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后的再反思
—— 评一道数学练习题有感
每周三下午是我们年级组所有数学老师集体备课、教研时间。这个活动的开展,可以说为我们老师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进步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在本次活动中,大家都踊跃发表了自己对一些问题的见解,而且毫不保留地把自己的宝贵经验拿出来分享、切磋,使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在这里,真的很感谢大家。
交流的过程就是一个思维碰撞的过程,
教研后,我对本题的意图、认识、把握、讲解都提高了一个层次。再重新审视这道题,很想再谈谈自己的一点心得。
第一,认真审题,明确条件和问题。审题是正确解题的关键,是对题目进行分析、综合、寻求解题思路和方法的过程,教师应关注学生审题能力的教学。本题是小鸟回家,“家”确定了小鸟飞行的方向,从图中可以看出,小鸟也不是从四面八方朝“家”飞,而是从同一个方向往家飞,这就给我们一个信息:小鸟在飞行的过程中是有一定次序的,离家最近的小鸟排第一,其次排第二,再往下排第三,往下依次类推,就是所谓的“正着数”。分析到这里,本题便迎韧而解。
第二,注重拓展,适当灵活变化。拓展知识实际上就是让学生能做到举一反三,知识更系统、更全面、更灵活,逐步提高自己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解决“小鸟回家”这一问题后,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没有鸟窝呢?引发孩子的思考,从小鸟的飞行方向及刚才的分析,也可以明确绿鸟排第四。紧接着,老师还可以追问:绿鸟排倒数第几?让学生意识到“正数”和“倒数”是两个具有相反意义的概念。为以后的学习拓宽思路。
第三,联系生活,加强实际操作。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的学习内容是现实的即源于生活,同时,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为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即又应用于生活。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的生活原型。“小鸟回家”,到这几个字就可以想象出一幅美丽的画面——展翅飞翔、前后有序。根据生活经验,要说排第几,都是从前往后数,比如:教室里谁坐第一排,跑步比赛谁是第二名,排队买票谁是第三个,等等。否则,我们会附加“倒数”这一条件。可见,让问题生活化更有助于孩子去理解、分析和解决。
以上是我对“小鸟回家”一题的分析和一点心得体会,由于本人能力有限,分析还不到位,认识还很肤浅,希望大家批评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