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送给孩子一生的财富作文

发布时间: 2017-08-20 11:01:01 作者: rapoo

送给孩子一生的财富作文 送给孩子一生的财富 ----培养孩子养成良好习惯 一位美国心理学家说过:“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人生。” 这话的意思是说习惯是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有了好习惯的孩子是走遍天下都可以放心的孩子,一身坏习惯的孩子会让你一生都不能放心,不得安宁。好习惯是人生的财富,为人一生的成功与幸福助力;而坏习惯则是人生的债务,成为制约人一生发展的瓶颈。
好习惯是人生的财富。 习惯一旦养成之后,便用不着想就会使人的思维模式自动化,使人的行为不由自主,因此成为决定人生成败的重要因素。1988年,75位来自世界各国的诺贝尔得主齐聚巴黎。记者问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学者:“请您谈谈,您是哪所大学、哪个著名的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重在的东西?”这位老学者略微思考了一下,说:“是幼儿园。”“在幼儿园能学到什么东西呢?”“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东西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事要道歉,午饭后休息,要观察周围的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东西就这些。”简单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习惯养成教育“小”中见“大”的意义。
其实,好习惯对孩子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关键是在培养孩子养成好习惯的过程中家长应该做些什么?怎么去做?每个孩子的遗传基因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天性是不一样的,有的孩子性格内向,这样的孩子往往比较听话,在习惯的养成上相对要容易些,但思想比较保守,喜欢墨守陈规,循规蹈矩。外向型的孩子有创新意识,什么事都喜欢有个新花样,但要他每天去遵守一个规则,固守一个模式,也就是在养成习惯方面就比较难一些。所以,作为家长来说,首先要清楚自己的孩子是什么样的个性,然后再有针对性的去因材施教。只要及早发现了孩子的性格特点,完全可以采取各种措施取长补短,成就孩子的好性格,好人生。
我的孩子实际就是属于偏内向型的孩子。他很小的时候,我就发现他性格中的优势和劣势,他爱动脑筋,爱想问题,喜欢音乐,注意力能集中较长的时间。但是他胆子比较小,害羞,不敢表现自己。针对这些,我就采取不同的方法扬其长,避其短。比如,他爱问问题,我就引导他看科教类的动画片和书籍,他最喜欢看《海尔兄弟》和十万个为什么,百看不厌,看第一遍的时候他才四岁多,是我陪他看的,有些他不懂的就及时给他讲讲,第二遍是他自己看的,我光给他念念题目,十万个为什么现在他每天放在书包里自己看,从开学到现在已经看到第二本了;他从小就表现出对音乐非常敏感,所以我就着重发展他音乐方面的特长,弹钢琴,唱歌,今年他又自己要求吹葫芦丝,我感觉这些对弥补他的弱项非常有帮助,让他多和外向的孩子接触,多给他创造一些机会,让他表现他擅长的东西,能够让他大胆一些,自信一些,所谓“艺高人胆大”大概就是这个道理。这个时候就要多用赏识教育的方法,千万不能用挫折教育的方法,比如,他喜欢唱歌,不擅长富有表情的讲故事,人多的时候你就不能说,来,波波,给大家讲个故事吧,那等于接 孩子的短,给他闹难堪,孩子自尊心也很强的,这样次数多了,孩子就会从胆怯到反感直到厌恶。也许以后他再也不会上台表演,或者在人前说话了。相反,如果你说波波,给大家唱个歌吧,刚开始他也许不好意思,但你如果能及时的给他鼓励,鼓掌,毕竟他喜欢唱,有一点实力,次数多了,也就习惯成自然了。这就是习惯的力量。
