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第二单元后面有一个实践活动——《消费知多少》。
说实在话,我对上实践活动课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抵触”(不知道该用什么词来表达),原因是:我认为最难上的就是实践活动课。活动前活动后需要很多的准备,不便于掌控,不便于操作。
这次,看到《消费知多少》,同样的感觉。于是我开始思考:怎样才能上的比较成功呢?我先是认真翻阅了教学参考书,掌握了教学的目标,活动的重点,然后苦思冥想,思考活动办法。经过努力,终于在一周内完成了信息的搜集。
周一,我就开始把搜集信息的任务布置了下去。让每个孩子通过自己回忆或者询问家长,统计一下自己在一个月或者一个季度、一个学期的花费,在一张纸上写清楚。周二,学生带来了小纸条,课间我一个一个的看,对统计不标准的进行指正。比如说:有的孩子统计的一个月的消费:
书本费:70元 奶费:180元
衣服:60元 零花钱:60元
玩具:30元 课外书:50元
其它(吃饭等):200元。
一个月共消费大约650元,照这样计算,一个学期大约花费3000元。
我告诉他:“孩子,书本费、奶费交的都是一学期的,不能每个月都算上这么多钱。”孩子明白了,统计的数据更科学。周三,学生对自己收集的数据进行核对(和爸爸妈妈核对有没有大的差别)。周四,以小组为单位,把本小组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周五,我检查学生小组内统计的情况,了解数据信息。周六,课堂上统计全班一个学期的消费情况。
课堂上,首先小组长回报本组统计情况。再根据各组的情况统计全班情况。填写统计表和统计图。
四(3)班学生一个月消费情况统计表
消费金额(元)
100—200
200—300
301—400
401—500
500以上
人数
10
16
20
13
2
(条形统计图略)
统计完以后,我问学生:“从统计表或统计图中,你知道了那些数学信息?和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四(三)班一共有多少人?”
“消费金额在哪个段的人数最多?有多少人?哪个段的人数最少?有多少人?”
“花费300——400元的人数是100——200元的人数的多少倍?”……孩子们根据图中的信息都能提出这些简单的数学问题来。
然后,我又问:“在整个统计的过程中,你有没有什么想法?”
“我有”,苗苗第一个举起了手,“平时我们花钱都没有这样计算过,这一算,花的还真不少呀!”
“老师,我们该节约点了。”王袁征说。
“是,爸爸妈妈挣钱不容易,我们不能随便乱花。”靳志成说。
肖尧说:“我妈妈一个月的工资才1000多元,我就得花400多,这一算花的真多呀!”
秦志豪:“我们可以把买玩具的钱省下。”
靳豪说:“我们还可以省下零花钱,少买一些零食和玩具。”
“我们可以少买点书,……”王攀说。
“那不行,买书的钱不能省!”,没等王攀说完,李珂微就反对。王攀急着说:“我还没有说完呢。我们可以每人买一本,不重复的。大家都拿到学校来,放在我们的书柜了,互相换着看。这样,买一本就能看60多本。”
我笑着说:“这个办法真好!你看,我们的小书柜变得越来越丰满了。这可是我们的精神家园呀!”孩子们都一起叫好。
一节课在热热闹闹中结束了,回过头来想想:一节课准备了一个星期,倒也值得,学生在搜集信息的时候学会了正确的处理信息,同时在活动的过程中得和爸爸妈妈进行交流,无形间加深了了解。在整理信息的过程中,进一步学习了统计表和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学会了对原始信息进行处理,在分析信息的过程中,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学生的感想,对孩子来说这是一次自我反省、自我教育的良好时机,数据的面前让孩子体会到了父母的辛苦,节约的重要。但对我来说,这样的活动课究竟怎样上才好?仍然是一个需要深深思考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