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略读课教学浅谈作文

发布时间: 2018-01-23 10:42:36 作者: rapoo

前两天听了一位老师的课,她讲的是略读课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听完之后让我感觉对于略读课文的教学似乎把握不到位,和精读课文的教学相比区别并不明显。对于略读课文的教学我有些自己的看法,想和同行们进行探讨:

略读课是相对于精读课而言的课文类型,有些略读课文也可以作为精读课来讲。但是,教材既然把这篇文章列为略读课文就有他的理由和意图。“课标”对略读有明确的要求,即“粗知大意”,也就是教学流程不宜过细过精,一定要避免精读课的讲析。但教学中,我们很多老师总是讲着讲着,就又回到了精讲的路子上。叶圣陶先生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运用。”实际上,略读课文的教学很大程度上是精读课文中所学方法的迁移。

怎样才能“粗知大意”呢?我觉得应该先从教学目标入手。我觉得略读课教学目标的设定应从三方面考虑:一、借助单元背的要求提出教学目标。每个单元都有既定的目标,略读课是对精读课文方法的延伸、内化及运用,所以,在设计教学目标时一定要多关注本单元的要求。比如《学会看病》一文的教学中,围绕单元主题,使“父母之爱”多角度、多侧面呈现后,选定以写促读的教学目标。二、导读中的问题是确立教学目标的依据,所以,教师要吃透导读所包含的教学要求,尤其要把握其中的阅读方法和技能的要求,并以此为重点或主线设定目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可以设计学对话的表达形式的目标。三、根据班级学生的学情自主把握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可以关注某一个点,仿写、朗诵、感悟等。其实,教学目标的设计最根本的还是关注儿童的需要。

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略读课的教学流程又该如何“略”呢?

略读课文提倡“一课一得”,特别是对学习方法的巩固与运用方面,对教学内容进行裁剪,取舍或重组,突出重点,无关重点的必须坚决舍弃。《我的长生果》学事理结合;《学会看病》学心理描写。《小英雄雨来》把握一个问题:雨来英雄在哪儿?孩子们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迅速找寻,读、感、悟、说,很快达成了教学目标。《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时,可以推荐《脚比路长》的随笔,比较着读,效果就会很好。学习研读了《学会看病》单元的“导语”,后,明白编者意图是语言训练:进一步学习作者怎样通过一定的描写方法表现父母之爱;我们可以这样设计:一、从课题出发,引出文中的母亲“到底是不是冷漠的母亲”这一问题,让学生结合预习批注;二、教学中,让学生从看病前、中、后这三个片断中任选一个,站在儿子的角度改写文章,注意心理活动,体现情感变化;三、在课结尾时以“母亲让儿子学会看病,其实更是学会什么?请你用一两句话写下来。”这样的设计,有运用,有迁移,有升华,可谓层层深入,用好了教材这个例子。

其实,粗知是相对精读课文而言的,略读课文少了对识字学词等细节的详解,但教学目标、重点更为集中、突出。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指出,略读课的设计应以大板块为主,避免精读课的线性设计,要给学生留出整块的自主阅读空间。我很赞同。对略读课文的教学,我觉得在阅读内容上应“不求甚解”,在阅读技能培养上要更强调方法和运用。在阅读的方法上,更多要求学生自主解决。这可以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让思想的火花相互碰撞,让学生在交流中获取信息,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学习略读方法,学会略读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略读能力。当然,略读也不排斥精读,还要与精读互相融合,综合运用。文章的重点、精彩之处还是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使略读与精读互相融合,综合运用,在内容理解、情感感染与语言感悟上也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教学中应避免要求过高,要多给学生提供选择不同学习内容和方法的机会,多给学生提供展示不同潜能的机会,这样也是对学习方法的一个迁移使用。

如何更好的把握好略读课的教学,需要教师课前要细细研读,这样才能做到该“精”的精,该“略“的略。

  

读书人网 >小学作文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