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粽香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都是粽子飘香的时候。
历史学家认为,粽子的“祖先”在原始社会,在炊具还未发明之前,原始社会的人们用植物叶子裹植物种子放入挖好的土坑里注水煮食,便是粽子的雏形。而人们普遍认为粽子是为了祭祀投江的爱国诗人屈原而发明的,南朝梁的吴均在《续齐谐记》中写道:“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粽子可谓中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
粽子的形式、作料随着岁月的流转、历史的发展不断变化,但始终不变的“以叶裹米,煨煮而食”的传统制作工艺。春秋时期,粽子被称为角黍,因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黄米)成牛角状而得名。东汉出现用碱水浸泡糯米的碱水粽。晋代出现在米馅里添加中药益智仁的“益智粽”。南北朝时期出现米中掺杂各种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的杂棕。唐代最著名的是蜂蜜凉粽。宋代有艾香粽、蜜饯粽。清代有了火腿粽子。如今的粽子更是千品百种、异彩纷程:造型有三角、牛角、圆棒、枕头形等;叶子有苇叶、艾叶、竹叶、荷叶等;口味咸甜浑素,还有水果的,不同地区还有不同风格特点的粽子。粽子,历经上万年的历史传承,吸取了每一代人们的经验智慧,越来越内外兼修,深入人心。
众多粽子里,吾较偏爱蜂蜜凉棕,即只用糯米为原料,无馅,煮熟后晾凉,用丝线勒成薄片,浇以蜂蜜而食的粽子。蜂蜜凉粽始于唐代,是由唐代“烧尾宴”上的“赐绯含香粽”演化而来的,煮好的粽子,洁白如玉,晶莹滑润,像刚沐浴出水的少女肌肤,像纯真年代洁白的心思,惹人怜爱,令人迷恋,待粽子晾凉后用丝线或小锯条割成薄片,放在碟子里,淋上蜂蜜,或糖桂花、玫瑰酱,吃起来软糯筋韧,清凉香甜,像吞了甘泉、含了细雪,满口的清爽,满心的轻盈。如今超市里出售的冷冻粽子,品种丰富,馅料繁华,纯糯米陷的粽子却很少找了,而且经冷冻再加热的棕叶,清香荡然无存,大大影响了粽子的味道。现在人们吃粽子往往不再吃的是味道、是喜欢,而是一种习惯,一种无法割舍的淡淡依恋。
如果是自己包的粽子,味道定会大不相同。年少时期,姥姥、妈妈端午节前包粽子的情景记忆犹新:那一双双粗糙却灵巧的手,将两、三片苇叶叠在一起,一窝,便形成一个椎形小斗,舀一勺泡好的糯米,塞入小斗中,压得紧紧实实的,再将棕叶顺着掌心压下来盖住糯米、封住小斗,最后用粽绳使劲一扎,勒出一个明显的腰身来,便成了,包好的粽子都是长的菱型,两头大,中间细,外表光滑整齐,像蝴蝶结一般,很是漂亮。粽子包好下锅煮的时候,满屋都飘溢着清新苇叶的味道。煮好的、沐浴而出的粽子,外皮湿漉漉,油绿绿的,十分可人;浴袍下包裹的怎样白嫩的肌肤,则更加令人向往了。诗人元稹描写粽子道:“彩缕碧筠,香粳白玉团”,粽子拥有的是一种清新、雅致、朴实、温婉的美,有一种小女人的姿态,又具有成熟母亲的气质。粽子煮好后,我像拆礼物一般拆开“蝴蝶结”,将粽子细心调拌,和家人一起品尝。苇叶香、糯米香、蜂蜜香、桂花香,还有由在内心长的快乐、满足、和谐和真诚散发出的“心香”,交织的、混合的,在家里袅绕,在城市里飘散,在整个世界里飞舞……
现在,很少有人家自己包粽子了,我也从来没有学会这门技巧。每逢端午,我们和大多数家庭一样,到超市或面包店挑选几枚粽子,尝一尝,点一点。然而,今年的端午节,我想我们要过得像样些,我们想让女儿拥有一个印象深刻的端午节,让她将来也有值得回忆、回味的美妙时光。我们的计划是:一是让女儿阅读刚刚购买来的《端午节》艺术,了解端午节的历史、风俗;二是在家里举办一场端午诗歌朗诵会,收集有关端午节的古诗名篇,诵读并选择背诵;三是欣元代吴延军的中国画《龙舟夺标》、朱宣咸的中国画《端阳佳节》,并自己创作一幅端午节的画;四是创意粽子PK,孩子、孩子爸和我每人给现成的粽子随心所欲地搭配原料、切割形状,调制出独一无二味道和造型的粽子,然后互相品尝、评选最养眼的粽子和最美味的粽子;五是举办一次家庭大聚会,开开心心齐过节!
粽子,在基本味道之下,包含更多的是文化的味道、智慧的味道。粽子,像一叶小舟般,只要你愿意,就可以乘坐上它,在缤纷繁华的世界里,在疯狂燥热的季节里,发现一片宽阔清凉的海域,惬意地度过一个个端午,一个个盛夏,畅快地在生活水面上划出一道道美丽的波纹,激起一朵朵美丽的水花……
有关端午节的诗词作品
五月五日(宋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端午(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和端午(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已酉端午(贝琼)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端午(唐李隆基)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盐梅已佐鼎,曲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
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竞渡诗(唐卢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乙卯重五诗(南宋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七律 端午(老舍)
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
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
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
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浣溪沙(宋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
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端阳采撷(许文通)
玉粽袭香千舸竞,
艾叶黄酒可驱邪。
骑父稚子香囊佩,
粉俏媳妇把景撷。
六幺令天中节(宋苏轼)
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
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
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
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
感叹怀王昏聩,悲戚秦吞楚。
异客垂涕淫淫,鬓白知几许?
朝夕新亭对泣,泪竭陵阳处。
汨罗江渚,湘累已逝,惟有万千断肠句。
满江红端阳前作(不详)
载悠悠,成习俗,天中端午。
逢佳节,粼粼波上,百舟争渡。
万户家中缠米粽,三闾庙外吟君赋。
祭圣贤,忠义荡乾坤,伤君去。
奸当道,谣言布;遭放逐,悲难诉。
叹家亡国破,汨罗归处。
志洁行廉争日月,辞微文约传千古。
子沉江,鹤驾泪淫淫,何其苦。
菩萨蛮(宋陈与义)
包中香黍分边角。彩丝剪就交绒索。樽俎泛菖蒲。年年五月初。主人恩义重。对景承欢宠。何日玩山家。葵蒿三四花。
渔家傲(宋欧阳修)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骊时一弄。犹松等闲惊破纱窗梦。
竞渡曲(唐刘禹锡)
灵均何年歌已矣,哀谣振楫从此起。
扬桴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
蛟龙得雨耆鬣动,饮河形影联。
刺史临流褰翠帏,揭竿命爵分雄雌。
先鸣余勇争鼓舞,未至衔枚颜色沮。
百胜本自有前期,一飞由来无定所。
风俗如狂重此时,纵观云委江之湄。
彩旗夹岸照蛟室,罗袜凌波呈水嬉,
曲终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车注。
竹枝歌(宋范成大)
五月五日岚气开,南门竞船争看来。
云安酒浓麴米贱,家家扶得醉人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