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课异构”听评课之后
在校园研究院展示课活动中,四年级的几位老师进行了“同课异构”课堂展示。她们执教的是《认识负数》这节课。我听了三位老师执教的这节课,她们的设计各不相同。
冯老师的课堂:借助石头、剪刀、布的游戏,让学生初步感知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接着借数学王国的天气引入,认识温度计,在温度计上表示温度:零上5℃和零下2℃,并让学生尝试用符号来区分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在学生用不同的符号表示的基础上,引出正数和负数的概念。并让学生自己举出正数和负数,加深理解。
接下来“精神旅游”的环节,冯老师和孩子们一起通过用正负数记录文字中的数据,认识海平面等讨论:正数、负数与0有什么关系呢?从而完善了对负数的认识。然后借正负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举例,理解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可以用正负数表示。
接下来负数的历史蕴含了数学文化,自主练习加深了学生的理解与掌握。整个一节课,节奏明快,富有趣味,孩子们在玩、思、说中理解掌握了所学的知识。
宗老师的课堂:从找反义词开始,初步感知相反意义的量。说反话游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把自己所说的相反意义的量用符号来表示,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下一个环节,宗老师借助“负数的产生”,明确用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引出正数和负数。再利用教材中的情境,找出相关信息,从而借助温度计再次明确: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分别用正负数表示,零上温度都比0大,零下温度都比0小,明确正负数与0的关系。
让人耳目一新的是,宗老师设计了这样的一个动画:把温度计变为有方向的直线:数轴。利用数轴加深了对正负数的认识和理解。宗老师的课堂扎实、朴实,循循道来,稳步前行,学生能较好的掌握。
接下来,张老师用书上的表示方法引导学生在读与说中认识相反意义的量,初步感知正负数。又通过阅读课本有关海平面的信息,再一次在阅读中感知正负数。最后通过阅读课本,认识正负数的意义和表示方法。举出生活中的正负数加深理解。
自主练习环节,张老师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交流时间,让学生对题目的要求、解题与思考方法进行充分的交流,解题过程中对正负数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掌握。张老师的课堂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权,让学生在自主阅读、思考、交流中理解、掌握有关负数的知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掌握的知识,有体会到学习的方法。
一点思考:同样一节课,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设计,三位老师对同一教材内容进行了不同的处理,她们的教学策略不同,教学风格也不同,却具有同样的精彩。这让我在听评课的过程中对同课异构有了更深的认识:同课异构不仅仅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校本教研方式,更重要的是它能够促进参与者的思想交流,促进教师对教材进行深层次的探究,对教学方式进行更加合理精心的设计,对教学理念、教学策略进行多层面、多方位的思考,这样的活动更能促进教师素质的提升,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同时也促进学生的多元发展
听课之余,也不由得让每位听课教师在思考:三位教师的设计哪种方式更好?这节课还可以作出什么样的设计?同课异构应该怎样异构才能更有效?怎样把同课异构活动与平时的校本教研活动相结合?这是我们思考的问题,也是在以后的教学中要不断思考、探索的问题。相信在这样的活动中我们每个人都会有更多的收获,更大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