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9日昼与夜
7时50分一首久违的诗
黑T恤,黑长裤,黑袜子,黑皮鞋——2008年5月19日一早,我就是这样从头到脚一身黑色装束出的门。这一天,是专为512大地震遇难同胞设立的全国哀悼日;共和国的五星红旗第一次为国家领导人以外的普通民众降下一半。
全国哀悼日,我们怎么办?到办公室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紧急召集新闻部、记者部同志,商量次日报纸的版面该如何体现这一史无前例的重大主题。在碰撞中,思路渐渐清晰。其实有很多方面,大家的思路是相似甚至是一致的,毕竟在同一个战壕里并肩战斗多年,弟兄们面对重大事件有着足够的默契。因为有了充分的准备,所以当李默总编主持召开编前会时,我们对报道方案已经胸有成竹。经过商议,这期专号决定采用我提议的主题——“在哀思中前行”。
采访哀悼日第一天活动的记者撒出去了,梳理抗震救灾一周要闻的编辑忙起来了,负责专号报眉设计的同志也动起来了,我坐在电脑前,喘了口气,对前天晚上一气呵成的诗歌《千秋之爱》再做最后的推敲。
“2008年5月13日,支边教师谭千秋的遗体,被从四川省德阳市东汽中学的废墟中扒出来。救援人员说:‘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着趴在讲桌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活了……’”简单的引言,清晰地交代了谭千秋老师的事迹。他的名字起得真好啊——千秋!以一个人民教师的整个生命为国家的千秋大业奠基。
多年不写诗了,我以为我的诗已随着我的青春渐行渐远,我的笔下再也写不出诗来。我甚至以《青春绝唱》为名,出版了一本精装的诗集,十天前刚刚由中国文联出版社推出。然而,那天晚上收看湖南卫视的赈灾晚会,看到被请到现场的谭老师的爱人、母亲和仅有一岁五个月的小女儿,我无法阻止泪水的奔涌而出,我更阻拦不住诗句的肆意流淌。将近200行的长诗,从“学生”“妻子”“女儿”“母亲”和“歌者”五个角度,为一位在生死关头用生命拯救学生的可敬可爱的老师,留下一曲如泣如诉的挽歌。
真的是心中有诗不轻流,只因未到动情处啊……
14时10分三分钟的默哀
中午饭吃的什么,已经记不清了。因为大家的眼睛一直盯着电视,央视24小时的不间断直播,吸引着视线,揪着心。最让我激动的是,早晨的北京,天安门广场上积聚的上万名观看升国旗的群众,群情激奋,高呼着口号:“四川加油!中国加油!”
不知不觉已到了午后两点,恋恋不舍地从电视屏幕上移开视线,走进办公楼。在报社的大办公室,轻轻唤醒那个还在酣睡的小伙子,又间接地提醒那个穿了一身红裙子的女孩尽快换件素色的衣服。环顾四周,同事们基本都在。还不到上班时间,难得会在这个时候人员这么齐。
我站在大办公室的门口,盯着手机上的时间,一分一秒地接近14时28分。同事们见我进来,都站了起来,直直地站在每个等距的工作台前,仿佛一片排列整齐的小树林。
时间到了,我说:“让我们大家一起默哀三分钟,哀悼在汶川地震中遇难的同胞们。”几乎就在同时,窗外汽笛响起。印象中几乎没听过汽笛如此长鸣,凄厉中带着一股压抑。头默默地垂在胸前,眼睛的余光里,近处的同事抬起手,是在抹眼泪吧?
3分钟好长。
“默哀完毕。”抬起头来的同事们依旧一片默然。“大家都开始工作吧。”我的声音也不高,“我们把自己的工作做好,把哀悼日的专号出好,就是对遇难同胞最大的告慰。”
这话是对时报的兄弟姐妹们说的,也是对我自己说的。在远离抗震救灾前线的后方,我们能做什么呢?捐款。在单位捐过后,又趁双休日带女儿去二七广场捐、去省红十字会捐。献血。计划组织机关报刊支部的同志集体去献血,可跟省血液中心联系,被告知血库存量已近饱和,近期不再接受献血……我们还能做的,就是自己的本职工作了,那么眼下对于时报来说,不就是“把哀悼日的专号出好”吗?
