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出走(我给儿子讲历史27)
春秋时期,群雄并起、烽烟四起,中华大地上到处都是兵戈之声。宁做太平犬,不做乱世人。在这样的乱世这中,最受欢迎的、活得最滋润的、人身安全系数最高的,反而是各路文人。换句话说,春秋战国时代,是文人的美好时光。这年头,你可以杀武将,就是不能杀文人,尤其不能杀有点小名气的文人。敢于对文人动刀子的,都是脑子进水了。
由于这个时候国家太多,每个小国家都是百废待兴,不管军事、政治、外交还是农业、财政等等都需要人才来干。没有文化的人肯定干不了,因此稍稍有点文化的人就成了抢手货。这个国家灭了那个国家,国君会被杀掉,而手下的人才是必须要重用的。因此,如果哪个国家敢随便把文人杀了,就会给别的国家宣传得沸沸扬扬,这样就打击了敌国的士气,壮大了自己的声威。
文人在春秋战国很吃香,这充分说明一个道理: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知识是人们保命的武器。
因为有了特殊的原因,这个时代涌现出了很多文人,这些文人著书立说,到处讲课,说对了大家宣传,说错了也没有杀头之虞,于是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时代。
而当时和后世,最为出名的是孔子。论思想深度,孔子不如老子;论治国安民,孔子不如晏子;论军事兵法,孔子不如孙子;论活动能力和组织能力,孔子不如墨子。为什么孔子这么有名?
主要原因是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私立学校的创办人,是校长兼思想品德课、语文课老师及拥有3000名学生的不分年级的班主任。
过去,能上学的人都是官二代和富二代。而现在,孔子提出来“有教无类”,就是不管穷富都能够受到教育。这一下子就极大地缓解了各个国家人才短缺的矛盾。孔子的学生还没毕业呢,一些政府部门就找上门来进行招聘了,都给出了十分优厚的待遇。因此,孔子这个时候的风头一时无两。
孔子为什么想起来创办学校?主要原因是他在鲁国官场混不下去了。最风光的时候,当过司法部长、外交部长,曾经通过三寸不烂之舌帮鲁国要回了被齐国侵占的三块土地。由于名气渐长,有不少人包括贵族的子弟要跟着孔子学习。这些人恐怕也是为了到孔子那里镀镀金,如果有了孔子的推荐,就能进一个好部门、谋一个好差使。
既然当了私立贵族学校的校长,在学术上总得有一些建树,否则怎么能够与北大、清华这样的官办学府争夺生源?
孔子就提出了恢复周礼、讲究仁义的主张。说实在的,孔子这个理论听起来高大上,但没多少用。特别是恢复周礼,那就意味着让名存实亡的周天子出来主政,哪个诸侯国会答应?齐桓公当年提出尊王,也就是那么一说,谁会当真?
现在的周天子能够安安稳稳地生活就已经不错了,根本不指望能够要回曾经失去的权力,恐怕也会暗地里骂孔子:好你个孔老二,我怎么得罪你了,居然要这样害我?
在鲁国内部,孔子的地位进一步下降。他处处讲仁义,但官场岂是一个讲仁义的地方?所以,孔子在鲁国官场实在混不下去了。
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但孔子在官界跌倒了,就从学界上爬起来。于是就出现了孔子带着学生、浩浩荡荡周游列国的宏大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