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如此迷人的课程作文

发布时间: 2017-03-22 10:37:32 作者: rapoo

如此迷人的课程

——读《甘蔗有多高?》

位惠女

这本小书,是有关幼儿测量概念学习的书,是书店的店员推荐给我的。因研究的领域是关于幼儿的,漫不经心地翻了一下,不想却有了这份不舍的情愫。

那天,同去书店的有两人,书却只有一本,最想的就是归为己有,经过协商,它成了我众多书中最珍贵的一本。

一口气读完,激动;再读,感动;又一次捧起,却是深深地震撼!

于是,想起对友人的承诺,这本小书我买下,一定和你分享书中人的智慧!我笔下的这些文字,流淌的是师生一起学习的宝贵经历,记录的是师生一起学习成长的见证!

◆甘蔗该用什么量

老师带领孩子们去参观稻米的收割过程,大家却对路旁的甘蔗感兴趣。敏锐的老师“嗅”到孩子的兴趣点,和孩子们开始了一段迷人的课程学习。

种下甘蔗后,孩子们特别关心甘蔗有没有长大。老师抓住这次课程的契机,引导孩子思考甘蔗该用什么量,开始了非标准测量工具的探索。

孩子用食指、拇指比了一个高度,来表示甘蔗的高度,但是每次比的都不一样。“那么,用什么方式,才不会变来变去。”随着老师的追问,孩子们想到了吸管和树枝,他们很自然地从地面开始往上量,根据体检时量身高的经验,要把甘蔗叶子拉直,对准叶尖将吸管剪断,巧妙地运用了先前的经验。

细致的老师,将孩子们测量甘蔗的“工具”贴在白纸上,并在旁边写下测量的日期、画的人、测量的人,随着甘蔗的长高,成长图越来越长,甘蔗成长的情况更具体地呈现在孩子面前。

这一时期孩子的学习,关注更多的是用不同的材料来量,如,毛线、纸条等,却没有注意到使用不同材料测量的差异!

对此,老师没有告知,只有隐性的帮助,协助孩子往先走。

◆连环扣也可以量

孩子们寻找着不同的测量材料来量甘蔗有多高,发现连环扣也可以量东西,并且能具体说出甘蔗的高是“几个”连环扣,非标准测量单位的发现,使他们开始将长度这个“连续”的量,用“单位”的概念来表示。

孩子们无意中觉察到了原来不一定要用一条长到底的测量工具才能量,也可以用一个接一个的方式来测量!

有趣的是,孩子们用一长串的连环扣,不仅量甘蔗,也量教室里的其他物品。如,椅子是“11个连环扣”高,柜子是“27个连环扣”高……他们开始量能接触到的任何物品,他们很想知道这些东西有“几个连环扣”高。

可贵的是,在孩子们测量的过程中,老师用一个小本子,鼓励孩子将他们测量的结果记录下来,和大家一起分享测量的结果。

更妙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们会把连环扣串成一条比较长的串,去量比较长的东西,用比较短的串去量比较短的东西,这表明,孩子在量东西前,会先目测、估计长度了。而目测、估计、测量工具、单位等重要的数学方法与概念,也在测量的过程中慢慢地建构、扎根!

教学楼有多高

孩子对测量的热衷还没有消退,他们居然要量教学楼(共三层)有多高!

在孩子们的眼中,教学楼很高很高,于是,他们把一箱子连环扣全部串在一起,几个孩子到楼顶放连环扣,楼下的人接应,还特别关照二楼也要有人,防止连环扣卡住。

量好后,大家开始数连环扣的数目,经过一番努力,终于数清楚是353个连环扣。

“353个连环扣是多高呢?”,聪慧的老师总是在适当的时候介入。

“很高啊”。,孩子们很满足的回答。

“怎么告诉别人呢?”

“画下来。”

“要把所有的连环扣画下来,画的时间太久了。”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议论。

“把连环扣挂在教室外给大家看。”

在这个讨论过程中,老师期望孩子用尺子量,但是没有人想到,老师选择了“等待”,让孩子思考该怎么做。

353个连环扣是多高

在老师的积极等待中,孩子们想到了用尺子量,基于他们的经验,想到了用长尺子量。

他们尝试着从顶楼把尺子放下去,发现尺子不够长,怎么办呢?有人想的办法是在尺子的下面再接连环扣,有人提意见说还是不知道有过高。

这时候孩子们还想不到间接比较,想到的是拿尺子直接去量教学楼有多高。

当尺子不够长时,怎么去测量教学楼有多高时,对孩子们的思维又一次提出挑战!对老师也是一个挑战,我直接告诉多好啊,用这么折腾吗?

