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一起朗读
一年级下学期的语文课文较上学期课文长,而且不再是儿歌形式的小短文,大都是有故事情节的小文章和小诗歌。在家预习课文时,儿子总要读上几遍课文,不过他读课文可真不敢恭维,声调平淡、声音也不响亮,就像开拖拉机一样,‘突突突’的读熟就是了。
终于我实在听不下去了,叫儿子叫到身边,问他:“你知道什么是朗读吗?”
“就是读课文。”但他习惯性的知道问题没有这么简单,又说:“读熟课文,不加字不丢字,该停顿的地方要停顿。”
“说对了一部分,但不是全部。朗是指声音响亮、清晰,读是读书、念文章,朗读就是用响亮、清晰的声音把文章读出来。要学会阅读,首先就要敢于放开声音,大声地朗读。你刚才读课文时做到了吗?”
儿子说:“我的声音不够大。”
我接着说:“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是说,只要反复地读,书中的意思不需要讲解,自己也能逐步地理解。通过朗读,将自己的感情融会到语言文字中,将语言文字中的感情流淌到自己的心田里,才能充分体会到其中的真、善、美与妙。”
“在朗读时,要读准标点符号。一般说来,逗号停顿的时间短,句号感叹号、问号、省略号停顿的时间相对较长,顿号停顿的时间比逗号还要短。陈述句语气应该平稳;疑问句应读出疑问的语气,结尾语调上扬,感叹句应读出感叹的语气,结尾语调下降。”
“朗读,读得声音响亮,正确无误,只是基本要求。提高一步,就要读出感情来。要做到有感情地朗读,首先得正确理解文章的意思,把握朗读的基调。有的文章表达一种欢快的情感,就要读得速度稍快,语调略高;表达悲伤情感的文章,读得速度较慢,语调低沉;而叙述一般的时间,则用中等速度,语调也应平缓。朗读中,随着情节的发展,朗读的感情要有起伏变化。有些人物性格不同,也要通过朗读表现出来。朗读要讲重音、停顿、速度、语调。”
我特意挑了篇课文跟孩子一起分析理解一下,示范一下该怎么朗读。
春雨的色彩
春雨,像春姑娘/纺出的线,轻轻地落到地上,沙沙沙,沙沙沙……
此段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春雨比作春姑娘纺出的线,突出的春雨的轻、柔、细、小,读的时候要轻。
田野里,一群小鸟正在争论一个有趣的/问题: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
写出小鸟争论的问题,朗读时读出趣味性。
小燕子说:“春雨是绿色的,你们瞧,春雨落到草地上,草/就绿了,春雨淋在柳树上,柳枝也绿了。”
小燕子认为春雨的颜色是绿色的,因为春雨滋润大地,使万物复苏,从小草和柳枝变绿中,我们能感受到春雨带来的变化。朗读时三种小鸟要分出个性,显示出不同。
麻雀说:“不对,春雨是红色的,你们瞧,春雨洒在桃树上,桃花红了,春雨滴在杜鹃从中,杜鹃花也红了。”
麻雀表示反对,用桃花和杜鹃花变红来说明春雨的颜色。
小黄莺说:“不对,不对,春雨是黄色的,你们瞧,春雨落在油菜地里,油菜花黄了,春雨落在蒲公英上,蒲公英花也黄了。”
小黄莺用两个不对来反对小燕子和麻雀,用油菜花和蒲公英的颜色变化来说明春雨的颜色。
春雨听了大家的争论,下的更欢了,沙沙沙,沙沙沙……
本段仍采用拟人手法,突出春雨的喜悦心情,结尾用沙沙沙和开头相互呼应。本篇通过似人手法,让我们了解了春雨滋润万物生长,为万物带来生机。
祥祥听完我的讲解和示范朗读后,再来朗读课文就有了很明显的进步,声音响亮了,朗读时也更有感情了。我赶紧加以表扬,孩子朗读起来更自信了,也更喜欢朗读了。
提示:成人给孩子朗诵一遍以后,和孩子一起讨论诗的内容,帮助孩子理解诗的主题。在孩子比较理解诗意以后,就可让成人大声慢读,孩子小声地跟着读,难句单独教。读时注意孩子的吐词、表情,表扬他读得好的地方,纠正不对的地方,特别注意不要让孩子象背书或数快板那样一字一顿地读诗。
重复教时,要注意兴趣性,多鼓励,如说“××学得真快!再读几遍就会背了!”或父母一方说“你看××这几句朗诵得多好!”也可让孩子给娃娃读一遍,给小狗读一遍等等。而不要简单地说“再读一遍!”尤其不要强迫。如果孩子不想读了,就可暂停,下次再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