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话说“分享”作文

发布时间: 2017-12-23 11:48:42 作者: rapoo

话说“分享” 引子:兜兜和皮皮年龄仅相差15天,幼儿园同在一个班级,家又住在一个小区。2岁8个月的时候,两人同时入园。在幼儿园“图书漂流”的启发下,我们两家约定,每周也让他们互换一本图书,以便交流。活动开始第二周时发生了一些小状况,引发了我和皮爸有关如何让孩子学会分享的讨论。 皮爸:周三,与兜妈约定交流图书的时间。教室门口,兜妈刚把上个星期你交流走的《云梯消防车》拿出书包,你立马瞧见瞬间爆发。老样子,鼻子一把泪一把尖叫加蹦脚跳:“我不要把云梯消防车给钱怡然看。”兜妈也蹲下与兜兜商量:“愿不愿意把你的书给禹果看?”兜兜看看失控的你再看看书,也安静而坚决地表达了拒绝。你的异常惊动了老师,宁宁老师说:“禹果,你男子汉呢,应该大度一点儿。”丹丹老师边蹲下为你擦泪:“禹果,以后咱们不要动不动就哭好不好?”老师的话比我的劝管用,等你平静下来我再问:“你为什么不愿意跟钱怡然交换图书。”你答:“我不要把我的给她,我要再买一本给她。”看来,你对好朋友有慷慨之意,但并非愿意分享任何东西。随后,我的看法得以印证,兜兜给你一个士力架,你给她一个棒棒糖,顺利交换。其实,我教你分享的道理也是如此:我们不强迫你分享,你觉得稀罕的可以不分享,但我们鼓励你把富余的东西分享给别人。至于图书交流,只能偷偷地进行,打枪地不要了。

兜妈:这点上,兜兜跟皮皮的反应略有不同,以我的判断,我想昨天如果不是皮皮先“爆发”,可能当我问兜兜的时候她会有80%同意的可能性,因为以她的个性,要是对这件事特别抵触的话,可能也会哭,不会像昨天那样虽然坚决但却平静。我分析,就像皮爸说到的“你觉得稀罕的可以不分享,但我们鼓励你把富余的东西分享给别人”——这点我也同意。分享是自愿的,不能被强迫。就昨天的事情而言,兜兜之所以表现相对平静,可能原因在于,我选择的书,不是近期兜兜正热衷要看的书,她习惯逮着一本书反复重复相当长一段时间才可“移情”到别的书,我没有拿她近期正看的书。后来我问她时,她虽然说的是不同意,但我觉得大部分原因可能还是缘于皮皮不想分享给她在先,她想以“牙”还“牙”。所以我猜想,皮皮这边会不会是他近期刚刚看过或正是比较热衷的书,所以就不太容易“割舍”。不过关于这件事我对兜的判断也只限于80%的范围,还有那20%的可能,是我们大人永远也猜不透的小孩子的内心。正如之前关于让你们搭车那件事(http://blog.xxt.cn/showSingleArticle.action?artId=6378751),就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料。昨天的那本《大大熊和小小鸟》,连着讲了5遍才肯睡觉,因为是一本关于互相帮助的书,所以睡之前就又引申问了兜“能不能让皮皮搭车”的问题,仍然坚决:“不能!”哈哈哈!

皮爸:哈哈,以牙还牙的分析靠谱儿,理论上已被证明为最理性有效用的博弈:你一次不对我好,我以牙还牙,下次你对我好了,我继续跟你玩。孩子的直觉和博弈论暗合呢。

兜妈:皮爸的“你觉得稀罕的可以不分享,但我们鼓励你把富裕的东西分享给别人”这句话中,隐含的意思是:教育孩子分享,要以自愿为基础,我们作为大人,可以引导,但不能强迫,不然会适得其反,让孩子觉得,分享并不快乐,而是自己被剥夺了权力。还拿昨天的事情为例,最初我从书包里把两本书(一本皮皮的一本兜兜的)同时交到皮爸手里的时候,我注意到兜兜起初并没有特别大的反应。除了因为这本书不是目前兜正“稀罕”的书之外,还可能跟之前的我“铺垫”也有一定的关系——上周皮皮那本书,我拿到兜眼前的第一句话说的就是:“看,这是皮皮的书,是他分享给你看的,你看漂不漂亮......”之后每天再看的时候,我都先给她强调“这是皮皮分享给你的书”然后再开始讲书。偶尔我也会问她“你愿不愿意把你的书分享给皮皮”,她都说“愿意”,她得到了,便也更愿意付出,我想这也就是所谓的引导吧。此外,正如皮爸几次在群里举得关于“皮皮帮笑笑取书包便得到了笑笑的棒棒糖以及兜兜分享士力架皮皮便还报以棒棒糖”这样的例子。虽然看起来有点不像分享而更像等价交换,但其实并非如此。我们现在在引导孩子分享的时候,还不能报着超出他们这个年龄感悟能力的过高期望值,要求他们在付出东西的时候,不收获东西,只收获快乐。那种分享是更高境界的分享,还不太适用于这么小年龄的孩子。我们要做的是从低级阶段的分享开始引导他们。这个阶段,以“物”换“物”是最实在和实用的。这个“物”可以是有形的物品也可以是无形的帮助。孩子只有在最初的这种“交换”中才能慢慢体会到分享的快乐。

所以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感悟是:当我们家长带着孩子一起玩耍的时候,你不必因为自己的孩子不想跟别的孩子分享手中的零食或玩具而感到难堪,不要觉得别人会因为自己孩子的这种表现,认为我们很小气很自私,更不要为了我们大人自己的面子而强迫孩子去把自己正“稀罕”的东西送给别人,那是很不明智的举动,会适得其反。乐意分享是一个孩子应该具备的好的品质,但大人们却不可操之过急,“引导”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渗透到日常的生活中去。我们不能突兀的在某一个情景,突然要求孩子懂得“分享”,这对孩子来说很不公平。无论如何,分享都要建立在孩子自己快乐和自愿的基础之上。

读书人网 >小学作文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