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宋词》品读经典感悟人生
在古代文学的阆苑里,宋词是一块芬芳绚丽的园圃。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丰神,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妍,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胜。直到今天,她仍在陶冶着人们的情操,给我们带来很高的艺术享受。
——题记
走进宋词,“情到真时自为词。”她独有的平仄声调,抑扬起伏总能让我从品读中捕捉到一些让人心灵安宁的东西,让我暂时远离尘嚣,摒弃浮躁,诗意的栖居在精神的港湾。
一部宋词,浓缩的是历史,亦是人生啊!回望两宋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自宋太祖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到金兵铁骑踏破北宋江山;自高宗偏安江南,到两宋王朝最终在蒙古骠骑南下牧马之时寿终正寝。北宋苏轼在《江城子》中说“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黄庭坚的一首小词《虞美人》的最后一句:“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这原本尘封僵硬的历史,自旅途中各位才子佳人的吟哦中翩然而至,串起三百多年的兴亡感慨,生动感人,不免使人徒感时代更迭,潮起潮落,虽是桃李依旧笑东风,却已是物是人非了。
汉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这一点在《宋词》中也表现到了极致,信手拈来的几句宋词的字句,已经展现出了一种“花开到荼蘼”的绚烂。《江南春》中描写春天用的是“波渺渺,柳依依,孤村芳草远,斜日杏花飞”;到了夏天,《隔浦莲》中写的是“夏果收新脆,金丸落,惊飞鸟。浓翠迷岸草,蛙声闹,骤雨鸣池沼。”盛夏的光年跃然纸上。到了深秋,《苏幕遮》中写的是“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如此的情景交融,让人拍案叫绝。恰逢隆冬,《观海潮》里仅用三句“梅英疏淡,冰澌溶泄,东风暗报年华”就让北国风光与我们不期而遇。宋词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某时某刻,某个场景,某句宋词会适时闯入你的脑海,让你忽然感觉此情此景个中滋味已被古人写尽,顿觉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汉语的妙处便有了超然的意义。
更让我佩服的,是古人面对人生悲欢离合的态度,以及在民族大义上的铮铮气节。宋朝有过京华烟云式的繁华,北宋词人柳永在《望海潮》里有云“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主要描写杭州的富庶与美丽。此词慢声长调和所抒之情起伏相应,音律协调,情致婉转,是柳永的一首传世佳作。我觉得这就是《清明上河图》中的景象;后来外敌入侵,国破家亡,昔日的繁华变成了屈辱,去国怀乡的那份心酸和悲愤化作了陆游《诉衷情》里的词句“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西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人生的顺境和逆境周折反复,我们在宋词里反思人生。国难当前时,抗金将领岳飞一首《满江红》“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及“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更是经典。激励了古今多少华夏子孙的心,当他们面对生死时,从容勇敢,虽然有舍生取义也不一定就能奉天成仁,总有一些奸佞小人陷害忠良,颠倒黑白,面对挫折和打击时,苏轼在《定风波》里一句“竹杖芒鞋轻似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是何等超然和洒脱!当我们埋怨社会不公,壮志难酬时,只要读一读李清照《渔家傲》里那句“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就会觉得心襟开阔,斗志昂扬!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每一篇宋词都是一个故事。在品读宋词的过程中,不仅是在体验历史,也是体验人生的甘苦旅程。在这浮躁的社会里,我们需要这样一片宁静的土地,让你安身立命,思考民族世代传承的希望与坚守;在你疲惫和迷失时,读经典如点亮一盏心灯,照亮自己人生道路,给自己以勇气,不让自己失去信心,坦然面对摆脱困境。
人都说“词言情,诗言志”,唱爱恨情仇,快意人生,当年词牌曲谱现今早已流失,但我仍希望和古人遥相呼应,伏案而坐,手捧《宋词》,细细品味,也不失为人生乐事。
【阅读箴言】腹有诗书气自华。
——苏轼