家长在孩子好习惯的培养过程当中应当充当什么角色?起到什么作用?怎样去发挥这个作用呢?我认为,家长既是伯乐又是一个牵马的人,既要发现孩子的特长,还要把孩子扶上马,然后再送他一程。教育学家说过这样一个寓言:一个人在沙漠里散步,突然,一个人对他说:“捡一些卵石放在你的口袋里吧,明天你会又高兴又后悔的。”这个人弯腰捡了一把卵石放进口袋。第二天,当他将手伸进口袋时,他惊奇地发现口袋里放的不是卵石,而是钻石、绿宝石和红宝石。他感到非常高兴,不一会儿,他又感到非常后悔。他高兴的是自己拿了一些卵石,后悔的是,自己没有多拿一些。 教育也是这个道理。家长今天怎样教育孩子,明开孩子就会成为怎样的人。习惯就像是那些卵石一样,你现在多培养孩子一些好习惯,明天的孩子就会得到钻石、绿宝石和红宝石。那时,作为家长的你,会和寓言里的这个人一样,又是高兴,又是后悔。高兴的,是你的孩子拥有一些良好的习惯,后悔的是,你其实还可以培养孩子更多的好习惯。所以,为什么不从今天开始为孩子多捡一些卵石呢?明天,这些卵石将是咱们家长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变成孩子一生的财富,让他幸福一生。那怎样为孩子多捡一些卵石呢?我想,家长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首先,要善于抓住培养孩子好习惯的关键期。
咱们大家都知道, 孩子的一生中有很多发展的最佳时期,如果在这个年龄段对孩子实施某种教育,可以事半功倍,而一旦错过了这个年龄段,再进行这种教育,效果就明显差多了,有时不只是事倍功半,甚至终身难以弥补。
  意大利著名女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三岁决定一生。3~12岁是一个人养成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也就是说,3—12岁(也就是幼儿阶段和小学阶段)是建立常规、培养良好习惯的最关键时期。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大量的行为都会在这一阶段固化为习惯,因而培养各种良好习惯最容易见效。因此养成教育中尤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抓住“关键期”,对孩子各种良好习惯进行培养,以便为孩子日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我感觉习惯大概有三种,一种是品格习惯,就是有良好的人品和修养,一种是生活习惯,再一个就是学习习惯。品格习惯的培养我觉的应该贯穿于孩子的整个人生的,随时随地都要去督促他、教育他不、提醒他。而生活习惯我开始有意识的去培养他是从三岁开始的,那时专门给他选择了蒙式班。蒙式教育主要就是讲究一种有序性,对培养良好的习惯非常有帮助。波波非常爱干净,整齐可能跟这有很大关系。他现在第二天上课用的书和书包都是自己整理的,按顺序放的整整齐齐,不管是书还是本没有一个折角的,用完了都跟新的一样。有一次我去给他装,他就说“你不要给我乱放,我自己放。”也就是说他现在这些生活习惯就象早晨起来必须洗脸一样,已经成了很自然的一件事,做不好就跟没洗脸一样。再一次就是上学前,我又有意识的做了一些准备。我觉的人的一生有几个关键的转折期,有出生、上学、工作、结婚等等,上学是一个最重要、最艰苦、最感觉漫长的时期,要想让孩子轻轻松松愉快的度过这个时期,我认为送给孩子一个好习惯比让他提前多认几个字,多会几道题要重要的多。2006年6月1日我针对孩子的一些表现制定了一个家庭奖惩规则,想让他利用着一个暑假的时间养成一些好习惯,为开学作好准备。其中包括自觉睡觉、吃饭不挑食、按时弹琴等各方面。当时我考虑到底制订什么样的奖惩措施比较好呢?给他奖励小红花吧,感觉有些虚无缥缈,不象在学校有竞争对手还好一些。用实用一些金钱奖励吧,又怕他产生向钱看的思想,为了得到钱而假装去做。所以,最后我就采取了一个折中的办法,用很少的钱去奖励他。这样,他既能实实在在的感受到奖金的存在,又不会产生一下子得到那么多钱而光想着去怎么花。我这个家庭规则暑假结束前可以说就已经作废了,因为目的已经达到了。再有就是从学前班下学期开始,我就让他自己抄作业,也是为上学做准备。学习习惯从一上学就严格要求,要求他合理安排时间,自己独立完成作业外每天坚持复习和预习,坚持阅读等等。其实,习惯的养成不需要多长时间,只要抓住了关键期,用合适的方法,是不难的。应该。美国研究发现,养成一个习惯需要21天,就是说,一个习惯的形成,一定是一种行为能够持续一段时间,他们测算是21天。当然,21天是一个大致的概念。不同的孩子,不同的行为习惯形成的时间也不相同,一般也就需要30天至40天。
二、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父亲习惯在每天工作之前,到酒馆里喝上一杯酒。这已经成为他的习惯。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早晨,他依然一早醒来径直走向酒馆。没有走多远,他感觉有人跟在他后面,当他转达身时,发现他不满8岁的儿子正踩着他留在雪地上的脚印,并且兴奋地说:“爸爸,你看,我正踩着你的脚印!”