案例中的老师非常可贵,她给了孩子们充分的学习空间,并且不漏痕迹的帮助孩子克服思维上的障碍。

经过协商与讨论,孩子们发现可以直接去量353个连环扣有多长,就知道了教学楼有多高!这时,孩子已经发展出测量概念中的“间接比较”策略。

于是,老师和孩子一起测量、帮助孩子从0开始计数,帮助孩子计算,终于得出结论353个连环扣1251厘米,孩子们把这个结果记录在本子上,兴奋地大喊,“好高啊!”

也许有人说,一开始就教孩子认识尺子,一边对齐,一边读数字,又快又有效,何必绕这么一大圈!试想,如果我们放弃以上这些学习探索,孩子们还会有如此丰富而有趣的学习经历吗?还能如此深刻地感受到测量的意义吗?

所有的人都认为到此,关于测量的学习可以做一个小结了,也包括我,但是,追寻学生兴趣的课程依然迷人地进行着。

做个栅栏保护甘蔗

当孩子们还沉浸在发现“教学楼有1251厘米高”的幸福中时,有人发现甘蔗被拔了!于是,围绕怎么保护甘蔗这个话题,开始了测量方法应用的学习!

甘蔗被拔掉,孩子们首先想到的是做个栅栏保护甘蔗。

孩子们先画了一个设计图,写上需要多少根木头。老师带领孩子们去木材市场买木头,看到木头后,大家决定买20根就够了,因为20根再20根,就变成40根木头了。

木头买来后,要把一根木头锯成两根,从哪里锯呢?孩子们开始尝试!

他们以设计栅栏图的小朋友的身高为标准,锯开后却是一根长、一根短,长的一根可以用,短的却不行,怎么办?孩子们想到的是再买一些木头回来就行了,老师却不同意,推动孩子积极思考。

“把木头放在手上,平平的就是一半,就像天平一样!”他们运用了“力矩平衡”、“重心”的概念!真为孩子们喝彩!

有的孩子说:“拿两个石头放在两头,这头走一步,那头走一步,走到中间就可以了”孩子们想到的是接近平均!

由于木头太长太重,怎么也端不平;由于步子有大有小,沿中间锯开还是一根长一根短!

孩子们接着想办法,想到了用连环扣,想到了用毛钱、纸条量,对折一下就可以找到一半!孩子们运用到了“1/2”、“中点”的概念!

于是,这个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产生了!

35根木头有了,怎么才能一样宽呢?这时候,有人想到了用尺子,量出每两根之间的间距,在老师的帮助下,栅栏做好了!但是,还缺少一个门。

在做栅栏门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一位孩子回到家,不停地观察家里的门,所有房间的门,到夜里11点还没有睡觉,终于设计出了栅栏门!这足可以看出孩子们的研究精神,这些是任何知识都比不过的!

在孩子们找“中点”的过程中,孩子们没有想到用尺子测量,这是个有趣的事情,留给有兴趣的老师自己进行探索,也可以在自己的教室里进行试验!

孩子们毕业后,不忘记回来看一下甘蔗,当甘蔗收获的时候,老师和所有的孩子一起品尝了甘甜、美味、幸福的甘蔗汁。

至此,历经5个月的“甘蔗”主题活动告一段落了,但是,这种研究精神会陪伴孩子终身!

◆迷人课程的延续

在这个课程里,孩子们不仅在享受着“测量”的幸福和喜悦。同时,由甘蔗引发的课程还有:

——语文课程中的认字活动;创作儿歌;阅读书籍;收集、查阅相关资料等。

——科学课程中的试验。如,甘蔗放着,会不会长蚂蚁;糖的溶解;种植甘蔗,预测甘蔗多久会发芽等。

——社会课程中,了解农民的工作情况并请教种植的方法等。

这样迷人的课程,老师的手指向哪里,孩子思维的触角就会在哪里生根发芽!

◆我们能从中学点什么

对我而言,这个课程的学习,让我感受到了作为一位老师,要能分析自己的行为,丰富自己的经验;面对学生的学习,不要立即吐露自己的全部秘密;要给学生提建议,而不是强迫接受; 要了解自己的学科,了解它的历史和哲学。只有这样,自己的专业道路会越走越宽!学生也会越来越幸福!

这个课程又一次告诉我们,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教师是孩子学习的领路人;是挑战孩子思维极限的人;是帮助孩子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人!老师应是孩子中的一员,和他们一道经历学习的全过程,一起度过思维难关,一起分享解决问题的幸福时刻!

这个课程中不露痕迹地对孩子思维品质的培养值得我们借鉴。在课程循序渐进的过程中,老师巧妙地将学生推向前台,在学生的思维出现瓶颈的时候,提出启发性的问题,鼓励学生去尝试各种方法,哪怕是失败的尝试,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出孩子们的全神贯注!这种求识、做学问的态度,远比任何知识来得可贵!

最后,让我们一起来分享孩子们的学习经验;让我们对孩子多点耐心和宽容、多点理解和尊重;对工作多点从容和释怀!那么,我们的学习也可以如此精彩,我们的课程也可以如此丰富而深入。

读书人网 >小学作文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