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最会“装”的董仲舒作文

发布时间: 2017-07-30 10:50:32 作者: rapoo

最会“装”的董仲舒(我给儿子讲历史88)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辛辛苦苦创立了儒家学派,周游列国十几年,宣扬他的仁政,推广他的学说,但没有一个国家愿意接纳。而法家、道家、纵横家、兵家、墨家吃香的、喝辣的,混得风生水起,孔子自嘲自比为“丧家之犬”。

好不容易春秋战国结束了,秦国又重用起法家,一些为搞封建迷信的方士说话的儒生也被活埋。秦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之时,儒家可算是看到了翻盘的希望。孔子的第八代孙子孔鲋背着孔子的礼器去投奔陈胜,最后与陈胜一道被杀。

秦国灭亡之后,汉高祖刘邦见了儒生都想骂,更不要提要倡导儒家学说了,汉文帝、汉景帝包括皇后、太后都信奉“黄老之学”,以道家的“无为”作为施政方针。这让儒家郁闷坏了。

但是风水轮流转,到了汉武帝这里,儒家开始吃香了。一个叫董仲舒的人向汉武帝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汉武帝全盘采纳。为了提升儒学的地位,汉武帝下了一道命令,凡是不懂儒学的都不能当官。儒家被推到了一个史无前例的高度。

儒家在汉武帝时代突然崛起,把当时的儒生们乐坏了,恐怕把长眠的孔子都笑醒了。

先说说董仲舒这个人。能让汉武帝看上的人,绝不是凡人,此人在文、景两帝时就当过博士,博士在当今是学位,在那个年代是个官,当然只有博学多识的人才能担任。

当然那个时候的博士也相当不少,汉朝的编制控制得也不是特别严格,如何能够出人头地?

董仲舒就老老实实向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学习,广泛收徒。他讲课的时候和别人不一样,他是坐在帘子后面讲,让学生在外面听。这架势还真是有点像秦国时的宣后、汉初的吕后,挂个帘子,垂帘听政。

一个老师要想让人记住,必须得有一些怪癖,比如孔子特别爱吃腊肉,他收学生有个前提,每个人给他提一块最少一斤的腊肉。比如当过周朝帝师的姜尚就有个怪癖,用无钩的木棍钓鱼。

董仲舒为什么挂个帘子?是怕见人吗?连皇帝都敢见,显然不可能怕他的学生。他长得丑吗?也不可能。那么只有下面一种可能:

如此古怪的授课方式,其动机恐怕和姜太公差不多,都是先搞一番行为艺术,让大家都知道他,说不定就能引起高层领导的注意。因为董仲舒挂个帘子,实际上就是对权力充满着渴望,当个博士没什么意思,他想进入核心领导层。于是搞出这么一个他垂帘授课、学生隔帘听课的场面。

董仲舒努力之下,终于成了声名远播的大师级人物。当然,有本事的人仅仅靠吹牛、靠包装、靠花边新闻是不长久的。董仲舒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内强素质、外树形象。

董仲舒的成就是“装”出来的。此话何讲,体现有三:

一是讲武装,用大量的知识来武装自己。东方朔看的书多,董仲舒也绝对不少。史书记载,董仲舒为了学习,“三年不窥园”,家里人就在他的书房前修花园,他居然三年都没看过,这真是个典型的宅男型学霸!正是有了勤奋学习,给他打了好底子,否则,他再怎么包装也不行,那就成了真空包装,针一扎,气一放,只剩下皮了。

二是讲拼装,用各派的学说来拼装自己。为什么孔子那么不受待见?除了政治环境之外,还因为他不懂变通。董仲舒就吸取孔子地教育,吸取他派的长处,披了儒家的外衣,里边有邹鲁文化、燕齐方术和三晋文化的传统,又融入了阴阳家、刑名家的思想观点,整个一个大杂烩,为的就是迎合汉武帝“从无为到有为”的战略转变。认真研究起来,儒家到董仲舒这里早已变味了。孔子本来是笑醒了,但如果看到这一点恐怕也会气死了。

三是讲包装,用玄幻的东西来包装别人。刚才讲过董仲舒的自我包装了。这还不算什么,他最厉害的就是包装别人。他居然直接来包装汉武帝,他提出“天人合一”的理论,其核心是天意是要大一统的,汉王朝的皇帝是受命于天来进行统治的。各封国的王侯又受命于皇帝,大臣受命于国君。家庭关系上,儿子受命于父亲,妻子受命于丈夫,这一层层的统治关系,都是按照天的意志办的。这让汉武帝龙颜大悦,讲得不错,就按你说的去办吧。对了,其他的什么术、什么家,都洗洗睡吧!

在汉朝无限集团公司中,董仲舒就是一个营销高手,虽然姓董,但他当不了董事长,只能当个营销总监,他的目的就是包装董事长。

汉武帝以后的皇帝们最应该感谢的不是老天爷,而是把他们包装成天子的董仲舒。

读书人网 >小学作文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