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去幼儿园接孩子,孩子很愉快地拉着我说,要把我领到老师那里。我心里猜想,一定是和小朋友闹矛盾了。 老师大致说明了情况:孩子和小朋友游戏中,发生了主动攻击行为,当然,并不严重,被老师及时制止了。老师还说,孩子最近表现很活跃,很兴奋,但就是主动攻击行为有点频繁。 一路上,我引导式地询问,怎么和小朋友游戏的,在哪儿游戏的,都有哪些小朋友。孩子就是两句话:我不告诉你,这是秘密。 回到家里,他仍然倔强地不肯说出来。我说,那我们一起来看一个故事吧?他说是什么故事。我说,小兔汤姆挨罚的故事。他让我讲了三遍。看的很仔细,听得很认真,听的过程中也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 但是,故事讲完以后,他托着小脑袋,哼一声,一副生气的模样。我觉得非常有意思。也没有任何人去惩罚他。他生哪门子气?一定是不服气,不认为今天的攻击行为是不对的。 我开始了谈话。还是引导式的询问。但是,他仍然一副不理人、不服气的样子。 我的语气渐渐加重:“你为什么不告诉妈妈?这个世界上只有你是妈妈的孩子,妈妈爱你,关心你,妈妈要知道你发生了什么事情,可你为什么不告诉妈妈?”他还是“就不告诉你”那模样。 我再一次加重语气:“妈妈很伤心,也很生气。伤心是因为你不跟妈妈说心里话,生气是你的态度很不正确。你觉得你没有错,是吗?”他开始哭起来,但还是不说话。 我的语气变得凝重:“你哭是没用的。哭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你发生了什么事情是要告诉妈妈的。”他还是哭,有点耍赖皮的模样。 我猜想,他是想以哭闹来把这事儿糊弄过去。 于是,我说:“好吧,如果你不想自己说,妈妈来问,你答好不好。”他还是在哭。 我狠狠地说:“哭吧,在妈妈面前哭是没用的。”他看着我的眼睛,抓着我的手,有点哀求的意味。 我很坚定地说:“哭是没用的。今天必须要把这件事情说清楚。你是四岁的大孩子了,应该知道该怎么做了。”他哭的声音中有了委屈的味道。 我说:“你是不是觉得,你没有错,你只是跟小朋友一起玩,手重了一些,你没有打他们,对不对?”他一下子哇一声,声音大大的,“是!” 我缓和了一下,把他往怀里揽了一下,“哦,那妈妈知道了。你这段时间读了经,认识了好多字,还参加了读经班,认识了好多小朋友,你心情特别愉快,所以,在幼儿园里也一样,是吗?”他重重地点了点头。 我说:“那明天,我们去幼儿园,告诉老师,你不是跟小朋友们打闹,只是在玩,但是手重了,以后不这样了,好吗?”他的哭声小了一些,“好。” 我拉着他,“走,我们洗脸去。”他停止了哭。 然后就开始了大笑脸。呵呵。 第二天,我带他去幼儿园时,跟老师说明了情况。老师反馈说,应该是他想玩一些玩具,跟小朋友用商量的语言表达时,被拒绝过多次,于是就开始了主动攻击行为,因为这种行为更有效。我表明了态度,孩子的语言表达是需要不断锻炼的,孩子与孩子间的沟通,是需要大人不断引导的,孩子的耐心也是需要不断磨练的。一切都得慢慢来,循序渐进。
总结:孩子的这种所谓主动攻击行为,说明了三点:1、孩子不再胆小害怕,在尝试用另外一种方式与人沟通。2、孩子的性格有了变化,开始了主动与人交流,不再是封闭自我。3、孩子还不懂得如何与人交流,或者说,交流的方式不恰当、不适宜。下一步的引导:1、模拟场景与孩子游戏,要平等地相处,以和他一样的孩子方式去作交流。2、不断地教地语言交流。3、惩罚适度,鼓励为主,多讲启发性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