子——他们本来就是来寻热闹的。台下叽叽喳喳说个不停,可当乐器响起,灯光打开,演员一出场,马上鸦雀无声,人们期待的目光凝聚到演员身上,欣赏出神入化的一招一式,品味有滋有味的一腔一调,全然沉浸在无限愉悦的幸福之中。
原本并不爱看戏的我,因为不能提前离开,所以边看边玩,一直到戏散场才离开,对于儿子来说,看戏远不及那些玩具和零食有吸引力,我记忆里的那些快乐,他也体会不到了,只有在拿着各种道具时他才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当车行驶在小城的街道上时,看着两边五彩的灯光,听着乡亲们再三感谢的话,我知道,戏每年都唱,只是,戏台子,离我越来越远了……
难忘的一天,特此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