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河南高考作文的几点思考作文

发布时间: 2017-03-25 10:59:25 作者: rapoo

关于高考语文作文的几点思考 2015年的高考已尘埃落定,不出意料各种声音开始在网上出现,有肯定有讨伐。 我今年参与了高考监考,在第一时间看到孩子们在考场内外的表现,而回到学校后由于有几位同事的孩子参加高考也听到了家长的一些意见,说高考作文出的没水平。 今年河南的高考作文是以书信的格式写一篇作文。背景材料就是一名父亲经常在高速公路上开车打电话,家人屡次警告无效于是女儿向警察举报父亲的违法行为。要求考生依此材料写一封信。于是网络上各种讨论声随即起来: 1 高中的作文写法全都没用上白学了,学习过议论文,说明文,记叙文的写作方法,唯独没学过书信体的写法。而且现在的科技如此发达传统书信几乎不用了,联络的方式是传统方式之外的各种电子邮件。所以出题者落伍了脑残了是典型的使历史倒退的行为。不能与时俱进。 2 对作文背景材料选用的讨论是否合时宜。材料对考生和社会传递的是何种价值观?讨论的结果有两种:肯定和否定。持肯定观点的说法是现在是法制社会,就要依法办事不徇私情。体现了对生命对社会的一种尊重。持反对观点的是我们的社会不需要培养告密者,这是一种可耻的行为。更不需要通过这种方式来传递这种错误的观点。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来谈谈我的几点思考:一,书信体的选用并不是历史的倒退。而是对文明的一种继承和发扬。现在信息时代的各种联系方式并不能完全取代书信。在电子邮件中不管私函还是公函都需要相应的格式。二:书信作为人们情感的交流的主要载体在过去一千多年的时光中曾带给人们多少温暖和回忆。所以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不该淡化和消失。三,考生在写作中基于格式失分,不能完全归责于出题者。一者是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存在有经验主义,多根据教学和考试经验来揣摩考试。想必教学大纲不会告诉我们此种体裁不在考试范围。再者我们的学生自己的课外阅读积累量不够,文学素养偏低。如果考生对传统的一些经典之作有些涉猎(不说远的能够读到民国时期的作品就已经够了,那时期有相当多的作品是以书信方式存在的。)就不会纠结和惘然了。 对背景材料的选用是否合事宜,传递的是怎样的价值观的讨论,赞同多过反对。 赞同者所持的是现在是法制社会就应该依法办事,就应该以这种观念来主导的观点。反对者主要是从伦理道德方面阐明观点亲情第一位,再有我们这个社会不能去鼓励去培养告密者。所以选材不严谨。看到第二种观点我想起了教育家李镇西的一篇文章,他很明确的表明在班级管理中不管出现什么问题,不鼓励学生打小报告他不愿意为社会培养告密者。有问题需要按照程序来解决和协商,如果这个社会需要靠告密者来维持秩序,那么这个社会的发展将会很可怕。最终社会面临的不是有序有效的管理,而是是非颠倒的混乱,人和人之间没有信任,人和社会之间也没有信任和约束。说到底就是道德沦丧。 也可能拿李镇西的观点来讨论选材说事有点小题大做,但我还是认同第二种观点反对告密。反对以这则材料来用作书信的背景选材。因为伦理亲情使我不会在不是极端的情况下做出如此选择。我们更不愿看到通过这种方式来传递这样的价值观-----通过告密来解决问题。 在微信圈中一个公众号有一个对考生的调查问卷:遇到背景材料中的情况你会不会举报父亲并给他写信,数据显示85%选择会,15%选择不会。那这则数据我们也可以这样来看85%的学生选择书信对象是父亲,说明举报的行为选择自己是认同的。我不知道为什么那么多人会选择举报自己的父亲,而不去选择一些更合理的方法或方式。或许我7岁的女儿说法会对我们有些启示:女儿选择不举报,因为她不想和父亲分离,举报会让自己的爸爸被关起来好长时间,那会让她感到难过。如果她是那个女儿会把车钥匙收起来拒绝父亲开车,再或者看着父亲不让他出远门。但太多的学生思维被同化了,他们做出的只是去迎合标准答案的立意,去作出奉迎大众的观点。而缺乏一些起码的判断和思考,所以批判性的思维就差了很多。 但是我们通过大家的讨论已经看到我们的高考作文在进步,选材开始接地气并让人从生活实际中去思考,而不是一味追求假大空高大上的思想了。
读书人网 >小学作文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