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阅读,成为那种最珍贵的东西
——读《给教师的建议》
人所掌握的知识的数量,也取决于脑力劳动的情感色彩:如果跟书籍的精神交往对人是一种乐趣,那么他并不以识记为目的的大量事物、真理和规律性就很容易进入他的意识
由读书引起的精神振奋的状态,是一个强大的杠杆,借助它能把大块的知识高举起来。在这种状态下,脑力劳动的强大的源泉——不随意注意和无意识记,就会被打开而汹涌奔流。精神振奋和受到鼓舞的情绪越强烈,就会有越多的知识进入人的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
因为是语文老师,也因为爱看书的缘故,所以在我的生活中,经常会有朋友、同事或者家长来探讨孩子读书的问题。
这件事儿,我一直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我家的小孩儿爱读书,有了新书可以不吃饭、不睡觉地扎个时间缝儿就读。没有新书了,老牛反刍一样在书柜前乱翻,读过N遍的也不耽误津津有味地再三琢磨。如果串亲戚啥的,捞不着书读的时候,一个烂纸片儿也能让他“研究”半天……为此还让视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惹得我恨恨地要把他和书一起扔出去。
若有人冷不丁地问个为什么会这样,我是真的愣不过神来。哪个人不是天生就爱看故事?哪个孩子不是临睡前闹着要讲个故事才睡觉?我只是在他想听的时候,帮忙读一读;想读的时候,抽时间陪一陪;不知道该读哪一类书的时候,和他一起找一找……就像一只小猴子,你只需要把他领到桃园里。那满树的鲜红的桃子,还需要你摁着他的头,硬塞给他吃?那,是不是有悖常理?
或者说,对不爱吃桃子的小猴儿,是不是我们大人坏了他们的胃口?
下面的情况倒是常见——我看见孩子看故事书看得如痴如醉,就忍不住夸两句:“这孩子是个书迷啊!”妈妈一听就来了:“都看些什么啊!看了之后再问,什么也没有记住。”然后就唠唠叨叨个不停,只剩下我在一旁,郁闷不止。我在想,如果我有个这样的妈,我也会成为不爱读书的“坏孩子”。
其实爱读书的人都知道,如果在读一本书之前,有人要求你读的时候记些好词好句,再背个好段给家长听,那么在读之前,就会产生一种抵触心理,读书就会变成一种负担。久而久之,因为太多的附加条件,读书便会成为束之高阁的一件很无趣的事。
成人尚且是这种心理,何况是孩子!
也见过另外一些孩子。从小没有被要求过什么,只是高高兴兴地读,读完只管跟爸妈聊。长大了,也没见学习上有多紧张过,功课再紧也没有耽搁过读书。在很多孩子的学习越来越成为一种负担的时候,他(她)们的学习任务反而越来越轻松。我一直不知道该如何解释这种现象,直到读了《给教师的建议》中的这两段话,才恍然大悟。如果跟书籍的精神交往对人是一种乐趣,那么他并不以识记为目的的大量事物、真理和规律性就很容易进入他的意识。……由读书引起的精神振奋的状态,是一个强大的杠杆,借助它能把大块的知识高举起来。在这种状态下,脑力劳动的强大的源泉——不随意注意和无意识记,就会被打开而汹涌奔流。精神振奋和受到鼓舞的情绪越强烈,就会有越多的知识进入人的意识。
当读书变成一种乐趣的时候,当我们以平和的目光看待孩子读书这件事的时候,当我们用包容的心态允许孩子在书籍的海洋里嬉戏、慢慢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的时候,孩子的成长和进步,就会成为一种不请自来的欣喜。所谓播下种子,静待花开,讲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就像影视界很有名的一个故事讲的那样。影星出身的汤臣影业公司老板徐枫看上了李碧华的小说《霸王别姬》,经过慎重考虑决定让陈凯歌导演。从选演员到改剧本再到拍摄这个过程中,投资人徐枫从常常探班儿到后来渐渐不露面了,对陈导的建议是:你根据自己的感觉,不要着急,慢慢拍。
时间充裕,资金也充裕,创作的激情与活力自然更充裕,这部慢工出细活的片子一炮打响,成了陈凯歌张国荣张丰毅的代表作,就连剧中的小配角蒋文丽也迅速火起来了,自然也为汤臣赚得钵满盆溢。
也如八七版《红楼梦》,迄今无人逾越。我们喜爱八七版《红楼梦》,并不仅仅是因为那里住着我们的童年和远走的旧时光,最关键的还是,它把经典拍成了经典。
故事不同,却是一样的道理。它们和阅读一样,都是一种最为珍贵的东西。珍贵的东西总是慢慢成长,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包容和等待,更需要摒弃敷衍和功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