18时45分三十朵白菊
夜色降临,晚饭后经过报社门口那家鲜花店,我不由自主地拐了进去:“有菊花吗?”“要啥样的?”“白色的。”“你要多少?这就去给你取,可快。”“要30枝吧。”
我抱着一捧白菊花,来到大办公室。已经下班了,只有值班的十多位同事还在忙碌。他们看着我从门口开始,依次在每一个格子里插上一枝,并不言语。菊花的茎很长,笔直地顶着一朵洁白的怒放的花。插完后,带着给自己留的一枝回办公室时,回头一望,猛然觉得,这菊花的阵容多似下午默哀时的情景!
知道今天签版不会早,因为很多的采访都是下午才进行的。不过,大家都做好了挑灯夜战的准备。越是紧要关头,越来不得半点马虎。对于熬夜签版,时报人习以为常。让我感动的是,为了审定一版的评论员文章《向罹难同胞致哀,向英雄师生致敬》,李总编硬是坚持到了12点,在全国哀悼日的深夜,和年轻人一起并肩战斗。
稿子陆续来送审了,文字当然感人,可几个版的图片更具视觉的冲击力,让我的精神为之一振——
一版的大照片自然是学校师生默哀的场面,取自郑州市一所小学的操场。镜头是以俯瞰的角度拍摄的,降到旗杆一半位置的五星红旗占了画面的一大半,红旗下是密密麻麻又排列整齐的小学生,让人陡生感慨。这期一版还史无前例地整版加上了粗粗的黑框……
二版的图片同样很有创意。一群小学生趴在一张大大的白布上签名、留言,那布上醒目地印着小学生学习报的倡议:“做力所能及的事,为地震灾区的同伴们献出你的爱心!请在这里留下你的祁福,留下你的心里话……”这幅照片经过裁剪,在版面下方颇为壮观地占了一个通栏,这在时报的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三版最醒目的图片,是那幅众所周知的“敬礼男孩”,选定它时,大家的意见高度一致。自小懂得感恩的孩子啊,我们也要向你致敬!
四版大图片《烛光祈福》旁边的头题位置,是《千秋之爱》。自己写的诗,自然读过多遍,每一行都那么熟悉。可是在读到“女儿”的话:“可我现在就想你在我身边,爸爸,妞妞又想你的怀抱了。”“母亲”的话:“妈知道,这一次回来,你再也不会走了。”我的眼睛不止一次地酸疼,泪水无声地滑落下来。
多少年来流的泪汇到一起,都没有这一周流得多。
次日2时30分十五块巧克力
已经是5月20日的凌晨了,签版依然没有要完成的迹象。
我按了按酸痛且有些麻木的脖子,走下楼,来到报社对面的四邻超市,它很善解人意地24小时营业。我买了十五片大块的巧克力,给我连续作战的战友补充一点能量吧。
从5月12日至今,每天晚上都要看央视抗震救灾的直播节目到后半夜,这天中午又停了已经习惯的午睡,极度困乏的我竟然斜靠在沙发上睡着了。是同事手中报纸大样的摩擦声无意中唤醒了我,那轻微的声响在寂静的夜里被放大了,而我可爱的年轻同事还在门口为是否要叫醒我而犹豫不定。
一字一句地读《师德光辉,照亮灾难一瞬间》,一心一意地品《无畏少年,凸显生命够顽强》,尽管都是审过的稿子,依然在我心底引起一阵又一阵的震动。我突然强烈地感觉到,自己的感情和命运从来没有像此刻一样,与我的国家和民族贴得这么近、连得这么紧!
这期报纸的值班主任于刚此时已完成了他的任务,眼睛几乎睁不开了。这位大我一岁的老兄,以前曾不止一次在我眼前半真半假地诉苦:新闻部这帮弟兄太能熬了,总是要挺到后半夜,我这把老骨头都快熬不过他们了,呵呵……此刻,我说:“你忙完就赶快回去休息吧,今天实在是太辛苦了!”没想到他却说:“我还是陪着你吧。”我摇摇头——感动。无言。
凌晨4时20分
终于回到家里,却完全没有了睡意。
打开新闻频道,继续关注《抗震救灾 众志成城》。想到刚刚完成的专号“在哀思中前行”,想到匆匆挥就的《千秋之爱》,想到全国哀悼日第一天完全是在工作岗位上度过的,想到自己的努力还算对得起新闻工作者的身份,一丝欣慰漫上心头。
当然,我也清楚,抗震救灾是一项需要举全国之力完成的长期工程,无论是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还是作为一名中国公民,都任重而道远。这样一想,心头又添了几分沉重。
睡意也在这时袭来,惺忪中望了一眼南窗,晨曦已悄然初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