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怎一个“打”字了得作文

发布时间: 2017-06-15 11:02:44 作者: rapoo

镜头一:黄小飞因为和同学打架,家长扯着孩子边走边说:“你就只知道打架,怎么不好好学习呢?狠狠打你一顿就改了,我就不信打不改你。

镜头二:孙世航爸爸听说孩子上课,老爱摩挲东西,当时就表态:“这孩子从幼儿园就精力不集中,不打不行,非得狠狠打他一顿才能改正坏毛病。”

镜头三:陈奎豪语文测试成绩考试22分,他的妈妈看了成绩后,大声说:“你怎么考得这么少,这题你不会做吗?回家看你爸爸不打你?

家长为孩子不人意的表现而发愁,望子成龙、恨铁不成钢心情,从一定范围内来看,很正常。但是,如果“打”字当头而不加反思和引导,那就存在问题了。

镜头一中的家长说不信打不改孩子,俗话也说

“棍棒之下出孝子”、“不打不成人,不打不成才”、“打是疼,骂是爱,气极了,拿脚踹”、“三天不打,上房揭瓦”

。那么孩子到底该不该打呢?

从人体科学角度讲,孩子身上的任何一个部位都是打不得的,父母盛怒之下,手下无情,轻则让孩子被打部位红肿、软组织挫伤,重则脱臼、骨折,甚至造成严重的神经损伤,遗憾终生。打孩子会有很多严重的不良后果: 

第一,经常打孩子,会导致孩子不明是非,走上歧途。
  打是打不出道理的。有的家长,见孩子有问题,不问青红皂白,不分析原因,不指出解决办法,打完了事。有的时候,孩子的行为明明事出有因,挨打之后,孩子心想:反正好歹都挨打,以后做事不想对还是错了。某城市曾对 408名少年犯进行调查,发现棍棒之下少年犯罪率高,其84%是受棍棒教育的。当初,家长不会想到,打会把孩子打上犯罪道路。
  第二,经常打孩子,会造成严重的亲子隔阂。孩子扰乱打的时候,没有心里舒坦的。皮肉之苦,使他们产生怨恨、逆反、畏惧等心理。打的结果,孩子与家长之间的亲情日益淡漠,隔阂越来越深,个别孩子甚至会产生报复心理。有一个高中学生第一次给父亲写信时,这样写道:“记得小时候,我曾把您当做一位朋友,一位伙伴,一位慈父。可这在我的成长中却是如梦一般。您那阴云般的怒脸和厉声的怒喝,使我几次产生轻生之念。我暗恨自己,您为什么是我的父亲,而我又偏是您的儿子呢?我早为自己设想过,要永远离开这个家……您那封建式的教子方法,那侮辱我人格的言语,真使我心寒,使我失望。我真希望没有您这样的父亲才好。”这位同学的信,说出了经常遭受粗暴教育的孩子的心声,不能不引起以打施教的家长的深思。
  第三,经常打孩子,会造成孩子失去自信,悲观厌世。每个孩子都有自尊,希望得到别人包括家长的尊重,而别人的尊重、信任,会使孩子产生自信,这是他们前进的重要动力。经常挨打的孩子,自尊心受到严惩损害,推动自信,产生自卑,极容易走上自暴自弃、破罐破摔之路。父母本是孩子最亲近的人,经常遭父母的打骂,孩子会感到人世间没有温暖,活着没有意思,于是悲观厌世。现实中,由于遭受父母打骂,出走者有之,自杀者有之,造成的家庭痛苦是难以言状的。
  第四,经常打孩子,会造成孩子自欺欺人,人格畸形。每一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诚实、守信、善良、上进,希望自己的孩子有良好的人格。然而,经常打孩子,肯定会使孩子走向这种希望的反面。从心理学角度讲。家长粗暴高压,会导致本来性格倔强的孩子产生抵抗意识、对立情绪,进而变得性情暴躁,行为粗野,甚至形成攻击型人格,对别人施暴,难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性格怯懦的孩子,会产生严重的畏惧心理,表现出软弱的顺从意识,进而形成委琐、胆小怕事的性格;至于那些富于灵性的孩子,会“开动脑筋”,用欺骗、撒谎的手段,来应付父母的粗暴,变得少年虚伪,失去童真。这样的后果,将影响孩子的整个人生。

邓颖超同志曾这样说:“打骂孩子,使孩子一时表面服从,心里反感,甚至也学着对待别人。用这种方法,不但不能把孩子教育好,反而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养成自卑、胆小、孤僻、撒谎等不正常的性格。”
简单粗暴一“打”了之的做法太不应该。在面对孩子的缺点时家长一点要平静一下心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如镜头三中孩子考试得不好,家长要帮助孩子分析一下原因是没学会,还是马虎了;没学会是因为没努力,还是自己认知上的盲点。然后对症下药,解决问题。如果是马虎,家长应该在孩子学习习惯上多注意多辅导;如果孩子努力了,确实没学会,家长应该原谅孩子,鼓励孩子,然后帮助孩子斩掉学习上的“拦路虎”。加多纳认为人的智力有七种能力组成,给了我们重要的启示: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具有八种智力,只是其组合和发挥程度不同,表现的形式也不同。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智力优势领域,都是具有自己智力特点和发展方向的可造之才。从这样的角度来看,孩子的问题就不再是聪明与否的问题了,而是在哪些方面聪明和怎样聪明的问题。基于此,我们应该在全面开发每个人的各种智能的基础上,为孩子最适合自己展现智能的情景,从而激发孩子的潜在智能,充分发挥其个性。

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不需要棒打了呢?

英国与美国的很多地区都规定父母打孩子是违法的,可是在韩国,法律又是允许父母打孩子的。在很多时候父母对孩子适时的、恰倒好处的棒喝有利而且是必需的。要不要打孩子,这不是一个理念上的问题,而是一个实际性、针对性、个体性非常强的问题,孩子要不要打,还得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但是不管怎么样,棒喝的底线是不伤害孩子的身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教育的意图隐藏起来,使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是隐蔽,就越能为教育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要求,达到无痕教育的最高境界。

教育孩子,怎一个“打”字了得!打字后面,必有爱心和智慧。

读书人网 >小学作文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