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自己,感染别人
(配例文)
——如何指导学生写好读(观)后感
本册教材第四单元习作的具体要求如下:
(1)读了文章、书籍,把自己的体会、感想写下来,就是读后感。
(2)写读后感,“读”是基础,要读懂文章想告诉我们什么;“感”是重点,要着重写出自己的感受,不宜过多地重复作品的内容。
(3)为了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也可以适当引用相关资料。
(4)经常写读后感,可以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还能增长见识,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
针对要求,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步骤,指导学生练习习作:
第一步:阅读习作提示,了解什么是读后感及如何写读后感。
在这个环节,一定要让学生知道:读懂文章,是写好读后感的首要基础。要反复阅读,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读出自己的见解和感悟。平时阅读时,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在文字旁圈点勾画,并随时记下瞬间的思考及灵感,对写好读后感有很大帮助。离开“读”,“感”就不会产生。
在写作时,要详略分明。详写自己的感受,略写文章内容。所有的感受都必须是从原文引发出来的,要集中叙述自己体会最深刻的一点或几点。还要结合自身和生活实际,不要空泛。
第二步:熟悉读后感的一般结构,可以从仿写开始。
首先要确定正标题和副标题。正标题一般标明文章的中心内容或中心论点;副标题标明题材。
其次,注意一般读后感的结构:引——议——联——结。“引”即引子,简要写出读书的内容或语句,引出下文;“议”即抓住自己所感的重点进行议论,说明道理;“联”就是展开联想,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抒发感受;“结”是结尾,结论。可以与题目或开头互相照应,要结合原文再次强调自己的观点,也可以发出号召。
第三步:特别提醒:
(1)选准感动点。要结合原文,筛选出角度最新、感受最深的感动点,作为文章的中心。
(2)心中有爱,笔下才能有情。真正打动人的文章都是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或批评,或赞美,或劝勉,或鼓励。切忌为了写作而胡编乱造。
下面与大家赏析本班博客圈内小书签的博文,进一步来体会读(观)后感的写法:
(正标题) 悲壮中的自豪
(副标题) ——看电影《狼牙山五壮士》有感
看了《狼牙山五壮士》这部电影,我不仅被他们的英勇壮举所震撼,更为他们的光辉形象而自豪。
(这是“引”,开门见山,导入下文。)
1941年秋,五位抗日英雄为了掩护部队和群众的转移,毅然把敌人引上了狼牙山。子弹没有了,他们就用石头砸。鬼子被打得“哇哇”乱叫,血肉横飞。什么都没有了,他们望着人民军队和群众远去的方向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热血沸腾,走向悬崖跳了下去,以身殉国,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英雄乐章。
(叙述故事情节简明扼要)
最令我记忆深刻的是他们跳崖时候马宝玉大喊:“亲爱的党,亲爱的乡亲们,亲爱的同志们,永别了!”接着,马宝玉跳下谷底,并大喊“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然后葛振林也跳下谷底,大喊:“中国共产党万岁!”,随后,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也跳了下去,宋学义刚想往下跳,鬼子就上来了,宋学义怒视了敌人一眼,也跳了下去。
(选准了一个感动点)
我想,他们在那种艰苦的情况下,思想却那么坚定,为了什么?是为了今天的美好生活。如果没有他们,也许我们现在还在战火中挣扎,随时有可能失去生命,更没有现在的幸福生活。当我们大家在作业做不完的时候、挑食的时候、爸爸妈妈不让上网玩游戏的时候,是不是应该想想这些革命先烈呢?他们看见眼前有老百姓的萝卜,自己又渴又饿,而又有纪律严格要求;在自己很疲乏的时候,不能睡觉。在面临着重大任务时,睡两个小时的觉还是命令。我觉得自己受的苦,是不是才有他们的十二万分之一呢?
(这部分是“联”,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联想,抒发感受。)
五壮士为国捐躯、壮烈跳崖的事迹是多么令人敬佩啊!他们仅五人却消灭一百五十多敌人。他们永远是我们民族的骄傲,他们的爱国精神永远激励我们前进!
(结尾与题目和开头呼应,再次点明中心。)
同学们,看了蝴蝶老师的文章,相信你只要努力,也能写出优秀的读后感!快试一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