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是肖川教授教育随笔中的一本,这本书中谈及到与经典为友。教育的意蕴,教育给了我们什么,审视教育目标,教育的灵魂,教师的学习与成长,完美的教学,教育的期待等话题。文章中语言亲切、态度谦和,正如作者所说:教育随笔得其真味的就在一个“随”字:随和,随意,随缘。没有居高临下的霸气,没有正襟危坐的俨然,没有煞有其事的虚假,没有耳提面命的烦闷。不急不躁,不温不火,漫不经心,亲切自然,但又异常的隽永,异常的精致,异常的耐人寻味。肖川教授的随笔亲切并不随便,在轻盈、轻巧之中,透着一种内在的严肃与庄重,在一个个看似轻松的话题中高扬着对人的终极关怀。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告诉我们要与经典为友,用思想提升教育的品质。作为一名教育者,要真正具有教育的大智慧,就要学习经典,需要在学习时“虚心涵泳,切己体察”,要“后觉者必效先觉者之所行”,做到“学、问、思、辨、行”的有机结合,他说教育的智慧大多都是一些古老的智慧,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守经答变,返本开新”。
在书中,肖川教授阐述了教育的意蕴,提到:教育即解放,他也提到,教育意味着探索,意味着启蒙,而不是宣传和灌输;是平等对话和自由交流,而不是指示和命令;是丰富认识,而不是统一思想;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消极防范。教育应该是精神的呼唤、潜能的显发、内心的敞亮、主体性的弘扬与独特性的彰显,是经验的共享、视野的融合与灵魂的感召。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还引领我们思考教育的灵魂,关注师生的校园生活质量,领悟完美的教学,尤其是“教育给了我们什么”这个值得我们警觉和深入反思的问题,引起了我对教育的思考。
什么是教育?西方有位才子作了意味深长的诠释:“把所学的东西都忘了,剩下的就是教育。”剩下的是什么呢?是积淀于我们的气质、性格、处事方式与行为习惯中的那些东西。回味一下自己上学时的情况,在看看现在的孩子,教育的几次改革,曾经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逐步走向关注学生的主体,关注学生的情感,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但是看看今天的孩子,厌学、浮躁、轻生者仍不断的出现,仍有不少的
作为教师和家长,我们应该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生命观。印度伟大诗人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何以为生”只是教育的初级目的,“为何而生”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在孩子的生活和学习中,我们要时时关注孩子的心理,培养孩子珍惜生命和健康的意识。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对生活中所发生的事件进行理性的思考,或换种方式去处理同样的问题,让孩子在亲身的经历中和思考中感悟处事的原则,感悟生命的价值。
我们的教育还要给孩子自由的空间。强制与严格管理之下必定让孩子失去自由,失去自我表现的空间,从而依赖、被动。要想张扬孩子的个性,让孩子学会自主、自立,就要给孩子留有足够的空间,给孩子以展示自己个性和才华的机会。
我们的教育要给孩子一颗平常心。用一颗平常心去体验生活、体验学习、体验交往,孩子才能够感受到生活的恬淡与快乐,才能用一颗积极的心对待生活和学习。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教育情怀,正像劳凯声为书作序中所说:但愿每一种教育的理想和信念都跳动着一颗质朴纯真的心,洋溢着对教育、对人本身的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