  孩子的话使他震惊,心想:“我要到酒馆喝酒,但儿子却在跟随我的脚印!”从那天起,他改掉了每日早晨喝酒的坏习惯,再也不光顾酒馆了。
所以,父母要反思自身。当教育出现困难时,请父母先做一下自我检查。日本教育家说:“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教师。”有好习惯的父母才能培养出有良好习惯的孩子。大人们应该牢记一句话:“你的背后站着孩子。”你的任何行为都有可能落入他(她)的眼底。父母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孩子就会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从中得到熏陶,受到启发,从而形成好的习惯。所以我们做家长的在孩子面前要把好习惯做给孩子看。我有一次带孩子上街买了个冰激凌,吃完以后年搭搭的纸没地方仍,一直找不到垃圾桶,拿在受礼特别难受,那天要不是带着孩子我说不定就扔到角落里或扔到脏东西多的地方去了。可是我不能那样做,孩子的眼睛一直看着呢。所以我一直忍着,一直找到垃圾桶才扔了。还有一次是过十字路口,其实也算不上闯红灯,就是走道中间的时候变成红灯了,孩子眼尖,说“妈妈,你闯红灯了。”为了孩子以后的安全考虑,也为了自己以后说话有分量,我硬是又退回去,变成绿灯才又过去。再有就是家长要求孩子说话算数,那家长首先就要作到诚信。我现在只要作不到的,绝对不会为了哄他一时不闹而胡乱应承他任何事情。所以说我们需要反思,培养孩子良好习惯首先要从成年人尤其是家长做起。因为身教重于言教。父母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孩子各种习惯的养成。
请思考一下:当孩子向我们问好的时候,我们回应了吗?当孩子跟我们说话的时候,我们是否很认真的在听?当孩子帮我们做事情的时候,我们表示感谢了吗?因为我们的错而伤害了孩子,我们道歉了吗?我们要求孩子做到的事,我们是否做到了?这些都需要做家长的好好想一想。
三、陪孩子一起养成好习惯
让孩子养成好习惯的过程,是一个雕琢的过程,也是家长重新塑造自己的一个过程,也许会非常艰难。所以,家长最好能陪着孩子一起走过来,这就是我说的要把孩子扶上马,还要再送一程的意思。这一点我体会比较深。记得刚开始弹琴的时候,我考虑要培养他独立做事的能力,就把他关到屋里自己去练,而我则去看电视去了。可是不一会儿波波就撅着嘴出来了,说“你倒是挺舒服的”我当时就觉得心里挺不是滋味,好象自己在享受而让孩子在受罪一样。从这以后,我就天天陪孩子一起练琴,事实证明我这样做是对的,首先,孩子小,在老师那学的东西有很多他记不住,需要我及时提醒他。虽然我一个音符也不会弹,但是我知道他那里弹错了,及时给他指出来,弹琴的效果很好。其次,有我陪着他,他心理也平衡了,有时他一想偷懒,我就告戒他“别人的妈妈都在看电视呢,可你的妈妈一直在陪着你,妈妈知道你很累我也很累,可是咱不能半途而废,坚持到底就是胜利。”这样给他鼓鼓劲就没问题了。当然,我不会永远陪着他,随着他年龄的增长,意志力的养成,我就会慢慢脱离他,但我现在还要再陪他走一段,因为弹琴非常苦。但我从不给他压力,不要求他非要象朗朗一样成为钢琴家,每天坚持不间断的练练就行了,现在只是作为开发智力,培养意志力的手段,将来也只是作个兴趣爱好罢了。但没有压力并不是不要求他弹好,我常给他说“要学咱就学好,不学就别学,一遍能弹好决不弹第二遍” 这样既能提高孩子的效率,又不使他产生厌烦心理。有些家长经常说“孩子原来挺喜欢弹琴的,可是后来说啥也不弹了”我想,不外乎两个原因,一是家长给孩子的压力太大,二是家长没有陪着孩子走过最开始那段最难走的路,毕竟孩子还小,有家长陪着,他会走的更快一些,更稳一些。等他习惯成自然了,家长就可以安心的功成身退,只等听孩子成功的好消息就行了。
四、培养习惯贵在持之以恒
养成教育是个长期工程,养成一个好习惯不可能一蹴而就,尤其是低年纪的孩子,开始时考验的其实不是孩子的耐力,而是家长的耐心和持久性。因为孩子自制力不强,需要家长不断地督促与检查。如果没有长期的磨炼,不良的习惯难以改掉,良好的习惯也无法养成。如果家长坚持不下来,孩子也很难坚持下来。除非万不得已,不能有例外。比如,我有时候上一天班,回到家很累,也想偷偷懒,啥也不想干了。可一想,不行,不能让孩子觉得啥时候不想干,就可以找个借口不去干。那习惯的培养就前功尽弃了。于是就强打精神和孩子把每天该做的事情作完。有的家长在培养孩子的时候只有5分种热度,开头几天还有耐心管教,后来却由于各种原因放松了要求,最终效果肯定不好;我常跟孩子说,“什么事咱既然决定要去做了,就要坚持做下去,坚持到底就是胜利。”这对我的意志力也是一种磨练吧。 有一句话说的非常好“不需要太努力,只要坚持下去就行。就像跑一个人的马拉松一样,重要的是跑完全程,而不是刚开始跑得有多快”。
  我们做父母的,也许不能给孩子万贯家产,也不能给孩子金山银山,但如果给孩子一个美好的童年,使孩子从小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就会使孩子多一份自信,就会使孩子多一份享受生活的能力,就会使孩子有一个积极的人生,就会使孩子多一份成功的机会。





送给孩子一生的财富作文 送给孩子一生的财富作文
读书人网 >小学作文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