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应及早
曾看过这样两个案例:
其一:一个孩子相当聪明,18岁考上了硕士研究生,后被推荐出国深造,在语言大学学习期间,由于惧怕出国后生活不能自理,无人照料,竟因精神过度紧张而患病,退学回家。
其二:有一个孩子以全省第三名的成绩考入了一所重点大学,因无法独立生活而休学。第二年,校方通知他复学,他怕离开父母生活艰难,竟从五楼纵身跳下身亡。
这两个案例所描述的,虽然是极个别的现象,但却从反面告诉我们,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对他们今后的生存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孔子曰:“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孩子小时候,“心之未有所主”,思想行为尚未定型,有很强的可塑性。从小就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让孩子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良好习惯。
孩子小时候,有家长的细心呵护,万事代劳,他们尚能生存,而且生活得很舒适。然而,孩子总要长大,终究要离开父母,离开家庭,走上独立生活的道路,做家长的,不能跟随孩子一辈子而形影不离,更不想让孩子养成“好吃懒做”的恶习,从小就强化孩子的劳动意识,培养孩子生活的自理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对此,我曾有着深切的体会与感悟:
儿子小时候,因为我们工作繁忙,无暇顾及到儿子的方方面面。那时候,我年年带毕业班数学课与班主任工作,老公单位更是经常加班加点,四五岁的孩子无人照料。我们就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做起,一步步教会孩子生活自理外,还教会孩子做好家务。久而久之,儿子养成了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经常是我们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小小的儿子已把饭菜端上了餐桌;我们脱下的脏衣服来不及去洗,儿子也会主动地去洗干净叠整齐;家中的窗明几净,都是儿子的丰硕战果。我常说:“忙碌的父母儿当家”。直到如今,每逢周末,儿子有空闲时,总要包揽一切家务:做饭、洗衣、收拾房间,干得有滋有味,乐此不疲。
在对儿子进行劳动教育时,当初的我没有单靠说教,而是要求儿子亲身实践、亲自动手。因为我深深明白:能力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只明白其中的道理远远不够,不去实践不可能掌握。
首先,在儿子开始学做事的时候,我对他进行了详细地指导和示范,教他具体的操作方法,提出明确的要求,必要时也会给他适当帮助。这样由扶到放,儿子的劳动能力在逐步提高。
其次,我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施教。开始时要求很低,尽管有些事情在大人眼里是再简单不过的,但对年幼的儿子来说,可不是简单易行、轻而易举的事,他做起来会笨手笨脚、力不从心。于是我一再鼓励、再三表扬。儿子经历了从不会到会的过程,从不熟练到熟练的过程。
最为重要的,就是在培养儿子劳动习惯的过程中,要有耐心与恒心。孩子开始干活时,动作很慢,质量也不好,如收拾书包磨磨蹭蹭,脏衣服洗不干净,饭菜做得不可口等。这都没有关系,耐心地反复地进行指导、加强训练,而不是一见他做得慢、质量差就包办代替。
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不仅仅是为了孩子自己能料理自己的事情,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吃苦精神和自信心。一个具有生活自理能力的的人,一个热爱劳动的人,能把自己生活上的事情妥善处理得井井有条,就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或工作中去,就会在学业上或在事业上取得成就。
当今时代,文化知识是孩子立足于社会的一扇翅膀,劳动能力则是孩子的另一扇翅膀,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习与性成,良师益友不能劝勉,赏重罚不能匡正矣。”如果您真正爱自己的孩子,劳动教育就应及早开始,从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