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读书琐记之《对抗语文》(五十七) 作

发布时间: 2017-03-27 10:53:23 作者: rapoo

读书琐记之《对抗语文》(五十七)



★语文教育的核心,不是意识形态的道德教化,不是思想改造;语文教育的核心思想,一是认写文字,二是阅读经典。学会书写,懂得欣赏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是语文教育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对经典作品的熟读和背诵,则是这种学习的主要的、切实有效的手段。



所思——现实的语文教学距离真正的语文已经很远很远了,“评价”像一个难以摆脱的紧箍咒,牢牢地套在我们的身体上和心里。



回首自己学习语文的经历,也无非是一直在做这样两件事:读和写。一次次遇见不同的文字,一次次在自我对照中进行调整,然后一点点朝着自己想要的方向努力和进步。



现在的孩子,或者说现在的语文教育环境,已经劣质到不忍直视。干巴巴的几篇课文,学习了一个学期,到最后还有最简单的字都不写的孩子。书写是苍白孱弱的,阅读是单薄干涸的,更不要提对经典作品的熟读和背诵。



在学校里,我们尽自己所能,改变着我们的教育微环境。对待自己的孩子时,我们为人师亦为人父母者,是不是要尽力给孩子一个更为宽松和有效的语文学习环境呢。如果学校里是应试催逼的话,那么,在家里,就应该把阅读之事做足。即使是一半应试,一半读书,也是好的,也是值得去做的。



★从小学到高中毕业,总共十一年的时间,最后居然以这样一次类似上梁山式的近乎暴力的方式来进行告别,难道这样的事件还不值得教育界深刻反思吗?难道这十一年间,给这些从少年长大到青年的学生的记忆,居然是如此的不堪,如此地急于忘记吗?......这些经验和记忆不仅没有价值,反而成了他们人生中的累赘,必须彻底地抛弃,扔掉才能获得新生。



所思——这种毕业之际撕碎教材的做法唤起了我的记忆。印象中,考试完之后,我把所有的教材小心翼翼地整理到了一起,觉得还会用到的放到一起,一些可能再不会用到的则放到了箱子里。整理的过程,我的心里万分感激,每一本书上都留有我努力过的痕迹,都有我青春年少的记忆。那些书,一直到我成家后,才被母亲慢慢分批处理掉,每一次都要征求我的意见。每一次的丢弃,我总是不舍了再不舍。



不光是书,就连那两床一直陪伴我的被子,我也是一直用到自己成了家,才算真正地做了告别。少年时用功,常常躺在被窝里偷看书,被子上免不了留下点点笔迹,每一次看到,总是感到温暖。



所以,我一直不能接受毕业时把书彻底撕碎的行为。在我的意识里,这好像是一个孩子与过去时光的彻底决裂。这其中,对过去该有多大的痛恨和厌弃!



与此相比,我更欣赏那种享受过程的行为。不管是什么样的选择,只要决定了,就尽量调整心态享受其中。就像看过的一个电视节目中的意大利男孩安德烈,在比赛的过程中,一直享受着整个游戏。即使输,也输得让人心里折服。那个孩子的气度,已远远在他的对手之上。



面对撕碎教材的过激行为,该反思的,不仅仅是教育界,还应该有家长,以及孩子自身吧。



★说老实话,我们也不敢落下自己孩子的作业,怕她在学校里自信心遭到打击。这样一来,小孩子的课外阅读时间,就少之又少了。我的孩子,她的时间分成了两半,一半是应试,一半是自己的阅读。



所思——多么痛的领悟和选择!



这也是每一个热爱读书、痛恨当前教育评价的人的最后不得已的选择吧。



★分数成为决定一切的首要条件,这也是学生“物化”的最本质现象。通过“分数”联结到教师身上,学生和教师的关系就“数字”化了。教师和学生之间,本来应该拥有的人性化情感因素,也完全地被“物化”。



所思——我生活在最一线,我看到过老师们的兢兢业业和辛苦,也看到过为了成绩和一纸荣誉而放弃道德底线的行为。



当我们抱怨现在的孩子不懂感情、很难沟通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反思;是我们自己先把孩子当成了“分数”的机器?孩子和我们之间,是不是只有最不堪一击的“分数”这条联结线?

读书人网 >小学作文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