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共读《系在风筝线上的……》
韶光如流。虽说童年已悄然离去,可风筝这根若有若无的线,却每每牵着我的童年。我常想捡回那逝去的童年。
系在风筝上的是童心、童真、童趣……作者把对童年留恋和怀念的这份情感牢牢地系在风筝上,那就让我们品读赏析,去发现、寻找牵系在风筝上,对童年的牵挂之情吧。
《系在风筝上的……》是依托借助风筝抒发对童年眷恋之情的散文,主要记叙了作者自己儿时做风筝、放风筝的生活情景,表达了他对童年深深的眷恋和向往之情。
标题中的“风筝”二字本来就激起读者对蓝天、自由的向往;省略号更引人遐想那“物境”中的“心意”。
开头和结尾,首尾呼应,那“鹅黄色的童年”的深意和作用是,稚嫩美丽的鹅黄色正是用春天的美要映衬童年的美。美景美情,情景交融。层次清楚,结构紧凑。
1.第①段描写仲春的景色,有什么作用?
一是点明正是放风筝的好时光;二是触景生情,自然引出下文对童年的回忆。
认真阅读第一段,不难看出,作者对仲春景物描写有两方面意图:一是点名了仲春是放风筝的好季节;二是引起对下文童年生活的回忆。既要想到题目中的“风筝”——文中的“物”,又要想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根据第2段内容填空。
做风筝的过程:找来竹篾→(制作骨架 )→糊纸涂色→(系缠放线 )
要把握文章结构,就要抓住第二段中的第二和第四两句话,以及这两句话中的“骨架”、“放线”、“系”、“缠”等重点词语,根据文意和题目提供线索,就能理清文章脉络。
3.阅读第3段,看看生动有趣的场面是怎样通过语言来体现的。
本段文字,抓住风筝的数量多、造型各异等特点展开具体的描写,同时,以孩子们的欢声笑语相映衬,将放风筝的场面写得生动有趣,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4.34两段已写了放风筝时的欢快情景,为什么还要写第5段?
一是第5段写放风筝失败的体验,与前两段写放风筝成功的快乐,都是童年生活的真实反映;二是使童年的生活更有情趣;三是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
从描写生活的角度看,这既是放风筝经历中生活真实情况的反映,也是一种自身经历的纵向对比;结合本文中心和选材的角度看,作者赞美的是童年的生活,写童年放风筝失败的体验,则更能反映童年生活有意思,更有情趣;再从整篇内容来看,显得有血有肉更加丰满。
5.为什么说“我”的童年是“鹅黄色”的?
仲春时节大地泛出的“淡淡的鹅黄的绿意”,显出生机和活力,而“我”的童年生活也充满着生机和欢乐。这样说含有对童年生活的赞美之意。
最后一句,也是抒情句,要弄清作者的情感,就要结合全文来解读。“鹅黄色”在第一段是指“绿意”,“绿”象征着生命,象征着活力,因此作者赞美童年是“鹅黄色”的,实际上是赞美童年的活力与生机,也就是赞美童年的生活,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通过品读文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理解作者由仲春时节所看到的景致产生联想,进入对美好童年时光的回忆;具体描写童年时做风筝、放风筝的种种生活细节;从回忆中醒来的笔墨结束全文,表达对童年远逝的无限怀念。
从而使我领悟到作者无论写放风筝的成功的快乐,还是写失败的体验,都是真实生活的反映,使童年的生活更有情趣,对童年深深的眷恋之情,体会作者笔下童年生活的美好、纯真,进而珍惜人生的春天,放飞童年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